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海上丝绸之路》
本书作者罗德里希·普塔克是德国著名汉学家。他聚焦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严谨的笔触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由亚洲人主导的宏大海洋世界。
《丝绸之路新史》
·涵盖范围广,时间空间跨度大,参考多语种**研究成果,采用百年来考古发掘材料。
·插图精美,选图精当,多为新发现或罕见图片。地图制作精良,带有地形要素,有助于读者把握丝绸之路的地理情况。
·全书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海上丝绸之路》
15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1405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这条航路历史悠久,对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东非到东亚的航海者们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风节律,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层面促使各个文明区域相互联系。
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仍旧缺乏相关研究,在很多方面几乎仍是空白。而且由于记载稀少且混乱,当今人们对于历史上这条航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具体位置等信息知之甚少。尽管如此,对于这条航路的认识与研究仍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聚焦于自远古到葡萄牙殖民时代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各个海域历史,严谨分析了影响古代航路变迁的各种要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文明兴衰的原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此外,本书作者也详细介绍了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的各种古代航海技术以及商路上流通的各种贸易商品,诸多内容层层相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条理分明的具体图景。
《丝绸之路新史》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书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海上丝绸之路》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1
第一节 地中海模型 3
第二节 亚非海域 7
第三节 模型的局限 13
第四节 本书之目的及特点 16
第二章 海域 23
第一节 东亚海洋:渤海、黄海、东海 25
第二节 南海与苏禄海 30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洋 35
第四节 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海与孟加拉湾 37
第五节 阿拉伯海与东非海岸 43
第六节 波斯湾与红海 47
第三章 海洋的百衲毯(从远古到公元元年) 51
第一节 汉代之前的东亚海岸 53
第二节 东南亚:未知世界 61
第三节 南亚:被低估的世界? 65
第四节 西亚海岸与东非:看似熟悉的世界 69
第五节 总论 75
第四章 各区域的融合(公元1—600年) 81
第一节 “东海” 83
第二节 “南海” 89
第三节 东印度洋:初现真容 98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欧亚之海 106
第五节 总论 110
第五章 在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约公元600—950/1000年) 113
第一节 东亚的海洋:“唐风”与“慕佛” 115
第二节 南海:关于东南亚人、中国人和“波斯人” 124
第三节 东印度洋:印度人和东南亚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传播 134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在先知的镜中 141
第五节 总论 151
第六章 在远东的漩涡中(约公元950/1000—1350年) 155
第一节 东南亚的海洋:宋、元为主导 157
第二节 南海与印度尼西亚东部海洋:向东渗透 172
第三节 东印度洋:争夺巨大利益的竞技场? 190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在亚丁与霍尔木兹、古吉拉特与喀拉拉之间 200
第五节 总论 215
第七章 转型时期(约公元1350—1500年) 219
第一节 蒙古人之后:碎片化(约公元 1350—1400年) 221
第二节 明朝的国家航海活动(15世纪初期) 242
第三节 其他航海者(15世纪早期及以后) 258
第四节 总论 278
第八章 尾声:1500年之后的海洋世界 283
第一节 基本发展:亚洲人与葡萄牙人 285
第二节 明朝国家航海活动与葡属印度之比较 315
附录1:贸易商品 327
附录2:船只与造船 339
参考文献 347
编者的话 365
《丝绸之路新史》
-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可读和*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与驮兽,他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 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ttle)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