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2779
001/Ⅰ 在北京与承德之间
014/Ⅱ 避暑山庄和喇嘛庙的整体布局
026/Ⅲ 避暑山庄与永佑寺琉璃塔
041/Ⅳ 须弥福寿庙(行宫)
067/Ⅴ 普宁寺(大佛寺)
085/Ⅵ 普乐寺
111/Ⅶ 普陀宗乘之庙(布达拉)
142/Ⅷ 承德地区的天宁寺塔
146/附录:《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北方中国的宝塔》
174/主要参考文献
176/后记
178/索引
导 言
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寺庙建筑建于康乾时期,是中国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瑞典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1952)在1932年考察承德,见到普陀宗乘之庙时曾说道:“端庄凝重的规划设计、气宇轩昂的建筑群所体现出来的那份精致优雅,依然历经岁月的沧桑得以流转,这使我们不禁被这个宗教建筑惊呆了,她正从中国最后的辉煌时刻中款款而来。”事实上,这一描述似乎同样适用于整个避暑山庄及其附近的寺庙建筑,甚至也适用于比他更早一些造访这里的那些西方人,契合他们的所见与所感。
帝王行宫和皇家寺庙,对帝王而言是专属和特权,对普通人来说则是禁地。在晚清,能够进入、参观这一地区的外国人,必须是获得帝王恩准的人,也只能参观被允许参观的地方。英国马戛尔尼使华团1793年访问中国之时,乾隆皇帝在此接见了这批远道而来的欧洲人。不过,当时法国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1787—1851)的摄影术还尚未发明出来,因此那个时候带回欧洲的图像还只是各种形式的手绘作品,当然,还有文字的描述。其中对承德避暑山庄描述的几段文字常常被以各种方式引用或转述,成为那个时候欧洲人对中国园林和建筑发挥想象力的重要材料。
1839年,摄影术发明了,并且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传遍整个世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摄影帮助考古学家精确记录殖民地的古迹”,且“服务于科学,为19世纪的意识形态收集信息,提供知识”。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1年晚清帝国终结,帝国的大门和深宅大院逐渐向世界敞开,进入新近发明的照相机镜头之中,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也开启了中国视觉影像的全球大迁徙。以避暑山庄和喇嘛庙为代表的承德地区的建筑,无疑成为近代西方人观察中国的重要对象。
与其他的园林和寺庙建筑容易进入有所不同,承德的皇家属性使其在晚清帝国终结之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