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102142








《隋唐科场风云》全书27讲,从隋文帝杨坚为何改革传统选官制度讲起,以历史为线索结合具体案例,生动系统讲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展示了隋唐时期科举考场上的风起云涌。书中既有对科举诞生与改革的分析,又有对科举贡献与弊端的揭露,更有对科举背景下文人心态的揭示。《隋唐科场风云》既能让读者感受到科场上成功者的喜悦,亦能让读者品尝到苦战文场者的辛酸,更能让读者体味到科场案的惊心动魄,而这些共同表现出了科举在唐代政治生活和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001◎ 第一讲 科举来了
002 什么是科举
002 科举的影响
004 科举制度始于何时
005 隋文帝为何改革选官方法
007 隋代的秀才很难当
012◎ 第二讲 进士科的勃兴
013 隋炀帝也有贡献
013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的原因
015 进士科究竟始于哪年
016 进士科为何在唐初受到重视
020 进士科行市看好
022◎ 第三讲 武则天推进进士科
023 武则天如何推进进士科
025 武则天为什么关注进士科
029 薛元超的遗憾
033◎ 第四讲 科场案导致考试改革
034 惊天科场案
037 刘思立奏请改革
039 为何建议考杂文
044◎ 第五讲 诗赋受青睐的原因
045 诗歌的魅力
047 汉赋天下
050 赋能显才
054◎ 第六讲 科场有规范
055 有关文体规定
062 考场上也有规定
065◎ 第七讲 诗仙李白的科考之痛
066 诗仙印象
069 学界的“三不”之说
071 尴尬的身份
076◎ 第八讲 别以为考官好当
077 考官和考生斗上了
082 深陷干扰的考官
086◎ 第九讲 推荐是公开的秘密
087 王维寻求推荐的经历
091 杜牧真的很幸运
093 荐举美谈
097◎ 第十讲 伯乐在哪里
098 行卷的用意
101 白居易行卷那些事儿
103 陈子昂一摔成名
105 遇到贵人了
107◎ 第十一讲 激烈的解元之争
108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112 一决胜负
118◎ 第十二讲 成功者的好处
119 改换门庭
122 一群势利眼
128◎ 第十三讲 却喜抱得美人归
129 戏里戏外是人生
132 慧眼识得状元郎
135 幸福与门第无关
139◎ 第十四讲 才气与运气竟成反比
140 才高运差的孟浩然
143 躺枪的杜甫
145 困顿科场的温庭筠
149◎ 第十五讲 黯然销魂的科场“英雄”
150 屡败屡战的举子
154 科场中的悲惨世界
156 无缘科场的“诗鬼”李贺
159◎ 第十六讲 孟郊悲催的科举人生
160 别样的《游子吟》
162 悲催复悲催
165 一日看尽长安花
168 考上之后也艰难
170◎ 第十七讲 命运多舛的李商隐
171 不幸的童年
173 数次应举
178 江湖飘零
181◎ 第十八讲 一篇佳作定乾坤
182 才高遮貌丑
185 起死回生的李程
188 一诗定状元
191◎ 第十九讲 录取状元一定严肃吗
192 我就是状元
195 我当状元我做主
197 歪打正着成状元
201◎ 第二十讲 状元们的八卦事
202 开玩笑也能当状元
204 状元也能作人情
206 朝中有人好做官
208 错认颜标作鲁公
209 无耻仗势强取状头
211◎ 第二十一讲 都是科考惹的祸
212 路岩生气了
214 别轻易开玩笑
215 典型的秋后算账
218 科场失意酿血案
222◎ 第二十二讲 震惊朝廷的长庆科案
223 同僚请求关照
225 意外发生了
230 长庆科案的背后
233◎ 第二十三讲 发飙的考生
234 穆质为什么发飙
235 穆质是怎么发飙的
240 穆质的策略
242◎ 第二十四讲 向宦官开炮
243 皇甫湜捅“马蜂窝”
247 老虎屁股摸不得
251◎ 第二十五讲 尴尬的武举
252 武举什么时候开始
253 武举考什么
255 尴尬的境遇
257 成功的武举者
261◎ 第二十六讲 开放的文化政策
262 儒学思想是根本
265 从历史中找寻经验
267 道家文化充满智慧
270◎ 第二十七讲 唐人如何说科举
271 令人痴狂的科举
274 唐人的科举论争
279 主要参考书目
283 后记
后记
2012年9月,我应邀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节目。经过和编导商量,决定录制科举方面的内容,题名“隋唐科场风云”。这是我自读研究生以来就接触的领域,相对熟悉,其中有许多富有趣味性和智慧性的故事,想来观众会喜欢。
经过和编导多次交流,确定了每一集的内容。就这样边写边改边录,经过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在2013年7月16日完成了录制。节目播出之前,与中华书局取得联系,得以将讲稿出版。但是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建议把题目改为“考场风云”,因为大家对“科场”比较陌生,但是“考场”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再者来说暑假期间播出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当时考虑对专家的尊重,就答应了。
时隔数年,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只是曾经的一个经历了。但是今年春节前,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再次和我谈起了这本书,他们有再版的打算。为此,编辑管昕女士亲自登门商讨,真诚令人感动,遂与中华书局联系并征得他们同意。大象出版社雷厉风行,很快将本书列入出版计划,并建议更名为“隋唐科场风云”,同时还提出两点建设性意见:第一,修改每讲题目和单元小标题,融入对内容的新认识并修改文不对题的情况;第二,以旁注的形式增补新文献,满足讲究文献出处读者的阅读需求,使本书具有新的附加值。
大象出版社计划于今年7月在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推出此书,时间紧,任务急。这里既有对我的厚望与激励,也有对编辑应急能力的考验。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如期出版,所以作者与编辑又成了“战友”。感谢大象出版社的赏识和编校人员为本书付出的努力!
虽然重出有所改动,但对隋唐科举史来说,依旧是挂一漏万。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正,我好进一步修改完善!
王士祥
2019.5
一日看尽长安花
贞元九年(793)考试失败之后,孟郊真的没有马上再进京城,直到贞元十一年(795),孟郊才决定最后一搏,到京城参加贞元十二年(796)的进士科考试。从韩愈写的《贞耀先生墓志铭》中不难看出,孟郊这一次进京也不是本意,而是听了母亲的话。贞耀先生就是孟郊,死后朋友们私谥他为贞耀先生。韩愈在这篇墓志铭中说:“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几”是接近的意思,孟郊动身到京城这一年是四十五岁,所以说“年几五十”。
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当你汲汲追求的时候,成功离你总会有一段距离;而当你不过分在意了,成功反倒来敲门了。孟郊是个孝子,这次考试就是做给母亲看的。经历了两次失败,孟郊这次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不经历严寒,不知道春日的温暖,没尝过黄连,品不出蜜橘的甘甜,孟郊心里那叫一个舒服啊,完全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诗者,记也。这种情况下,最适宜用诗歌来记录,于是孟郊挥笔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诗——《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意思,用一个字来形容孟郊当时的心情——爽!
能不爽吗?今昔对比,感觉很不一样啊,当年那种痛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年那种“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的日子都见鬼去吧!现在我考上了,已经入围了,已经具有当官的资格了,已经不再是被人鄙视的穷小子了,等过了吏部关试,先弄个小官东东,然后过几年得到升迁,慢慢来,说不定将来就能封侯拜相、执掌朝政呢。孟郊这就开始浮想联翩了,这就是第二句的“思无涯”。没考中的时候一没心情想,想也是白想;二没资格想,越想越难受,不如不想。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考上了,一切都具有了可能性,所以也就敢想了。
不过,从这首诗中我们既能看出孟郊的愉快,也能感受到孟郊的辛酸。先说愉快,就是从后两句表现出来的,孟郊骑上快马在长安城里飞奔,一天就把长安城逛了一遍。明显是一种夸张的手段,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当年的京城长安可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别说骑着快马,就是开着宝马,要想一天把长安城逛一遍也是不可能的。再说了,新科进士——天子门生都是人中龙凤,每年上千人甚至数千人考试,就录取那几十个人,在常人眼中这都是人尖子,所以全城的老百姓都过来围观,人挨人,人挤人,缓辔而行都困难,你骑着快马在长安城里飞奔,那只有一个结果,出交通事故。所以,这就是孟郊用来形容心情极度兴奋、极度愉快的艺术手法,是作者自己想象的。
再来说孟郊的辛酸。孟郊先后三次进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可是京城长安对他来说依旧是陌生的,没有转过,没有看过,更关键的是没有心情看——“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两次考试的失败,眼中看到的除了哀伤还是哀伤。人们都喜欢锦上添花,作为一个榜上无名的落魄举子,谁会把关注的目光给他呢?所以他对于长安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过客。正是因为以前长安给孟郊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地予以弥补,赶紧把长安的景象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其实,与其说他着急着熟悉长安,不如说他急于被长安熟悉,他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不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我成功了”的信息吗?多年的压抑得到了释放,完全在情理之中。
关于最后两句,一般的解释是孟郊心情愉快,一天就把长安城参观了一遍,把这里的花解释成大自然的花朵。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解释固然能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愉快,但还不能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内心活动。唐代在进士放榜的时候,也是京城中喜庆的日子,那些王公贵族家里有姑娘还没有找到婆家的,这天会非常留心,要从这些新科进士中为自己的姑娘找个如意郎君。毕竟这些人中有的结过婚了,有的年龄大,有的长得太没有规律,扒拉扒拉剩不了几个钻石王老五,逮着一个算一个。这种情况到了宋朝,就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叫“榜下捉婿”。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姑娘站在高处往下看,可是那些小家小户没有机会挑选新科进士为婿的姑娘只能是站在路边抬头看看、过过眼瘾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无数京城的美女争看那些新科进士,新科进士们则看尽了京城美女,所以我把这里的“长安花”别解作京城的美女。把女孩子比成美丽的花朵是很常见的,我们不妨找个旁证,元稹的《离思》我们都不陌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夫人韦丛去世之后,元稹非常思念,即便是从美女群里经过,连头都不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里就是用“花丛”来比喻很多女色。所以,孟郊笔下的“长安花”,也不妨解释成京城的美女。
“一日看尽长安花”,既是一天看遍了京城的春色,也是一天赏尽了京城的美女,更是一天之间引起了京城美女的普遍关注。失败的时候没有人这样关注过孟郊,所以现在的这种关注无疑就是一种评价,是对成功者的欣赏与敬意。还是我们以前说的,我们经常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的,自己说自己行不行,得别人说你行才行,而且说你那个人本身得行,京城美女与邻居大婶关注的眼光自然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人活着累的地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