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64708
◆ 本书以时间为轴,生动讲述以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叶楚伧、廖仲恺、何香凝、宋教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南社成员的革命热血故事,再现了辛亥革命、反袁斗争、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变革场景。是一部个人命运与国家复兴融为一体的史诗著作。
南社,一个曾经在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在、高旭和等人的发起下,于1909成立于苏州。
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不忘本也”之意,支持,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本书跨越1909年——1949年30年历史变迁,以革命发展为背景,以人物故事为脉络,清晰全面的再现了南社的兴起和发展,持续介绍了南社成员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等历次中国重大历史变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叶楚伧、廖仲恺、何香凝、宋教仁、黄兴等人为代表的南社人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复兴融为一体,重现了蔡元培、鲁迅、汪精卫、陈布雷、戴季陶、于右任、吕碧城等众多历史名人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楔子:磨剑 1
第一章 风雨鸡鸣
甲午战败赤子死 反清革命志士多 002
“三剑客”风云际会 蔡元培聚集精英 009
学生军拒俄排满 朱疯子白幡招魂 018
“苏报案”震惊全国 “马前卒”监狱夭亡 025
刘季平东渡“成城” 方声涛云南“讲武” 034
第二章 秀才造反
香凝襄助廖仲恺 黄兴联盟孙中山 044
傅尃掀动《洞庭波》 高旭主盟同盟会 054
吕碧城相交秋瑾 徐自华义葬女侠 062
陈去病开笔新剧 李叔同粉墨登场 071
第三章 革命南社
雅集虎丘建南社 “众客酬酢一客欷” 078
于右任沪上办报 雷铁厓寺院撰稿 088
柳亚子张园革命 吴国风劲吹湘粤 096
开元寺鲁迅主席 建越社巢南领袖 102
第四章 辛亥洪流
精卫引刀成一快 黄兴喋血广州城 108
大智门居正中枪 陈陶遗雪中送炭 117
陈其美占领上海 黄克强拜将武昌 124
柏文蔚策反新军 李根源起义云南 134
孙竹丹魂归东京 周实丹遇害山阳 142
姚雨平率军北伐 柏文蔚挥师渡江 151
第五章 南社内阁
遁初力争内阁制 南社社员组政府 158
三专使北京迎袁 两健将上海开骂 168
亚子辞职《天铎报》 精英荟萃“太平洋” 173
唐群英大闹议院 张汉英力争女权 180
社会党“洪水”肇始 国民党“渔父”建立 188
宋教仁被刺身亡 于右任墨泪写撰 196
第六章 乌云压城
赵正平四处奔走 黄克强南京兴兵 206
柏文蔚铩羽安徽 陈其美开战淞沪 214
宁调元慷慨就义 陈子范不幸身亡 220
程家柽横刀大笑 吴虎头饮弹而亡 227
范鸿仙死于非命 陈其美报仇雪恨 232
肇和舰起义失败 居觉生挺枪再战 238
姐妹易嫁芳心碎 小男人追大女人 242
傅熊湘妓院藏身 陈其美被刺殒命 246
第七章 南社风雨
柳亚子退出南社 众社员拥戴盟主 254
上天下地说春航 黄垆涕泪哭子美 260
吕碧城加盟南社 柳亚子绝交吹万 266
唐宋之争逞意气 南社主任逐社友 272
高吹万谢辞盟主 姚石子勉为其难 281
第八章 追求光明
众社友广州护法 于右任陕西靖国 286
吴又陵名起《新青年》 两邵氏投身“五四”潮 290
戴季陶赞赏马克思 陈望道受命译《宣言》 299
邵力子协建共产党 李公馆“一大”标青史 304
新南社柳亚子再举旗帜 “贿选案”邵次公拍案而起 311
高天梅名列“猪榜” 陈去病追随孙文 321
盖棺论定新南社 走越走胡本寻常 330
“萍水相逢”一百天 剩看秋碧照春红 336
成舍我死里逃生 指控案不了了之 346
第九章 北伐建国
廖仲恺广州被刺 汪与蒋联手逐胡 354
戴季陶上海破壁 国民党左右分道 362
中山舰风波陡起 汪精卫见利忘义 370
柳亚子夹墙逃生 杨杏佛身遭狙击 385
高朋满座同乡会 南社诸子排座次 396
第十章 国难当头
马君武诗讽少帅 何香凝赠衣激将 406
沈钧儒入狱南京 邵元冲魂归西安 413
汪精卫归国问鼎 邵力子谈判上山 425
汪精卫叛国出逃 何香凝口诛笔伐 433
亚子居住活埋庵 弘一高标晚来香 444
保气节甘以血拼 为抗战各尽其力 458
第十一章 大江东去
邵力子左右为难 柳亚子渝州索句 480
衔得泥来成垒后 到头垒坏复成泥 492
戴季陶机关算尽 广州城油尽灯枯 502
为和平南北奔波 迎解放络绎进京 509
观鱼胜过富春江 白头吟望中原路 519
尾声:留住那片云 527
参考书目 531
序
杨天石
江南第一水乡周庄有一条“南社旅线”,西起小巧玲珑的石拱红桥,穿行于白墙黑瓦、石板铺路的小道中,南经清末的东江国民学校旧址,登上贞丰桥畔的德记酒楼——
迷楼。这座临水的二层小楼,当初之所以称为“迷”,是因为景色好、酒好、菜肴好,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似乎说不大清楚了。上世纪20年代,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诗人常在此宴集,迷楼附近,有南社发起人陈去病故居,有因陈逸飞的油画而名闻世界的双桥,有民国报人叶楚伧的故居,有青年诗人王大觉的“风雨闭门斋”。1916年,当袁世凯称帝时,这位诗人愤而起草讨袁檄文:“一千一百八十字,字字苍生痛哭声”。现在帝制已遥,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主义却如影随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根除的痼疾。思念及此,不免感慨。
我每次到周庄,都喜欢站在迷楼附近的街道上,看两侧店招飘飘,听弹词声声,遥想当年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人在此临风把酒,挥毫吟诗的情景。2011年,曾有小诗《题周庄迷楼,忆南社诸子》:
迷楼往昔忆颠狂,
痛饮长宵待曙光。
蒿目时艰多慷慨,
悲歌代哭写华章。
一首小诗,写不了更多内容,倘能传达当年陈去病、柳亚子等人的心神于万一,则幸甚。
今年9月,炎气初消,微雨蒙蒙,我再次来到周庄,走在黑瓦白墙、石板铺路的小道上,陪我游览的一位年轻女孩子知道我研究南社,突然问我:“老师:今天我们可以从南社诗人身上继承什么?”
“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呀!”我不假思索地脱口回答。
南社酝酿于1907年,成立于1909年。那时,中国外有列强侵凌,内有专制高压,国势危殆,人民沦入“两重奴隶苦复苦”的悲惨境地。在这样的时刻,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一批文人响应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号召,集会于苏州虎丘,毅然成立文学团体南社,以文字鼓吹革命,投入以推翻清朝皇权专制主义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终于,民国肇建,共和创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没有皇帝的新世纪。然而,曾不旋踵,袁世凯窃国,复辟帝制,南社文人再次响应孙中山号召,投入保卫民主、保卫共和的斗争,以诗文鞭挞帝制,讽刺倒退、复辟丑剧,再一次表现出爱国和民主精神。
爱国、民主,这是近代中国人的普遍要求,堪称时代的主旋律。南社在文化上主张“召唤国魂”。高旭在《南社启》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国有魂,则国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西方打败,欧风美雨东来,中国人为强盛、繁荣的西方文明所吸引,一时间,卢骚、华盛顿成为偶像,学习西方成为热潮。与之相并立,主张保存民族文化精华的国粹主义思潮兴起。南社的召唤“国魂”,大体上与国粹主义思潮同调。何谓“国魂”,用今天的语言来说,也许可以称之为“民族精神”。召唤“国魂”,发扬民族精神,保存民族文化的精粹,同样体现了南社作家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南社成立后,山鸣谷应,越社、广南社、淮南社、辽社、南社粤支部相继成立。至全盛时期,全国入社者达一千一百八十余人。革命家黄兴、宋教仁、陈其美,名报人于右任、邵力子、林白水、戴季陶、陈布雷,翻译家马君武,思想家吴虞,法学家沈钧儒,人权活动家、中国科学社创立人杨杏佛,画家、艺术家黄宾虹、李叔同,小说家苏曼殊、包天笑、周瘦鹃,女作家徐自华、吕碧城等陆续加入社籍,连鲁迅都曾加入越社,编过《越社丛刊》。汪精卫也曾列名社籍。南社因此名流荟萃,人才济济,集一时之选。其成员在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业、文学事业和教育、新闻、出版、科学、艺术等多种文化事业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南社也就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最大、名气最为响亮的文学社团和文化社团。现在,苏州、南京、常熟、无锡、常州、泰州、徐州等地都在纷纷成立研究南社的团体,不少知名学者、企业家纷纷加入,南社风流颇有在新时期重现的趋势。
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但是,文化除了民族性之外,还有其时代性。“国粹”固然要“保存”,但是更要革新,发展,与时俱进。中国历史到了近代,开始向现代转型,中国文化到了近代,也开始向现代转型。20世纪初,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都曾是中国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推手。他们继承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所倡导的“诗界革命”传统,以传统诗词格式写新思想、新意境。又积极提倡“戏曲革命”,鼓吹“种田的、当兵的”都能读能懂的“白话文”。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南社逐渐解体,柳亚子于1923年10月又与叶楚伧、胡朴安、邵力子、陈望道等人组织新南社,提倡新文化,注重引进世界思潮,表现出追随时代脚步,苟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革命家廖仲恺、著名作家沈雁冰等新人加入,更为新南社注入了新血液。一时间,《新黎里》、《新同里》、《新周庄》、《新盛泽》、《新平望》等“新”字头的报刊遍布苏州一带城镇。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湖南是戊戌维新时期最有朝气的一省,我觉得黎里、同里、周庄等地堪称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有朝气的江南小镇。可惜,由于国民党左右派斗争兴起,柳亚子的主要精力被卷入,未能将这一势头发展下去。
俞前、王晓华、张庆军的《天下南社》这本书,写了南社从成立到解体的历史,但是,又不限于南社的历史,而是选择若干南社有代表性的人物,写了若干有关他们的代表性的故事,其下限,一直写到于右任、柳亚子分别在台湾和大陆逝世为止。这种写法,扩大和丰富了南社研究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对南社及南社成员所处时代的理解。由于作者采取“大事有据,小事不拘”的纪实文学写法,所以较严谨的、“无一字无来历,无一语无出处”的南社研究著作要生动、可读。近年来,南社研究已经受到学人重视,电视界拍了好几部关于南社的文献片,文艺界在开始筹拍艺术片。现在,俞前先生等又有本书的写作,试图以文学体裁再现南社和南社人,从而再现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身影。俞先生自称这是“尝试”,我要说的是,这是可贵的、有意义的尝试。
本书作者俞前先生多年研究南社,研究陈去病。我此次到南方来,俞先生要我为本书写序,我旅途无书,手头没有任何资料,只能凭记忆涂鸦几句。
2013年9月13日于无锡鼋头渚旅次
廖仲恺广州被刺 汪与蒋联手逐胡
自从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孙中山仿佛将国民党带进了一片新天地,革命的形势顿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派生机。特别是黄埔军校的创立,那是国共合作的典范,很快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有理想、有纪律的革命军,于是旌旗所指,所向披靡,广东统一于青天白日旗下,成了革命的策源地。
遗憾的是,孙中山没能亲眼见到这一切。在这期间,由于北方形势突变,孙中山抱病北上,却不幸罹疾而逝,让人痛心不已。
根据孙中山的遗愿,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汪精卫全票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其组织采取委员会议制,推定汪精卫、胡汉民、张静江、谭延闿、许崇智、于右任、张继、徐谦、林森、廖仲恺、戴季陶、伍朝枢、古应芳、朱培德、孙科、程潜等16人为政府委员,汪精卫、胡汉民、谭延闿、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此外,国民政府下设3个部,分别为外交、军事、财政,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分任部长。
从以上名单中,可以看出南社(新南社)的分量。政府委员中,十六占其五,另有一名常务委员,一名部长。
廖仲恺是新南社重量级的人物,用柳亚子的话说,汪精卫是老南社的代表人物,以诗词著称;而廖仲恺则是新南社的代表人物,以散文著称。
廖仲恺身材不高,典型的广东人长相,但眉宇间一颗醒目的黑痣却使人十分容易辨认。虽然身材瘦弱,却心雄万夫,跟随孙中山后就一直致力于革命,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之一,他与汪精卫及胡汉民并称为孙中山麾下三杰。
廖仲恺长于理财,曾任过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次长,署理财政总长;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长。所以现在由他继续执掌财政,那是人尽其才,恰得其所。
廖仲恺还是国民党中著名的左派人士,坚决执行贯彻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对名利也特别淡然,在国民党高层人士中威望极高,说话也有影响力。所以,胡汉民认为,汪精卫这次全票当选,一定是廖仲恺活动的结果。有一次廖仲恺与他商量工作时他就恼火道:“我本来不懂外文,却为何让我当外交部长,这不是胡闹吗?”
如果说胡汉民对廖仲恺的不满仅仅局限于发发牢骚,那么他的堂弟胡毅生就没有节制了。
胡毅生是个极右分子,与他来往的也都是右派圈子中人,如孙科、邹鲁、伍朝枢、邓泽如、吴铁城、林直勉数人。
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几位右派人物凑到了一起,批评起政治来就没了边际,他们主要攻击国共联合的政策,而攻击的具体矛头则指向了贯彻孙中山主张的廖仲恺。他们骂廖仲恺是被人利用,祸害国民党。特别是胡毅生,情绪最为激动,竟攘臂道: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有姓廖的这种人,国民党迟早被共产党鸠占鹊巢。所以,我们要考虑到行使非常手段。”
孙中山的公子孙科也在现场,听了胡毅生的话不觉浑身一冷,所谓的非常手段就是指在肉体上消灭廖仲恺了。他虽然也是个右派分子,但对于刺杀他父亲的忠诚战友,党国元勋,还是觉得于心不忍,因此劝阻说:
“倒廖仲恺的台是可以的,但是万万不能采取暗杀手段。”
不知道胡汉民是如何表态的,说起来他与廖仲恺交情非浅,长期以来一直共同追随孙中山左右。廖仲恺待人诚恳,虚心,以胡汉民那种脾气,平辈之人是很难相处的,独与廖仲恺很少发生龃龉。
举一个例子,黄埔军校开办以后,胡汉民也被孙中山点将,任命为军校政治教官。但他以元老自居,好摆架子,很难请得动,军校政治部为他安排的课程和讲演也时常由别人代之。意见反映到廖仲恺那里。廖仲恺总是先为胡汉民开脱,说胡汉民公务繁忙,应该理解。然后再跑到胡汉民那里婉言再邀。那一份诚恳真让人感动。胡汉民心里也大为受用,觉着冲着廖仲恺的面子也不能不去。
但是,尽管不能说胡汉民对“廖案”有重大嫌疑,却至少难脱失察之罪,因为胡毅生等人的聚会有好几次都是在他的府中举行。若说他亲手布置操纵,似乎还不至于心狠手辣到如此地步。此公虽说思想右倾,但品行上不能称卑鄙。比如说这次选举国府主席,虽然他也挺热衷,但选票上却是填的汪兆铭大名。反观汪精卫,却是毫不客气地选了自己。
胡毅生的行为却是越来越出格,最近又经营了一家名为“文华”的俱乐部,专作聚会的地方,聚赌吃喝。右派分子也常常在那里纠合随从,公然大放厥词。廖仲恺是他们骂得最凶的人,后来因“廖案”被通缉的几个重要嫌疑人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都是那里的常客。
对于外面形势的险恶,廖仲恺是有察觉的。据一份密报报告,在搜到的一封法西斯派的学生信中,里面写着“黑衣领袖有奖励”,但不知指的是谁。
廖夫人何香凝这几天也听到有人要谋害丈夫的消息,据说要杀的目标还不止一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前几日就在回军校办事处的路上遭人伏击,因此她提醒廖仲恺要多加防范。
谁知廖仲恺却不以为然,他对何香凝说:“增加卫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我是天天到工会、农会、学生会等团体开会或演说的,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好几个地方,他们想要谋杀我,很可以装扮成工人、农民或学生模样,混入群众中下手的。
我生平为人做事,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众的地方。中国如果不联俄联共,就没有出路。他们如果安心想来暗杀,防备也是没有用处的。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何香凝虽然觉得他的话有些道理,但毕竟放心不下,还是加派了一位卫士,又知会了当时的公安局长吴铁城,她未想到,吴铁城也是个右派人物,从内心里是恨透廖仲恺的。
1925年8月20日,这个悲痛的日子何香凝永远忘不了。这天早晨,她与廖仲恺同车到中央党部开会,刚下车,一阵罪恶的弹雨扑面而来夺走了廖仲恺的生命。天不佑党国,仅不过半年左右,孙中山、廖仲恺这两位擎天人物就相继长逝。
正在省城军校办事处的蒋介石刚准备去中央党部开会,突然接到电话:“廖仲恺先生到中央党部开会,早到了一刻,在党部大礼堂门前遭暴徒刺杀。”蒋介石摔下电话,脸色苍白,他立即赶到现场,分开众人,抚尸大哭。
蒋介石的这份悲痛不是装出来的,他与廖仲恺搭档,分任黄埔军校校长和党代表。以廖仲恺资历、地位,却从不见他发号令,摆架子。一切事情都放手让他去做,从不掣肘。回想黄埔初创时,经费何等困难,廖仲恺却安慰他:“军校款,弟不问支出,兄亦不问来源,经费不乏,尽管安心办去。”
岂知廖仲恺这一纸承诺,要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对此,蒋介石十分明白。据何香凝回忆,当时黄埔的军费按定例是每月三万元,但因为广东的财政大权被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把持,因此对黄埔军校百般刁难,每个月实际得款项竟不足六千元,这巨大的亏空就靠廖仲恺张罗填补了。没奈何,廖仲恺常常夜里要到杨希闵吸食鸦片烟的烟床旁边去等杨希闵签字,然后才能领到款来,送去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几百学生的学费、宿费、伙食费,甚至服装费、书籍文具费用都是政府供给,而这些钱就是这样辛苦筹来的。
望着眼前惨景,联想到自己前几天也差点被刺,蒋介石也觉得不能容忍了。
刺杀廖仲恺的凶手陈顺被当场击伤,从他身上搜出一些单据,按日期顺序,早几天的是当衣服的当票,后几天是分钱的单子,证明这个人原本很穷,是在重金收买下干此伤天害理之罪恶的。据凶犯交待,这次行刺事件,是朱卓文一手布置的,另外胡毅生、魏邦平、梁鸿楷、林直勉等人均参预其谋。
凶讯传来,举国喧腾,进步人士愤慨难忍,周恩来特为此撰文指出:
自国民党改组以来,最显著革命势力便是革命军的组成和工农群众之参加国民革命,这两件伟大事业的做成,大部分的功绩是属于廖先生的。廖先生因此而愈见忌恨于反革命分子,而终至被杀害牺牲。我们一定要为廖先生报仇。①
南社的发源地江苏吴江也为廖仲恺举行了追悼大会,柳亚子悲痛欲绝,廖仲恺是新南社标杆式的人物,又是广东国民政府著名的左派人士,他的死对南社的损失不言而喻。满腔思念,集于一联,曰:
难忘畴昔周旋,南渡离筵频入梦。
所赖英灵呵护,东征义旅早成功。
廖仲恺被刺当天,广州宣布戒严。24日,蒋介石就任广州卫戍司令,下午,在寓所召开特别委员会,决定明日逮捕各犯。25日,抓获嫌犯林直勉、张国桢、梁士锋等,胡毅生、朱卓文脱逃。同时,在粤军总部扣留梁鸿楷、招桂章、杨锦龙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