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51310
做亲王时,他目光远大,广揽汉儒,从汉文化中寻找大安天下之道。
做汗弟时,他言必称“札撒”,行必遵汉法,功必归大汗。
称汗称帝后,他以孔子为师, 以汉法治汉地。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儒教大宗师”。
他对对手文天祥怀有深深的敬意。
他成功的背后,有两个女人。
忽必烈的一生,丰富、曲折而波澜壮阔。
在窝阔台大汗、贵由大汗时期,忽必烈奉命两次纳妃,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不露声色,
劝大哥蒙哥要学会“等待”。
在蒙哥大汗时期,忽必烈广泛招贤,任用汉儒,南征大理,经略中原,用兵南宋,一度因功高盖主而北归闲居,告诉自己要“忍耐”。
蒙哥死后,忽必烈果断抛开祖制,闪电出击,击败弟弟阿里不哥,荣登大汗,继而称帝。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大元”。
此间,忽必烈曾因汉将叛乱,限制汉人任官;又因战争之需,任用近臣理财,弄得天怒人怨;但终其一生,“汉制治汉”的国策未变,临终遗言:“以仁治天下”。
第一章 神鹿降临 草原相逢
第二章 喜结良缘 共谋大业
第三章 听风观雨 沉着应对
第四章 新汗莅位 大展宏图
第五章 漠南招贤 燕京私访
第六章 四处探访 欲取中原
第七章 南征大理 汉制治汉
第八章 经略中原 奸佞作祟
第九章 佛道激辩 挂帅南征
第一〇章 继位称汗 平叛削逆
第一一章 改元建制 燕京建都
第一二章 巧取樊城 血战长江
第一三章 密谋招降 南宋归顺
第一四章 叛军内讧 爱妻病逝
第一五章 东征失利 纳妃南苾
第一六章 民杀贪官 太子私访
第一七章 农桑为本 失子之痛
第一八章 御驾征东 蒲甘之战
第一九章 武平地震 处死重臣
第二〇章 心怀天下 夜半驾崩
有一次,忽必烈请赵孟頫起草一份诏书,赵孟頫当场挥笔而就,其文笔清新庄重,书法俊丽飘逸,忽必烈看了,赞不绝口。忽必烈就问:“爱卿是赵太祖几世孙?”
“微臣是太祖十一世孙。”
“赵太祖的行事风格什么样?”
赵孟頫稍一迟疑,忽必烈就微笑着说: “赵太祖是很有魄力的皇帝,他的很多做法是值得朕效仿的。”
“皇上真是海纳百川之人!”
忽必烈就又问:“爱卿如何看待叶李与留梦炎二人的优劣的?”
赵孟頫想了想回答说: “留梦炎沉稳而自信,能谋善断,有大臣器。叶李很有才气,但他所读之书,微臣也都看过,他所知所能,微臣也能做到。所以微臣认为,留梦炎贤于叶李。”
忽必烈听了,却微微摇摇头,说:“朕与爱卿不能苟同。留梦炎在宋为状元,高居丞相之位,而当贾似道专权误国之时,留梦炎却只是附和顺从,不敢提出异议。叶李一介布衣,当他看出贾似道专权误国,就敢上书弹劾。所以朕认为,叶李贤于留梦炎也。”
“皇上这样说,微臣服也。”
“爱卿心里岂有不知,只是碍于留梦炎是爱卿父友,不好斥责他罢了。其实友情和是非是两码事,友情归友情,是非要分明。”
“皇上所言极是!”
“爱卿碍于情面,尽可以诗赋含蓄讥之嘛。”
赵孟頫点头称是。忽必烈想到江南恐怕还有良儒贤士,就请赵孟頫和叶李列出名单,派御史程文海到江南求贤。程文海也是原南宋的臣子,他到江南很快就访得几十位贤达名人。忽必烈召见他们后,把他们安置到集贤院。
有一天,忽必烈又拿出名单瞧看,就问程文海:“这个叫谢枋的怎么没来?”
“他不识时务,不愿为皇上做事。”
谢枋当过南宋的江西招御史,因弹劾权臣贾似道,被投入狱中。待贾似道被解职后,谢枋才被放出。蒙古军攻打信州的时候,谢枋率城中军民奋力抗敌。城破后,谢枋一家老小都被杀死,只有他一人跑了出来。南宋灭亡后,谢枋流落街头,以代人测字为生,多次拒绝出来做官,受到当地汉人的敬重。
忽必烈了解了谢枋的经历,就很自然地想起了文天祥。只可惜像文天祥这样忠心耿耿的宋朝旧臣却不能为他所用。当然,忽必烈忘了,如果文天祥这样的人有朝一日顺归于他,他还能信任他们么?但忽必烈求贤若渴,他听说谢枋跟留梦炎是同科进士,就赶紧派留梦炎写书信请谢枋来大都。
留梦炎投元后一直没有做过令皇上满意的事情,这回他认为有了机会表现自己,就信心满满地应承下来,急忙写了封书信,叫人送给谢枋。谢枋见了书信,就回书一封。留梦炎打开书信一看,竟羞愧得无地自容起来。谢枋痛斥了留梦炎视贼如父,说他这样做是“士不知耻”,毫无气节,并拿他跟文天祥做了鲜明的对照。留梦炎没办法,只好将信交了上去。忽必烈一见,对谢枋就更加敬重,诏命福建行省的平章政事天佑,想尽一切办法也得把谢枋请到大都来。谢枋知道躲不过去了,就随他们来到了大都。忽必烈急着要召见他,但谢枋却提出要先去看一看当年关押太后和文丞相的地方。忽必烈见谢枋如此重情重义,就同意了。
谢枋先去看了关押全太后的地方,大哭了一场,随后又在关押文天祥的处所哭了一通。哭完,他就对着南方大声说道:“亡国之臣,愧对先君社稷,今来大都,只有以死明志了!” 说完,撞柱而死。
忽必烈得知,深受感动,派人将谢枋的灵柩运往他的故乡安葬。
谢枋之死,在汉族人官吏中影响很大,像著名人士刘因、杨恭懿等都以各种借口辞官而去,这自然是忽必烈没有料到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