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历史中国史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财政密码,哲学密码,军事密码)

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财政密码,哲学密码,军事密码)

以技术化方式,从财政、哲学、军事角度,完整解读中央帝国从秦朝到清末两千多年的历史脉络。读懂“帝国密码三部曲”,就明晰了朝代更替、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作者:郭建龙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ISBN: 9787545911091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89.99

类别: 中国史 SKU:5d816ba6b5d8bfc22f30deac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11091

编辑推荐

1. 本系列书的一大创新:将中国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逐步阐释

每册书都以不同标准,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分析各个朝代的特征和流变: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三个财政制度演化阶段):探索中的集权帝国(秦到南朝)、财政失控的繁荣帝国(北朝到南宋)、*完美的集权机器(辽金到清)。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五个哲学思想演化阶段):政教合一(西汉到东汉)、反叛神权(三国到西晋)、三教竞争(东晋到五代)、重建神权(宋到明)、神权没落(明到清)。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五个军事战略演化阶段):关中时代(秦到东汉)、分裂时代(三国到南朝)、失衡时代(隋到唐)、中原时代(五代到宋)、帝国时代(元到清)。

2. 每册书都采用与以往同类作家不同的视角阐释历史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本书不同于一般财经类作家的写法,作者结合自身财经记者的专业背景,利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梳理中国传统文献,在史料的阅读上更下功夫。本书是一部特殊的历史读物,书中的主角不是王侯将相,而是财政。将财政知识寓于历史叙述之中,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性。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本书从秦汉统一开始讲起,只叙述大一统时代到来之后的思想流变,因为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要比之前更加显而易见。不拘泥于每一家、每一派的哲学观点,更加注重讲解中国哲学发展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如何演化、为何这样演化。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中国人分析战争时总会提到“天时、地利、人和”,但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真正能够进入战略的只有恒久不变的地理因素。作者有意避开了古代军事理论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将地理因素作为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揭示其决定战争发生和战争走向的重大影响力,并试图总结其中的普遍规律。

3. 本系列书上市至今成绩斐然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畅销10万册,豆瓣评分8.5分,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中榜好书”、“2017中国*美书店周主题书单·12本人文好书推荐”、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马勇、梁小民等学者的“2017年书单”。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豆瓣评分8.7分,入选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8年度好书”、2018年10月“华文好书榜”。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不仅延续了前两册的全局视角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而且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对前两册的观点和理论形成有力的补充,也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备受读者期待。

4. 多位学者、媒体人、企业家等一致推荐

葛剑雄、林达、鄢烈山、刘军宁、吴晓波、戴立宁、王小明、唐学鹏、张明扬、张鸣、马勇、张广天、周濂、骆玉明、郑培凯、刘苏里、余世存、俞敏洪、李鸿谷、陈志武、李淼及罗辑思维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本书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划分为神学谶纬期、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中央帝国的哲学可以看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分为两个大的周期:*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哲学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产生,直到隋唐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

本书叙述的就是两大周期之中,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演变以及每一个在哲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学者的贡献。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这是一本能看懂脉络的中国军事史,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故事,以故事带动知识,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作者历时多年实地考察,精心搜集各种资料,以此展现战争的逻辑,帮助人们理解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表达出“我们反对战争,但又必须了解战争,以免受人宰割”这一核心观点。

作者简介

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出版作品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之《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以及“帝国密码三部曲”之《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目  录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前言  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  I

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III

集权财政的三大周期//V

引子  汉武帝: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  001

一场影响中国两千年财政制度的战役//001

汉初的自由经济时代//005

战争:名将之福,财政之灾//008

疯狂地卖爵,乱套的货币//011

解决财政危机,求助盐铁官营//015

干预经济,必用酷吏//019

消失的小政府//022

统一的代价?//025

 

第一部  探索中的集权帝国

(秦到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第一章  秦代:中央帝国的诞生  029

楚汉相争:一道岔路口的选择题//029

秦代的财政革命和崩溃//035

汉高祖:帝国的重建//045

汉文帝:经济优先,财政让路//050

窦太后、贾谊和晁错:儒道之争的本质//057

第二章  汉代:皇帝的财政僵局  063

汉武帝: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063

皇帝的铸币战争//070

汉昭帝:两千年前的国企争论//078

争权的政治,结块的社会//084

第三章  一个幻想家的财政实验  090

过于平静的改朝换代//090

回归古代:西汉末年的儒家暗流//095

王莽:改革派的复古式集权//101

梦想家的币制幻想曲//105

第四章  穿越朝代的制度惰性  112

当皇权受到抵制//112

制度的惯性之重//116

在摩擦中逐渐解体//121

制度之变与王朝崩溃//12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战争时期的财政竞争  132

三国:财政为王//133

统一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138

西晋:道不尽的禅让制//142

查不清的土地,理不尽的户籍//146

南朝:漫长的终曲//152

 

第二部  财政失控的繁荣帝国

(北朝到南宋,公元386年—公元1279年)

第六章  唐德宗:吝啬皇帝的感慨悲歌  159

当皇帝出逃时//160

战争时期的加税经济学//164

藩镇割据时期的财政死穴//171

雄心勃勃的帝王和可怜的财政//174

沦为守财奴//180

第七章  一千多年前的土地革命  184

北魏太后的政策与爱情//185

六世纪的“大跃进”//193

当社会在雄心中崩溃//200

第八章  唐代:最简单的财政,最复杂的问题  204

被高估的行政效率//205

奇特的自我经营式财政//212

财政逼迫下的皇室搬家//218

贤相集团与聚敛集团//223

天宝变乱的财政之谜//229

盛世王朝的终结//234

第九章  宋代:改革之殇  241

岳阳楼上叹革新//242

错综复杂的财政集权//248

官买官卖遍天下//253

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259

第十章  纸币:温水煮青蛙的游戏  268

纸币猛于虎//269

金融诈骗案引出的货币由来//271

宋代七巧板式的币制//275

交子:民间播种,政府收获//279

最隐蔽的敛财术//283

第十一章  金融大崩溃  286

能臣蔡京的金融投机//287

南宋的金融崩溃//294

贾似道:灭亡前的土地改革//302

 

第三部  最完美的集权机器

(辽金到清,公元907年—公元1911年)

第十二章  元代:大蒙古的财政危机  311

宰相脱脱:蒙古人的凯恩斯//312

大蒙古时期的财政//314

忽必烈的孱弱遗产//317

摇摆的政治和元朝的衰落//321

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324

飞转的印钞机和社会崩溃//326

第十三章  明代:最严密的集权皇朝  330

玩不转钞票的皇帝//331

亏本的对外贸易//337

蒙人的户籍和土地清查//343

农民意识和财政死结//348

张居正的挣扎和妥协//353

加税直到灭亡//358

第十四章  清代: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362

探花不值一文钱//363

理想样本,也是落后样本//368

赔款与借债//373

重归往复的叹息与无奈//380

 

后记  385

附录  389

参考史料及著作  395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前言  两千年往复的学术之殇

大一统哲学问题的产生

庸俗化、反叛和回归

 

第一部  集权洗脑术:政教合一体系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公元200年,西汉到东汉)

第一章  汉高祖的皇帝危机(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1年)

一场荒唐的演出

失控的帝国

集权帝国的根本哲学问题

初步神化方案

第二章  皇帝神化运动(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

熬过秦火的儒家

从孔丘变公羊

儒教的诞生

文化集权的第一次高峰

第三章  汉代圈养的知识圈(公元前87年—公元23年)

博士、太学和门阀

政治化的儒教

谶纬的世界

第四章  谁是真经?(公元前53年—公元36年)

论道石渠阁

发现古文经

打不破的围城

复古,复古

伪造大比拼

第五章  文人打架与皇帝和泥(公元36年—公元200年)

光武帝时期大辩论

白虎通大和泥

一个哲学异类的生存方式

反对谶纬的机械论者

合并时,已临近死亡

 

第二部  哲学嬉皮士:以自然的名义反叛教权(公元166年—公元316年,三国到西晋)

第六章  乱世文人抱脚难(公元166年—公元220年)

夹缝中的文人结派

儒教理想的终结

经学葬处,玄学萌发

第七章  一切都是“无”(公元220年—公元260年)

何谓玄学?

阴阳、五行与才性

嬉皮士的贵无论

第八章  放诞俗世做酒仙(公元249年—公元316年)

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

分道扬镳的贤人们

玄学思辨的精华

第九章  被收编的嬉皮士(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回归正统,死于正统

独化:最后的调和派

倒入享乐主义

 

第三部  当皇权遭到拒绝:三教的竞争与妥协(公元316年—公元960年,东晋到五代)

第十章  长不大的道教,思辨的佛教(公元前2年—公元316年)

作为宗教的“道”

儒道从来是合流

浮屠真义

普度众生的大篷车

西域泊来,落户中原

第十一章  南朝:政治资源争夺战(公元317年—公元589年)

不拜皇帝的和尚

华夷之辨与中国特殊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梁武帝:垮于佛教

第十二章  北朝:入笼之鸟(公元317年—公元589年)

灭佛与兴佛

老子佛陀的迷雾

佛道大斗嘴

不屈的和尚

第十三章  隋唐:从现代边缘坠落(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作为空壳的儒教

本土化佛教的兴盛

向老子认亲的王朝

唐朝思想的现代萌芽

回归孔夫子

皇帝缺钱找佛祖

 

第四部  叛逆的害人者:重建神权政治(公元960年—公元1506年,宋到明)

第十四章  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温和的改革,未了的结局

王安石向左,司马光向右

受排挤的苏轼

实用主义的终结和余韵

从出版业看政府控制

第十五章  存天理,灭人欲(公元960年—公元1200年)

卫道士的到来

北宋的道学谱系

互相吹捧的“道统兄弟”

最后的先知

第十六章  从斯多葛到大一统(公元1200年—公元1506年)

辽金:野蛮人学舌

元代画瓢

明代考试体系如何固化道学

第十七章  蒙古大汗的宫廷圈奴(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法国人记录的大辩论

第一次佛道大辩论

被剃头的道士

第五部  世俗哲学兴起:洗脑术的没落(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明到清)

第十八章  用“心”反叛束缚(公元1368年—公元1529年)

鹅湖寺风波

陈白沙:变奏之始

王阳明:无奈的思想反叛

第十九章  从心学到犬儒(公元1529年—公元1644年)

赤手搏龙蛇

游侠之死

以死卫童心

朋党重现

庸俗化的心学

第二十章  神学散去,实学到来(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王夫之:从务虚到务实

黄宗羲:政治学曙光

顾炎武:提倡实学精神

阎若璩:伪经的发现

戴震:大一统理论消亡

 

后记

附录  中央帝国时期中国哲学简单年谱

史料来源及其说明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前  言  两千年帝国,两千年战乱//I

统一战争与衰亡战争//I

战争的地理逻辑//III

楔  子  蒙古人: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协同作战//001

最顽强的对手//004

蒙古人的第二战场//007

最伟大的行军//011

功败垂成//016

地理是战争的基础//020

 

第一部  关中时代

(公元前771—公元189年,秦到东汉)

第一章  得关中者得天下(公元前771—公元前221年)//003

四面皆险的关中平原//005

秦国:从化外到关中//008

四川:天下之砝码//014

武灵王:河套大迂回//018

统一的代价:长平枯骨与郢都赤地//021

第二章  西楚霸王:不懂地理之困(公元前209—公元前202年)//033

秦末起义:制度之失//035

战略地理:楚汉战争的决定要素//039

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043

第三章  汉武帝的塞上曲(公元前133—公元169年)//050

北方长战线//052

杀戮换功名//054

老将之死与新星联欢//056

战争的财政陷阱//060

汉匈战争的尾声//062

第四章  光武帝:中原反击关中(公元8—公元36年)//065

新莽:改革导致的军事大崩盘//067

光武帝:寻找战略点//072

借助三晋,跃进两京//074

关中时代的落幕//077

 

第二部  分裂时代

(公元189—公元589年,三国到南朝)

第五章  《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公元189—公元219年)//085

东汉末年的老军阀与新军阀//088

张竑与孙策:一代霸主的江东战略//095

粉面书生的千年之对//098

赤壁之战:长江防线进入历史//104

四川不再是附庸//107

第六章  “隆中对”战略的失败:武侯伐岐山的是是非非(公元220—公元234年)//113

蜀吴战略冲突与东线崩溃//115

汉中战争与祁山通道//119

寻找古街亭//122

秦岭:无法击破的屏障//125

“隆中对”战略的最终失败//128

第七章  西晋:北方反击战(公元234—公元280年)//131

魏国政治斗争中的伐蜀议题//134

邓艾:被低估的军事天才//136

击穿金牛道//138

进军东吴:最完美的战略进攻//142

第八章  东晋时期的南北争霸(公元280—公元581年)//148

想巩固政权,却导致皇族内乱//150

两赵之役:从山西统一北中国//152

前秦:从关中到北中国//157

淝水之战:淮河防线成关键//161

尴尬的北伐//165

第九章  南朝:长江混沌战(公元307—公元581年)//171

荆州与建康的两极争霸//173

王敦:“皇帝—权臣”模式的开创者//175

陶侃:力挽狂澜//177

颠覆东晋的权臣父子//179

赣江、湘江变奏曲//182

南方帝国的衰落//186

侯景之乱与南朝末日//188

 

第三部  失衡时代

(公元384—公元907年,隋到唐)

第十章  北朝:从黄河到长江(公元384—公元589年)//197

定都洛阳的利弊//199

最后一次东西对峙//202

统一与失衡//207

第十一章  唐代建国:关中的最后辉煌(公元589—公元622年)//212

隋朝崩溃于大跃进//216

李唐:低调示人的黄雀//219

清理后院的战争//224

关中的最后辉煌//227

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缺乏制高点的叛乱(公元622—公元763年)//232

都是藩镇惹的祸//235

安禄山的智慧与失误//240

唐军的关门打狗战略//243

李泌奇谋空叹息//245

第十三章  藩镇的群狼谋略(公元763—公元820年)//251

割据,是为了自保//254

唐德宗:失衡的关中与高昂的军费//256

泾原兵变:回到原点//259

中央王朝的回光返照//262

第十四章  黄巢:最漫长的长征(公元859—公元907年)//268

前奏:思乡武士叛乱记//271

王仙芝:失控社会的流窜作战//274

黄巢:最漫长的流窜//276

缩短的分裂期//279

 

第四部  中原时代

(公元907—公元1279年,五代到宋)

第十五章  后周世宗:新王朝的奠基人(公元907—公元979年)//285

五代时期的军阀整合//288

周世宗的命题作文//290

赵匡胤的军事变革//294

柴规赵随统一全国//296

第十六章  十六州忧思(公元936—公元1125年)//300

东京汴梁的功与过//303

宋太宗:失败的收复战//306

买来的百年和平//310

无险可守的边境线//313

第十七章  西北争夺战(公元982—公元1085年)//315

宋夏的四条进攻线//317

引发改革的惨败//319

失败的协同战//323

第十八章  变换的北方防线(公元1115—公元1208年)//327

是是非非海上盟//330

靖康之变:物质文明遭遇部落战争//333

逃往海洋的皇帝//338

又到尴尬北伐时//342

 

第五部  帝国时代

(公元1179—公元1911年,元到清)

第十九章  成吉思汗眼中的世界(公元1179—公元1449年)//347

从流亡者到蒙古之主//350

蒙古的帝国时代//355

西藏、大理与蒙宋战争//362

蒙古帝国塑造的现代中国//366

帝国分崩离析时//367

土木堡:蒙古旁支的逆袭//370

第二十章  清帝国的新疆域(公元1618—公元1911年)//376

黄金家族的黄昏//380

准噶尔:最后的蒙古帝国//383

西藏并入帝国疆域//386

南疆的臣服//389

大小金川:帝国扩张的极限到了//391

海权时代的来临//393

 

附录  全国战略要地简述//397

参考书籍//405

后  记//412

 
媒体评论

郭建龙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之一,总觉得他是个奇人和孤例。他为人的纯净善良、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独身探索险地的勇气,和巨大的阅读量、把握历史的大气、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的成熟,融合在一起。他写的书我都喜欢读。

——林达  作家

免费在线读

引子

汉武帝: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

汉武帝是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他的制度在多方面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历史。

后世的人们往往敬畏汉武帝的赫赫战功,却没有看到,他的战争将文景之治时期积累的国库储蓄全部耗空,形成了巨大的财政包袱。

在汉代,一场战争的花费,就可以达到中央官吏俸禄的几十倍,战争可谓消耗巨大的游戏。仅仅靠农业税无法应付战争开支,为此,汉武帝尝试了几乎所有可能的财源,从卖官鬻爵,到发行减值货币,再到加强商业税等,但均无法满足巨大的财政开支。最终汉武帝财政需求的,是垄断自然资源、开办国有企业。为此,汉代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国有制体系。

汉武帝的做法使得政府的角色从收税变成了参与经济的实际运营,也由此带来了官僚制度的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小政府模式。

汉代建立的中央集权模式,带来了一个无解的困境:中央政府要维稳,就必须多收税;要多收税,就必须建立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而这势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停滞后,又反过来影响政府维稳,从而造成王朝的垮台。

 

一场影响中国两千年财政制度的战役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一场发生在马邑(今山西朔州)的战役决定了未来两千年中国的走向。

这场战役的一方是汉朝的大军,主要策划者是一个叫作王恢的官员,另一方则是匈奴的军臣单于。与后来汉匈之间连绵不绝的战争相比,马邑之战显得异常平淡,双方甚至没有实质性的接触,但它却成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产生的连锁反应导致了一场影响中国财政的大变局。

这次战役彻底破坏了汉匈的信任关系,双方从和平跌入连绵不绝的战争。战争又破坏了汉初健康的财政,迫使武帝不得不建立起一套特殊的财政体系。这套新体系又延绵两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次战役的原因和经过如下。

公元前202年,经过了秦朝末年的群雄并起,刘邦脱颖而出,结束了中原的分裂,建立了汉帝国。

刘邦统一中原后,随即与匈奴发生战争。谁知大汉皇帝却敌不过草原霸主,刘邦在白登山(位于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团团围困,差点儿成了俘虏。从此以后,汉代的皇帝大都保持和平姿态,不惜利用和亲的手段来安抚匈奴,避免战争。和亲的女子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从刘姓家族中找一个女孩,由皇帝认作干女儿,嫁给匈奴。

然而,上述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大的争论。随着汉代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和是战”已经成为君臣之间激烈讨论的问题。

到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再次要求和亲,武帝认为这是一次改变政策的时机,于是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争论的两极以两个人为代表,主和的一方是御史大夫韩安国,主战的一方是大行令王恢。

王恢的籍贯是燕地,即现在的北京、河北一带,与蛮族接壤。他本人也担任过边吏,又参与过对南方闽越的军事行动,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他认为,匈奴单于喜新厌旧,和亲后往往很快就背信弃义,制造新的麻烦,所以不如拒绝和亲,准备打仗。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则认为,匈奴的土地过于贫瘠和广阔,如果要打仗,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即便打胜了,也没有太多的好处,得不偿失,不如继续和亲政策。

汉代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制度,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是朝廷最有话语权的官员之一。而大行令(最早称典客,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武帝后期改称大鸿胪)属于九卿之一,比御史大夫地位低,但他的职责是管理归附朝廷的外国人,匈奴事务与他负责的领域直接相关。

一个是三公,一个是直管官员,两者的话语分量不相上下,也不难看出武帝时期朝廷内部对匈奴态度的分歧之大。

这一次,御史大夫韩安国的意见占了上风,武帝许诺与匈奴和亲。汉匈和平又维持了一年。

 

到了第二年春天,一位生活在马邑,叫作聂壹的富豪求见大行令王恢。他认为,匈奴刚刚和亲,对汉朝警惕性降低,此时恰是攻击匈奴的最佳时机。

聂壹的话与王恢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把聂壹的意见上呈汉武帝,于是宫廷里又展开了一次讨论。武帝首先给此次的讨论定了调。他说,朝廷不仅与匈奴和亲,还赠送给他们大量的礼物,但匈奴态度傲慢,屡屡犯边,有人建议使用武力教训他们,请大家讨论可否。

主要的争论仍然在御史大夫韩安国和大行令王恢之间进行。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汉书》列出了双方争论的三个回合,直到王恢第四次发言后,皇帝才拍板决定使用武力。

根据聂壹的计谋,他本人偷偷逃到匈奴军臣单于处,获得信任后,向单于建议:他有把握砍下马邑令守的人头,将匈奴放入城中,夺取城池。

单于轻信了聂壹的话,把他放回马邑。聂壹将一名死囚的人头砍下来,挂在城外,匈奴的使者误以为这就是马邑令守的人头,回去禀告单于可以进军了。单于亲自率领十万骑兵前往马邑。

与此同时,汉朝派遣了三十万汉军(《史记》记载是二十多万),并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这四位将军由御史大夫韩安国(他被任命为护军将军)统领。

汉军人马都埋伏在马邑周边的谷地里,一旦单于到来,就由王恢、李息、李广等人击其辎重,其余人马与其大部队作战。

如果军事行动成功的话,可以全歼匈奴单于所带来的十万骑兵,对匈奴造成致命打击,使其丧失与汉朝对抗的能力。

 

然而,军事行动进展得并不顺利。

匈奴单于在进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好的兆头。

首先,匈奴进攻马邑并无长期占领的打算,而是以劫掠为主。在进军的路上,距离马邑还有上百里,匈奴已经开始了劫掠。他们发现,虽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抢劫,但是连一个牧人都没有碰到。

这时他们正好经过一个烽燧,单于临时下令占领这个烽燧。此时,有一个武州的小官恰好在这个烽燧上,他被匈奴抓住,供出了汉军的计策。单于大呼上当,引军撤退。埋伏的汉军得到匈奴撤退的消息,连忙追了上来,但由于距离遥远,没有追上,只得撤离。

唯一有机会和敌人接触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队。他率领三万人马负责拦截匈奴辎重。就在他率军杀向敌人的辎重部队时,却得到消息:匈奴主力已经回撤,要和辎重部队会合了。经过再三考虑,他认为三万人无法与匈奴主力抗衡,于是率军撤退了。

这次战役以匈奴的撤退和汉军的无功而返告终。由于动用了三十万军队,消耗了大量的粮草,汉武帝大怒,要惩罚当初坚决主战的王恢。他认定王恢临阵退缩。与其他将军追不上敌人不同,王恢是可以赶上并攻击敌人的辎重部队的,然而他却选择了退军。在军法上,擅自撤退是斩首之罪。

王恢则辩解说,他的人马太少,无法与匈奴主力抗衡,他的撤退保全了汉军的三万人马。不过,暗地里他却贿赂时任丞相的武安侯田蚡,希望田蚡为他说句好话。田蚡本人不敢对皇帝明言,就找太后去说情:反对匈奴最坚决的人是王恢,杀了他就等于是替匈奴出了气。

但武帝不为所动,坚持认为王恢的临阵退缩让汉军失去了获胜的可能。出于面子考虑,汉军急需的是一场胜利,哪怕只是对辎重部队的小胜,也比什么都没捞到要好得多。

整个事件以王恢自杀而告终。马邑之役落幕。

 

既然战役过程平淡无奇,而且由于错失时机,对敌人没有产生任何杀伤,那为什么还说这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呢?

原因在于:此次战役标志着汉帝国和匈奴的彻底决裂。此后,匈奴再也不相信汉朝,不指望和平,双方之间进行了连绵不绝的恶战,就算想停都停不下来了。

这些恶战对于汉匈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匈奴人口少,战争消耗大,内部也产生了分裂,到了东汉中期终于瓦解;而战争给人口众多的汉帝国带来的影响,则是帝国财政的崩溃。为了应付战争带来的财政危机,汉武帝不得不放弃了汉初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另辟财源。于是,一整套国家垄断、国家干预经济的制度被建立起来,这套财政制度延续了两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一场小小的战役改变了汉匈关系,进而改变了帝国的财政结构,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至今,我们仍然在接受那次战役结果的影响。

 

抢先评论了 “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财政密码,哲学密码,军事密码)”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国家宝藏 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

EUR €73.99
加入购物车

图说中国历史·东汉(权威疆域版图、专业战争地图,用地图重现历史的变迁;正说历史名人、正解历史事件,用文字追溯历史的底蕴。探访历史遗迹、鉴赏奇珍异宝,用图片记录历史的沧桑。)

EUR €30.99
加入购物车

朱雀:南方的意象

EUR €35.99
加入购物车

图说中国历史·两晋十六国(权威疆域版图、专业战争地图,用地图重现历史的变迁;正说历史名人、正解历史事件,用文字追溯历史的底蕴。探访历史遗迹、鉴赏奇珍异宝,用图片记录历史的沧桑。)

EUR €30.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