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097419
记
序
题跋
墓表
墓志铭
墓碣铭
传
像赞
祭告文
说
颂
哀辞
录
诗
方外
前 言
宋明时期,江西泰和人文鼎盛,特别是在明永乐、宣德之际,泰和县的仕宦大量涌现,以致这一时期的江西泰和在明帝国内是“大出风头”,无论在社会、文化和学术上,还是在入仕人群的数量及所取官职品级上,都占尽了优势。具体而言,该地有以下“他邑罕俪”的显著特征:
其一,故家多。在“谨婚姻而重氏族”传统的熏陶下,泰和之地素来多世家望族。这点在明代当地名人的著作中被反复述及。如尹昌隆在《题萧氏庆源录》中说:“吾邑素称文物之邦,自唐宋以来,衣冠右族不可伛指。”王直在《王处士墓表》《文溪曾氏族谱序》等文中均指出“泰和多故家”,而他在《凝翠楼记》《送刘经历序》《赠义民萧德赞序》等篇章中亦多次强调“予泰和多大家”、“吾邑多大家”。历任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官至内阁大学士,进少师的杨士奇对这一现象更是特别关注,在谈到泰和的大家族时,他说:“西昌以科第名家者十数姓”,“吾泰和故家,唐宋来文献有传,谱牒有录者,不翅数十姓”。
这些记述均说明了世家大族在泰和地区分布的高密度性。
其二,人文昌。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素称文献之邦”的泰和,在北宋时已可谓人文蔚起,在全国有重要影响,明代则更为鼎盛。这在史籍中多有反映,如曾蒙简在明弘治年间所撰的《重修文庙记》中称:
泰和邑儒学之设久矣,士子业诗书而谈礼乐,彬彬然文风之盛,他邑罕俪。自入国朝,洪武、永乐以来,士之鏖战于文场者,自乡试以至廷试,屡占第1之选。释褐而登仕版者,内而公卿、郎署,外而牧伯、守令、学校执事,道德、文艺、事业著称于时者,不可胜数,何其盛之又盛也。
他的描述并非溢美之词。据光绪《泰和县志》统计,明代泰和共产生了陈循、曾鹤龄、曾彦三状元,尹昌隆、刘江、罗珵三榜眼,罗璟、曾追、罗钦顺、欧阳衢四探花。不仅如此,明中叶以前,杨士奇、陈循、萧镃、尹直四人先后进入内阁,影响中央政权,这些都为他县所难比拟。
其三,文献丰。如果说前述大族多、人文昌这两个特征是因的话,那么反映明代泰和社会的大量文集的流传则显然是果。当时仅本邑文人便留下了诸多宏富著述,如刘菘的《槎翁文集》、陈谟的《海桑集》、杨士奇的《东里文集》和《东里续集》、王直的《抑庵文集》和《抑庵文后集》、罗钦顺的《整庵存稿》、陈循的《芳洲文集》、梁潜的《泊庵集》等几十部之多。这些深受故家大族思想影响的泰和文人,在文集中不仅以翔实的内容真切地记述了l4
至l7 世纪泰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还通过序谱作跋的方式侧重介绍了本邦大族的发展状况。
这些特点,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如美国学者达得斯在其所著的《明代社会》一书中,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另外,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负责人饶龙隼在《南唐故家与西昌文学》一文中,对西昌世家故族的来历、形成发展的过程,宋、明时期西昌文人的精神特质,及以杨士奇为首的西昌文人的文风对明朝政治气象的影响,作了系统的阐述(此文附后)。
杨士奇作为泰和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称为四朝元老,担任首辅达三十年之久,是明代中前期一位较有影响的政治人物。
杨士奇出生于1365
年,元明交际之时,父母在避难途中生下他,未满两岁时,父亲便逝世,由母亲抚养长大。杨士奇的母亲曾经改嫁,但不到五年便因故携杨士奇回到杨家。回到杨家的杨士奇接受母亲严谨的教诲,自己也展现出积极向学的态度,所以在学业上有着优异的表现。十五岁的杨士奇已经可以担任私塾教师,二十岁离家出游后被延揽为县学训导,文学能力备受肯定,三十四岁时被征为史官。进京为官的杨士奇在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被简拔入内阁。入阁后的杨士奇先是以文学之长才获得成祖的赏识,成祖继而任命杨士奇为太子监国时的辅臣。担任监国辅臣的杨士奇机智沉稳、进退得宜,帮助时为太子的明仁宗成功度过争夺储位的政治斗争,杨士奇也因此得到仁宗的信任。仁宗嗣位后,身为东宫旧臣又辅佐有功的杨士奇成为仁宗*信任的大臣,杨士奇的表现也深得君心,明代内阁阁臣的政治地位提升由杨士奇开始。明宣宗嗣位后的杨士奇虽然不再有东宫旧臣的身份,但一连串优异的政治作为,让宣宗对杨士奇信任有加。杨士奇在宣宗一朝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宣宗在位时也是杨士奇*有作为的时期。英宗以九岁幼龄嗣位,杨士奇与杨荣、杨溥以及张太皇太后共同秉政。正统初年(1436
年),由于杨士奇等人颇为得力,朝政尚称清明,但随着宦官王振的得势,张太皇太后又于正统七年(1442
年)逝世,三杨的政治影响力江河日下。杨士奇的长子杨稷自幼居于家乡,未得杨士奇亲自管教,在家乡的杨稷倚仗杨士奇的权势,为非作歹,鱼肉乡里,终于在正统七年,杨稷被乡人投诉,杨士奇声名大损,称病不出。正统九年三月,杨士奇在杨稷案的阴影之下逝世,杨稷则在杨士奇逝世后同年,死于狱中。
在明朝初年的文坛上,杨士奇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继承唐宋古文,学欧阳修文,“得其髣髴,故郑瑗《井观琐言》称:‘其文典则无浮泛之病,杂录叙事,极平稳不费力。’”(《四库全书总目》语)明廷内阁翰林院沿袭其文体,形成台阁体,因而人们把他作为台阁体之祖。以后,台阁体发展成形式主义的文体,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杨士奇。《四库提要简明目录》对此论道:“士奇诗文为明代台阁之祖,末流日敝,至于肤廓庸沓,万口一音,遂为艺苑口实。然士奇著作,自有典型,未可以李斯罪荀卿。李梦阳诗有曰:‘宣德文体多浑沦,伟哉东里廊庙珍。’‘即七子亦不薄之矣。’”
对于士奇诗文功过,这一评价还是比较公允客观的。杨士奇著作宏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东里全集九十七卷别集四卷,文渊阁书目四卷,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与黄淮等编)。杨士奇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亲加选择,由其子杨道编定东里文集二十五卷及圣谕录、奏对录、代言录。东里选集则是前人续编的。万历四十六(1618
年)年杨士奇五世孙杨守一,康熙十七年(1678 年)六世孙杨临皋、杨贞叔,光绪三年(1877 年)十三世孙杨觐光均续刊补刊过。
本书挑选出杨士奇《东里文集》和《东里续集》中与泰和有关的文章稡为一本,其中,记28 篇,序103 篇,题跋30 篇,墓表28
篇,墓志铭46 篇,墓碣铭14 篇,传12 篇,像赞16 篇,祭告文7 篇,说2 篇,颂1 篇,哀辞2 篇,录2 篇,诗2 篇,方外2
篇,共计295
篇。记载的几乎都是泰和的人和事,包括当时泰和的人文、故家大族、历史、地理等诸多信息,对了解与研究泰和的人文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而西昌名人文献还有许多,编者有把它编成系列图书的想法,因此把书名定作《西昌文赋》。本书在挑选的过程中参照了多个版本,相互对照甄别,使之尽量减少错误,然后断句并注解。本书在编辑的过程中得到吉安市博物馆馆长李希朗先生的悉心指导。本书大部分选文属于首次注解,标点和注解是依据个人理解作出的,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难免,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