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8978
1、河井宽次郎是备受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赞赏的陶艺家,也是民艺运动的重要人物,先后拒绝“人间国宝”称号和文化勋章,一生坚持“无位无冠”,专注创作。
2、河井宽次郎被誉为“土与火的诗人”,器物作品惊艳,文字有其独特的诗性
3、本书是河井宽次郎记录他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的文字。他周游各地,造访器物的制作现场;深入村落,邂逅隐于市井的手艺人。观赏人与自然相处的美妙平衡。
其他图书推荐:
“烧制陶器,泥土与火的交织,火不占有只馈赠,这是火的誓言。”
日本近代陶艺大师、日本民艺运动的重要代表河井宽次郎喜爱这意象。对他来说,火不是纯粹的物理现象,而是“点燃火的人的灵魂在燃烧”,因此他也被誉为“土与火的诗人”。
本书是河井宽次郎记录他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的文字。他周游各地,造访器物的制
序
第一章 物品与作者
第二章 窑场纪行
第三章 小镇的景物
第四章 工作与思考
第五章 生命之窗
第六章 生活与语言
赠予河井——柳宗悦
译后记
机械是新的肉体
我出生之家的信仰是禅宗的曹洞宗。这是一个通常不对人说教的宗教,因此,我得以在与宗教教理毫无交涉的情况下成长起来。但道元的《修证义》还是读过的,这让当时还是孩子的我心里多少明白了些道理。
中学二年级的时候,叔父建议我:“你去做陶器怎么样。”叔父于明治二十一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是妇产科的医生。
他说,去读东京藏前的高等工业学校,在那儿学习陶器的知识就行。毕业以后可以进入公司,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干。于是,我一生的职业就在那时立即决定下来了。
要说为什么听了叔父的话就立刻决定了,是因为我自小就对陶器有浓厚的兴趣。
我家附近有个小窑场,那是为了给镇上的人提供厨房用具而修建的。我常常到那儿看别人工作,因此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制作陶器相关的事情了。
我生长在岛根县一个叫安来的地方,那里受松平不昧公的影响,自古就推崇饮茶。说是茶,但也并非仪式性的茶道,而是家庭饮茶。整个镇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而在饮茶使用的器具中,茶碗最引人注目。大人们聊天时也经常谈到饮茶,我从小就听父母聊起与茶碗有关的这啊那的,也因此很早就对其产生了兴趣。就这样,陶器也从我幼时起便成了一种亲近的存在。
我儿童时期的道德意识是在儒教和《教育敕语》的影响下形成的。尤其是《教育敕语》给我的印象之深,到了至今几乎仍能背诵的程度。它也成了我如今思想的根本。可以说,它对我的影响比《修证义》之类更为深远,当时也从未想过要批判它。在我十五六岁的脑海中被灌输了那般条理分明的道理之后,便已没有了批判的能力,也因此完全信奉了《教育敕语》。
更年幼的时候,我也曾想过像前文中提到的叔父那样成为一个医生。然而叔父告诉我,医生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与陶器有关的工作却是一个无限的世界。
不过,进入大公司制作陶器非我所愿,因此我打算从事一个人也能完成的烧陶作业。虽是这样考虑的,但进入高等工业学校以后,却对必须学习基础科学、应用化学、工厂经营法等学科而感到失望,因此常常翘课到曲艺场看节目或是去划船,最终以很差的成绩毕了业。
然而在此期间,想要做出喜欢的陶器这份意愿却日益变得强烈起来。对学生时期的我而言,除了与美有关的,不想接触其他任何事物。即使在物理实验室中看到烟雾变成紫色时会被这美丽的现象所吸引,却还是未能抓住科学的本质。
学生时代我很讨厌的学科,在那之后待我开始制作陶器时却成了最有用的知识。总体说来,在如今的美术教育中,如果不将科学作为基础训练便会导致缺陷,若是我在高等工业学校就读时没有学习科学,大概也会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家伙吧。
学生时代,我也曾经从学校仓库里带出一些粘土,或是从乐烧屋讨要一些粘土来摆弄。我在东京寄宿的那间四叠半房屋里也有相当多的陶器。当时我和同年级的学生努力的方向完全不同,其他人都想成为大公司的技术人员,而我就像个怪人一样被大家排斥在外。
而在那时出现在我面前的,就是伯纳德·里奇和富本宪吉。他们俩是在日本陶器界掀起文艺复兴的人,通过他们的努力,那些近在我们身边的美丽形态在日本的陶器世界里苏醒过来。
我去参加里奇的作品展时,被其中蕴含的新鲜感所击中。不久以后,柳宗悦出现在大众眼前,用李朝陶器的价值唤起人们的注意。在那之前,日本的陶器都是日光阳明门风格那样装饰味浓厚的东西,而里奇、柳和富本从过去的日用器具中发现了一种更简洁朴素、更接近生活本质的精神,并在作品中重新将其灵活运用。将一种清贫却健康的状态展现给年轻一代。
那之后三十年,在我全心全意地从事制陶的过程中,也在工作中碰到各种障碍,不同时期对不同的疑问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思考。
仅靠理智做出来的东西没有意义——现在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仅靠理智做出的东西是可以充分理解的,而这并不好。我渐渐意识到,在我们的身体里还隐藏着我们并未发觉的自我,不将它表现出来是不行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