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66067
孔子思慕周公,晚年有“久矣!不复梦见周公”之叹,孟子云“
周公、仲尼之道”,后世每以周、孔并称。殷末周初,实为产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渊源之涵养期,而周公,又系其时代之*好代表人物。苟能于周公其人博考详察,则于探究中国古代之文化渊源,大有裨益。
弁言
第一章 周公之家系及性行
第一节 周公之家系
第二节 周公之性行
第二章 周公之活动时代
第一节 周公相武王
第二节 周公之摄位
第三节 周公之东征
第四节 定刑书封诸侯
第五节 洛邑之营建
第六节 礼乐之制作
第三章 周公之晚年
第一节 周公之归政
第二节 周公之考终
第四章 周公学术思想之概观
第一节 周公时代之诗文及学风
第二节 周公之学问及其著作
弁 言
中国之有孔子,其影响之大且深,夫人而知之。然孔子之学术思想,亦本于中国固有之民族性,构成于历史的自然之发展,决非无因而致者。孔子晚年,有“久矣!不复梦见周公”之叹,则其壮年以来之于周公,其思慕之忱为何如?《孟子》云“周公、仲尼之道”,后世亦每以周、孔并称,非无故也。
抑周公当周室草创之初,辅佐武王、成王成就大业,虽非身承王统,以视孔子之栖栖遑遑,席不暇暖,遭时不利,终身于穷庐者,其隐显通塞之间,固已殊矣。孔子之于周公,既梦寐不忘,其间岂无精神脉络相通之点!然自其时代观之,两圣之相去五百余年,文运之升降,政治之盛衰,人情风俗之变迁推移,有不可同日而语矣。故以孔子以后之思想,用以说明周公,必有所不可通者。欲究周公之真相,不可不根柢于周初之材料,乃可以考其境遇,绎其学术,而求其思想。若以后世纷纷附会之说,悉以归之周公,虽或可以描出一理想的人物,然亦必不得为周公之真也。
意殷末周初,实产出春秋、战国时代之文化的渊源之涵养期也。决非枯澹寂寞,而郁勃有兴国之气象焉。周公者,又其时代思想之最好的代表人也。苟能于周公其人,博考详察,则于探中国古代文化之渊源,与夫孔子学术之由来,皆思过半矣。
近人或谓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以后,始有可考;其前之文化,率不过后人之假托;此又速断之论也。观于春秋、战国之时,繁文缛礼,已臻其极。终而为纷乱之世,战斗攻伐,惟日不足,而学术文采,照耀百世。诸子竞出,不可胜数。是岂突然而起者!其必有所渊源于数百年之前矣。
殷末周初,实涵育其渊源之时也。苟明社会进化之以渐不以骤,则其理亦非难见。(以上节译林氏原序大意)
日人林泰辅著《周公与其时代》一书,将关于周公及其时代之材料散见各书者,为之掇拾,求其一贯之事实。以《诗》《书》为主,参以其他古籍,以考周公之行事,又绎其学术思想;更取《周官》《仪礼》及《周易爻辞》,古来所称周公之著作者,一一详为比论,以辨其果出周公与否。书分三编:第一编为《周公之事迹》,第二编为《周公之学术及思想》,第三编为《周公与周官仪礼周易爻辞之比较》。虽其辨订时有未臻完密之嫌,未可遽为定论,亦专门的研究周公之一巨著也。其第一编《周公事迹》,排比明备,尤为学人所需。课徒之暇,因为摘译,以付梓人。间有异同之见,不复羼及。至于译笔之疏,草促之讥,所不敢辞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