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35453
◆一本书满足你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古人来“大姨妈”了怎么办?没有厕纸,古人怎么上厕所?古人有夜生活吗?
◆古人一个月挣多少钱?古代的情人节居然不是七夕?古人上学累吗?
◆抖音大号“讲历史的王老师”作品,400万次点赞,1.3亿次播放。从先秦讲到明清,
从衣食住行讲到社会文化,覆盖古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面曝光古人生活细节!5大类主题,60多个生活话题,50多张精美插图,带你看清真实的古人。
◆作者翻阅大量参考书,确保每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背后,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撑;同时充分发挥东北人的幽默天赋,把每一个问题都写成一个段子,让你一边捧腹大笑,一边观察真实的古人生活细节。
◆轻松有趣,扎实有力,锁定读客“这本史书真好看”文库。
推荐您购买读客其他畅销书:
在古代上厕所居然是一件危险的事?
在上古时代,厕所很简陋,就是露天挖一个大坑,人在坑边上如厕。后来,人们在粪坑上面搭建了小屋,估计是怕露天风大把人吹进粪坑。那时候上厕所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如果不小心掉进坑里,不摔死也会被淹死。你别笑,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
古代的情人节居然不是七夕?
古代的七夕节,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们聚会,互相切磋女红技巧,聚餐玩耍。所以,七夕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而更像古代的“妇女节”或者说是“女光棍节”。
古人怎么度过炎炎夏日?
古人使用风扇的时候,会把风扇放在水池后面,或者在风扇前摆两盆冰块,这样送出来的风就是凉的,这种风扇已经具备了空调的功能。还有的人会在风扇前摆很多盆鲜花,这样吹出来的风都是香的。
……
作者翻阅大量参考书,确保每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背后,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撑;同时充分发挥东北人的幽默天赋,把每一个问题都写成一个段子,让你一边捧腹大笑,一边观察真实的古人生活细节。
翻开本书,满足你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 老师,你快点出书吧,讲话太快了,还没记住呢,视频就结束了。
——抖音号“vickey”
☆ 老师,你讲的东西对我非常有用,我是初一学生刚学历史,非常感谢您的帮助。
——抖音号“王静怡”
☆ “讲历史的王老师”我一直都在关注,受益匪浅。
——抖音号“鲫伴”
☆ 为什么我们高中老师从没讲过这些?就会照本宣科念。
——抖音号“找回失去的自尊”
☆ 学历史是为了什么?为的是知道以前日子过得多苦现在多幸福。打死不穿越。
——抖音号“qzuser”
02 古代的厕所长什么样子(节选)
有人统计过,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上厕所6~8次,算下来一年就有2500次。按照平均每次两分钟计算,人的一生中,大约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与我们一路相伴的厕所,在古代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上古时代,厕所很简陋,就是露天挖一个大坑,人在坑边上如厕。后来,人们在粪坑上面搭建了小屋,估计是怕露天风大把人吹进粪坑。那时候上厕所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如果不小心掉进坑里,不摔死也会被淹死。你别笑,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春秋时的晋景公,就是如厕时掉进粪坑淹死的。《左传·成公十年》就记载过晋景公“如厕,陷而卒”,但也有人分析他是上厕所时突发疾病才掉进粪坑死的。晋景公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厕所殉职的君主,估计也是唯一的。
到了汉朝,厕所一般设在宅院的后方,搭建在高处,下面连通猪圈,人排泄出来的粪便可以直接掉进猪圈给猪吃,这种厕所叫作“圂”(hùn)或“圂厕”。圂厕的好处有三个。首先,把厕所和猪圈两个污秽处结合在一起,减少了污染源,并将人畜粪合一,方便清理利用。怎么利用?用来做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古代,人畜粪便是最好的农业肥料。其次,将人粪作为猪的辅助食料,有利于资源再利用。另外,将厕所设在猪圈上方,结构立体,占地面积小,从而达到了节约空间的目的。这种圂厕至今还流行于陕南、四川等部分地区。但圂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猪食用人类粪便可能会引发寄生虫病。
古代还流行一种便携式的如厕器具,因其形状似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至于为何以虎为器形,说法比较多。有的认为这是古人表示对老虎的厌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和汉朝名将李广有关——据《西京杂记》记载,李广打猎射死一只老虎,便“铸铜像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也”。但现存最早的虎子是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这说明虎子的出现远在李广之前。
虎子极大方便了古人如厕,这说明古人也很懒,晚上也不愿意到屋外面上厕所。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古代也有女用虎子,这种虎子口部偏大,口部上方还有一个盘子形状的外延,防止尿到外面。
到了唐朝,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而古人讲究避尊者讳,怎么能把开国皇帝爷爷的名字用在如厕的器具上呢?于是,“虎子”就改名为“马子”。古人对马子的要求也随之变高,不光要能用来装尿,还要能装粪便,所以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变成了桶形,“马桶”因而诞生。
041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哪一天?(节选)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重新融入多元世界,很多西方节日又回到了中国,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最具代表性的是圣诞节和情人节。但一些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却在极力鼓吹中国人应该过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夕”。王老师听了哭笑不得,因为七夕压根儿就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至少在汉代,七夕节就已经出现了,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那古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呢?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七夕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汉朝怎么过七夕:“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意思是说: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因此,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欢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女子们比拼、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这种风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它的起源跟织女的传说有关。民间传说中,织女最初是织布的,所以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风俗。而传说中的织女又是和牛郎相伴的,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但这个传说仅限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与民间的男欢女爱并无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也许增加了新的内容,但始终不变的是女性乞巧,而且也从来不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节日。另外,古代的七夕节,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们聚会,互相切磋女红技巧,聚餐玩耍。所以,七夕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而更像古代的“妇女节”或者说是“女光棍节”。
其实大家想想也能明白,在三纲五常等儒家观念影响下的古代社会,女子出门并不是那么随意,特别是未婚女性。所以不大可能在七夕这一天和情人约会。那中国古代真的就那么死板,没有类似情人节的节日吗?也不是,要说类似的情人节,还是有的,那就是元宵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