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601237
销量记录:再版重印四十次,畅销台湾六十年。所有版本累计销量超400万部。
适读人群:历史专业和非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喜欢历史的高中师生和其他广大成年读者。
本书优点:
1、文字浅白,语言隽永。
2、条理清晰,材料新颖。
3、忠实严谨,见解持正。
4、百幅插图,直观易明。
5、编排合理,集诸大成。
6、台湾权威,海外流行。
傅乐成《中国通史》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1912年清帝退位(台湾版还包括《民国的忧患》和《中国的现代化》两章,大陆版则无),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初由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于1960年出版,1968年增订,1977年再次增订。自增订以来,已出版近四十次,在台湾出版的中国通史之中,被大家公认为很好的一部作品。
本书是傅乐成为了配合当时一般大学生的程度,同时也希望对其他程度的读者有所助益,编写的一部比较适用的历史教本。全书重心共有四点:*,政治社会的变迁;第二,对外关系;第三,各种制度的演进;第四,学术思想的渊源和流派。所据资料:*,历朝旧史;第二,近代若干学人的研究成果;第三,作者的研究心得。对于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叙述,力求忠实谨慎。关于文字与章节的编排,力求浅近简单。重要的来源,则于书中注明。
本书原无插图,为了方便阅读,我们选配了240余幅插图,尤详于战争地图,图注皆为编者所加。另外,为了便于读者掌握历史脉络和了解作者本人,编者特地编撰了《中国古代历朝世系表》和《傅乐成先生年谱简稿》。
读者阅读傅乐成《中国通史》(上下册)有感:
首先是新颖,材料非常新,参考了许多新出土的文物,并将当代学者的新观点融汇其中,超越了其他通史的呆板与陈旧。
第二是持中,作者超越了“历史就是政治史”的传统认知,更多关注了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等,抛弃了用政治解释一切的偏执,本书没有太多的故事冲突,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更没有历史评判的伪激情,只有“了解之同情”。
第三是广博,本书观点密集,似乎漫不经心,却包含了史学中的重大课题,而作者往往能找到*谨慎的表达方式,将各方意见融汇其中,这种有穿透力的广博,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章 从史前时代到信史时代
第二章 封建帝国的兴衰(西周时代)
第三章 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
第五章 集权帝国的发展与倾覆
第六章 汉帝国的盛世
第七章 汉代的武功
第八章 汉的制度与学术
第九章 汉的衰亡与三国的分合
第十章 五胡乱华与晋室偏安
第十一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二章 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三章 隋帝国的兴亡
第十四章 盛唐的内政
第十五章 盛唐的武功
第十六章 安史之乱以后的确唐帝国
第十七章 唐代的制度
第十八章 唐代的宗教与学术
第十九章 五代与十国
第二十章 北宋与外族
第二十一章 南宋与外族
第二十二章 宋的制度与学术
第二十三章 元帝国的组织
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政治
第二十五章 清的入主及其盛世
第二十六章 清帝国的乱亡
第二十七章 明清的制度
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宗教与学术
附录一:中国古代历朝世系表
附录二:傅乐成先生年谱简稿
(1)名家评论:
(本书)为近三十年青年学子所必读。盖半个世纪来,中国通史之撰述不下二三十家,除无锡钱先生《国史大纲》识解卓异,一世巨擘之外,允推秀实此书,本之国史旧文,颇参时贤成绩,条理清晰,平实浅易,转较钱先生书易为青年学子所能接受也。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
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傅著并没有特殊的史观,却十分重视经过考订的历史现象。钱先生的大著,吸纳了顾炎武、顾祖禹、顾栋高、赵翼和钱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国史大纲》中,埋藏了上百个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傅先生的《中国通史》,则是综合已经成定论的许多研究发现,做个总结。两者各有长处。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
他(傅乐成)是汉唐史名家,几十年的时间,与中国两个盛世相浮沉,著述虽未至丰硕,凡所论撰,皆有精辟之见。他早年写成的一部约六十万言的《中国通史》,尤其脍炙人口,畅销国内外。这部书的优点是文字简明,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一般这类的书,事略语赘而层次不清。他是一位极为细心而且一丝不苟的人,处理资料,有条不紊,挥笔为文,字斟句酌。这部书问世以后,大受欢迎,大学或中学采用为课本者极多。
——港台著名史学家杜维运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纲举目张、叙事清晰、文字浅易流畅,初学者易于阅读,对于当代史学界的重要研究成果,亦能加以吸收,融入著作之中。全书之中,对于秦、汉、魏晋、隋唐各章,内容尤为详细。
——台湾著名史学家王仲孚
这部《中国通史》,是大学用书,文笔简练,材料新颖,条理清晰,约有六十万言,正是傅先生治史深邃精炼的表现。刊行后,大受欢迎,畅销国内外,例如韩籍弟子辛胜夏教授(已故)即将该书译成韩文版发行。迄今仍是各大专院校*受欢迎的中国通史教材之一,甚至连中等学校教师讲授历史时,犹以此书作为*的补充教材。
——台湾大学教授高明士
本书为作者任教台湾大学时所使用的教材,由于吸收了当时较新的研究成果,并特别重视政治社会的变迁、对外关系、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下笔严谨,内容丰富,成为广受阅读及参考的中国通史著作,其流行迄今不衰。大致而言,该书由原始述至战后分裂之局,其书之长在于叙史均能得其旨要,文辞简要易读,广受大众欢迎,尤其以叙汉唐之间的演变*为精彩。
——台湾大学教授古伟瀛
(2)、媒体评论:提供重要媒体已发表或待发表的相关评论。
读者评论①: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记载了从上古至清亡的数千年间中国历史舞台上曾演绎过的重要史实。作品史论兼备,语言简凝,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通史作品。作者傅乐成乃是傅斯年之侄,而聊城傅家更是出了至少四位卓有成就历史学者。深厚的家学,或许是使得这本《中国通史》颇有“方正持重”之感的原因吧。……在这个版本的《中国通史》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材料的整合与事实的专注。全书凡二十八章,以朝代变迁为纲,每一朝代均从其更迭之大事起笔,再分别叙述制度、外交、学术宗教等等方面,条理清晰,同时覆盖面甚广。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这样一部作品,既是对已有历史知识的梳理和补充,同样也是对“国史”再思考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猎奇”被当做读书、“读史”主要动因的年代,这样的作品也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了。(豆瓣用户:已注销人士暗蓝)
读者评论②:
傅乐成《中国通史》之所以还值得一读,并不是因为他是傅斯年的侄子,也不是本书在台湾出版,而是,傅乐成较为忠实的使用了现代史学方法,并平实的论述了古代史,读者不必去剔除大陆同期史学家的马克思主义痕迹。而就史学研究而言,这本书并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也没有借此提出某种框架性的言说,因此并没有极高的地位。当然,就其作为一本入门书而言,其叙事的条理、篇幅的长度、观点的朴素,使得《通史》仍然是一本好书。(豆瓣用户:danyboy)
读者评论③:
《中国通史》我看过很多版本,傅乐成的这本可以说是汲取了通史的精华。上下两册就将我国的历史简要概括实在是让人钦佩。吕思勉的通史我也看过,也是一本好书。比起来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简装版的。史观这东西,说来也玄,说来也易。在西方,史观基本上属于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中国近现代的学术与西方接轨,然而考察古人的治史活动,史观应当还有一些与西方不同的、更深层的东西。傅乐成谈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向愿意学史的青年人进行浅层的介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思路,针对的正是初学者而非专业人士,还有的就是我们这些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群了。(豆瓣用户:大雪纷飞的江南)
读者评论④:
想买本中国通史看看,现在(2011年初)能买到的书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傅乐成《中国通史》2册本,傅乐成《中国通史》7册本。*后,买了傅乐成《中国通史》2册本。这套上下册的《中国通史》装帧美观、纸质好、插图多且精致,60万字的篇幅对我也合适。该书对各朝代的描述偏重汉、唐,整本书既中正平实又生动有趣,于我们一般爱好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可以有个基本了解。(豆瓣用户:青云游)
读者评论⑤:
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以时间轴为顺序,从政治史谈起,包含着官制、兵制、思想、文化等方面。整部书读完,脉络很是清晰,而且各方面别的知识也多少有些篇幅,收获是很大的。看网络评论,此书原版的内容里还有不少中华民国的内容,为在大陆出版进行了删除处理。这很是可惜了,但估计等统一后,这部分内容应该还是能读到的。这本《中国通史》没有太多犀利的批判和惋惜,也很少谈必然性和进步与否,在平缓中将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挨个儿放好,这就很不容易了。也没有过多引述和考证,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这是个人觉得优于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的,姑且可以认为是对新手比较友好。(豆瓣用户:王法同志)
读者评论⑥:
总的来说,傅乐成版的《中国通史》更简洁一些,没有过多的引经据典,而是对历史的发展走向娓娓道来,整体读起来就像是一气呵成。但是简洁不代表内容短缺,而恰恰相反,傅乐成广博的历史知识,在书中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在这本书中,傅乐成引用了不少考古内容,包括不少*颖的材料及出土文物图片,由此可见作者对本书每一次修订的用心。写历史,*怕的就是剪不断理还乱,从头读到尾,内容倒是非常多,可就是太零碎,合上书一回味,能记住的又太少。我读傅乐成的《中国通史》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整本书的阅读过程都比较流畅,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一点即过,不影响整体上下文的衔接。而且,傅乐成显然也知道读者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剔除了不少陈旧臃肿的内容,把读者*关心的问题摆出来,从前到后串成一条线,每一个朝代的兴衰灭亡一清二楚。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至少我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再者,傅乐成的这本书也综合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基础上提精摘要,合二为一,融入他的《中国通史》。因此,这一本书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相对而言也更加完善和精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