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77629
唤醒沉睡于国内外图书馆古籍库里的版画原作与文献
一窥古人“书籍之为艺术”的堂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译者
——范景中作序
版画史作为一种专门史,既体现为总体历史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因其特殊的性质,而处于多重历史问题的交集之中,近年来逐渐成为海内外艺术史、文化史研究中的热点。
“新辑中国古版画丛刊”旨在唤醒沉睡于国内外图书馆古籍库里的版画原作与文献,使平日难睹真容的善本珍刊化身千百,以利学者在细细品鉴、对比中发现深意,其目的非为猎奇,实出于补充、拓展版画史料之需。选入本“丛刊”的每种书皆依善本全帙还原,未做任何增删,希望能为版画史研究提供接近于真迹的图像和尽可能完整的文献,进而一窥古人“书籍之为艺术”的堂奥。
本书印刷精美,值得读者研究和收藏。
本书意在将国内外图书馆古籍库里的版画原作与文献,以及平日难睹真容的善本珍刊化身千百,以利学者在细细品鉴、对比中发见深意。
选编这部丛刊,一是为版画史研究提供接近于真迹的图像;二是为版画史研究提供尽可能完整的文献。
《玉茗堂批评红梅记》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诸多中国古代版画精品之一,它的版画皆以写景传情、文雅清幽见长。它不仅是戏曲史研究的珍贵文献,更是廓清晚明版画史风格演变过程的重要标本。全书上下二卷,卷前各有版画六幅。绘刻精美,尤为珍贵。
提 要
明末刻本 二卷
上海圖書館藏
原版框高二十點九釐米,寬十四點九釐米
此書卷首題“玉茗堂批評紅梅記”。半頁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單行同,書眉鎸小字評語,白口,無魚尾,單界欄,四周單邊。版心鎸“紅梅記”、卷次、頁碼。卷前有“紅梅記總評”,不題撰者,又有“玉茗堂批評紅梅記目次”。書末有殘缺,以他本抄補。上圖另有題“玉茗堂批評紅梅記”之殘本,故稱此本爲“上圖全本”。
全書上下二卷,卷前各有版畫六幅,雙面合頁連式,圖題取自或改自曲辭,計:
(一)湖山清曉 春意回芳草
(二)脚兒登偷花墻外 衹怕墻内有人驚
(三)顫巍巍湖上亭臺 高聳聳水邊樓閣
(四)日永窗前添綉綫 天晴湖上浣新紗
(五)娟娟明月射迴廊 片片輕紅怨夕陽
(六)輕輕的把銅環閃開 款款兒將金蓮步挨
右卷上。
(七)繡罷窗紗 閑步園林看晚霞
(八)秋空雁影孤 夜色融融度
(九)且圖閨閣通宵飲 那管邊城一段愁
(十)瀟灑畫樓東 半在西湖烟雨中
(十一)鵲橋可許會雙仙 月明花底見嬋娟
(十二)中庭閃淡月半明 一陣風來燈弄影
右卷下。
題署“玉茗堂批評紅梅記”的,除上述版本外,我得以目驗者,尚有三種。上海圖書館有一翻刻本,僅存下卷,卷首有一單面圖,即前述“上圖全本”下卷“繡罷窗紗”一幅的右半頁,繪刻皆不精,翻刻者虚應故事而已。國家圖書館有鄭振鐸舊藏本,卷前多一“叙紅梅記”,以手書體出之,末署“太原王稚登撰”,當是僞托。浙江圖書館也藏有一本,上卷卷前既無“叙紅梅記”,也無“紅梅記總評”,版畫第一幅殘半頁。國圖本、浙圖本在上卷末尾,也即第十七齣“鬼辯”之後,訂入一篇附録,首題“劍嘯閣新改紅梅記第十七折”,版心鎸“紅梅記”、“鬼辯”頁碼、“劍嘯閣元板”,共六頁。此篇版心增一白魚尾,每行較正文多一字,字體也略有差異,應非同時所刊。
拋開上圖那個殘本不論,對比“上圖全本”和國圖本、浙圖本的版本特徵,可判斷爲同版,但國圖本較上圖本後印,題署“王稚登”的“叙紅梅記”應是新加的;浙圖本則更爲後印,其版畫綫條已顯模糊。可以推測,“上圖全本”印出時,尚未刊刻“新改第十七折”,至國圖本印時,方得補入,浙圖本因之。
劍嘯閣者,袁于令齋號也,則重作之第十七折,出袁氏之手。原本第十七齣末尾有總評云“此折大不得體,該照新改的演”,可見改本早出,而刊刻附入則在後。西諦嘗謂“鳬公于明季評曲不少,玉茗堂評《紅梅記》者,亦出其手”,進而點出“啓禎間吴郡鎸書之風至盛,殆可奪建安、金陵之席矣。鳬公與馮墨憨倡導誘掖之功不鮮也”,可見袁于令和他的好友馮夢龍一樣,不單是著名的戲曲家、小説家,還是一位刻書家。這部王百穀作叙、湯玉茗批評、劍嘯閣改訂的《紅梅記》刊本,恐怕實出自袁大郎一人的自編自導自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