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85868
内容简介
《翻书说故事(精)/近思录》收录辛德勇先生2017年新撰写的文章15篇。文章全部围绕旧书展开,与《那些书和那些人》《书外话》一脉相承。本书谈论的问题主要基于黄永年先生的往事、中国印刷史研究、仪礼文献研究、辛德勇个人治学经历回忆等。本书仍坚定执行“近思录”的选题标准,以可读性为决定性要求,同时所谈内容又有深厚的学术依托,力求基于学术、高于学术。
目 录
求真求实是学者最重要的精神品质——纪念谭其骧先生逝世二十四周年
黄永年先生对中国古籍版本学的贡献
自己安心,也让朋友静心
在交流中发展的中国历史
雕版印刷的今天
我的捺印本
丁酉初春海淀购书小记
学者买书
又见《仪礼图》
写在师顾堂本《仪礼图》书边的话
喜迎《仪礼疏》
令人狐疑的《史记》
东北汉子
人生三童
黄永年先生对中国古籍版本学的贡献
自己安心,也让朋友静心
在交流中发展的中国历史
雕版印刷的今天
我的捺印本
丁酉初春海淀购书小记
学者买书
又见《仪礼图》
写在师顾堂本《仪礼图》书边的话
喜迎《仪礼疏》
令人狐疑的《史记》
东北汉子
人生三童
前 言
2016年秋,在写完《海昏侯刘贺》的书稿之后不久,我大病一场。到现在,还在康复之中。颓废之身,不敢花费气力看书做文章,于是就随意翻翻闲书,也随手写点儿东西。生性喜欢读书,对于我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休憩和消遣。收在这里的文稿,大多是去年患病以来写下的,其中有两篇还是写在医院的病房里,不过也有个别人院治疗之前就已经写就的稿子。
清人袁枚尝有诗句云:“病起翻书如访旧,春来养竹胜添丁。”这真是过来人才讲得出来的话。住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时,医生鼓励我说:“只有你自己多努力,才能早日回归社会。”这话听着虽然很像是“政府”跟受他们特殊管束的人讲的话,感觉怪怪的,但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读到的书,不一定都是旧日所有,但病后重生,再来读书,回到昔日的生活,捧起哪一本书来翻看,都像是在面对多年前的老友。
时间在不停地流动,历史逐时生成。故人自有故事,包括我自己在内。翻书随意,涉及的内容以及触发的感想,都会显得杂乱。不过一个人在较短时间内写下的文字,里面总会有些共同的东西。
作为一个学者,我真正的“专业”,是历史地理学,由于能力所限,实际上从事的只是中国历史地理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任何一个国家的疆域,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本没有自古以来一直凝固不变的国界线,而疆域变迁,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一项传统的内容,我不能不予以关注。特别是现在中国与邻国之间还有一些未定国界,也有一些邻国主张的陆上边界或是海上的岛屿、界域与中国现有领土、领海有交集,这自然会引起我更大的关心。
从学术研究求真求实的本质出发,对待这些现实的边界和领土主权争议,我首先是要尽可能直接接触原始的资料,越原始越好。这就像我们看新闻报道,最主要,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事项,是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于报道者和评论家对事发原因的判断以及对事件性质、影响的评议,相对来说,并不那么重要,而且也有可能并不准确,甚至偏离乃至严重悖戾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分析和评论者的社会立场以及内心的期望会对他的思考方式和倾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会导致其分析和评论的结果出现失误。
文集原拟收录《白皮书告诉人们的中印边界问题》一文,为使本书尽快面世,暂时没有收录。文章通过一册当年中国政府的白皮书,向读者介绍了当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过程及其时代背景。这种白皮书,就是当时的原始文献。读这样的书,可以非常直接而又准确地了解中国政府的完整说法和态度。勿庸赘言,这与印度一方的说法当然会有所不同。
外文好而且有条件的朋友,最好能够同时阅读一些印度方面以及国际上一些与之不同的记述和说法,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更好地理解中国政府为最终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而不得不长期维持双方实际控制线的苦心(这条实际控制线与中国政府所主张的边界线是有重大出入的)。
包括中印边界问题在内,目前中国与周边邻国在边界和领土主权上的争议,我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走向现代世界体系过程中需要与邻国相互协商界定的重要内容。
现实的状况,既然是历史形成的,那么,若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方案以取得当事双方的认可,就不妨像邓小平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暂时搁置争议,留待将来解决。历史在不停地向前发展,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一时代很难很难的问题,对于另一个时代的人来说,也可能会变得十分简单。在当下,人们多读一些第一手或是较为原始一些的史料,譬如一些相关协定、条约、宣言、通告的原文,多了解一些边界问题的由来和解决的难度,会使更多人的思考变得更富有理性。
当然,作为专业的历史地理学者,在这一方面,本身就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按照我的理解,这种责任,首先就体现在通过实事求是的研究,探究历史的真相,并及时将研究的结果公之于众。
在这一点上,创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老前辈谭其骧先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文集中《实事求是是学者最重要的精神品质》这篇文章,是我在谭先生逝世二十四周年之际对他的缅怀。谭其骧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立和发展,都贡献多多,值得缅怀的业绩数不胜数。谭先生对我个人也是关爱有加,恩深情重。但在当下,最令我崇敬,同时也最令人感慨的,便是他那种不管面对什么问题都能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令我追慕无已的学者风范。
边界问题,只是国与国关系中一项比较特殊的问题。国家关系中,更深层的内涵,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大地上界线分明的……
《雕版印刷的今天》一文,虽然是一时有感而发,但却是对传统雕版印刷在今天的传承及其地位的认真思考。论述的背景,是近年出现了各种仿效古本雕印的书籍。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弥漫着种种形态的复古思潮和行为。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复古”思潮和行为,都是以“复古”的面目而实施改革,不拘中外,都是如此。真正的为“复古”而“复古”,从来都是没有出路的。
传统的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人类历史的重大贡献,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用更加重大,为功甚巨。不过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落在了后面,西方近代印刷技术,大大超越了中国。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真实世界。当前,绝大多数实用的印刷品,只能采用新式的印刷技术,雕版印刷,即使是用电脑控制的自动雕版,也不具备商业化生产的优势。因此,雕版印刷技术,只能局限为工艺性印刷品的制作。这就是我的观点,也是晚清以来雕版印刷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靠做学问吃饭的人都要买书,买下来收在屋子里,就成了藏书。我买书、藏书数量比较多一些,种类也杂一些,有些人对此很有兴趣。关于买书、藏书,这本集子里收录了三篇文章,分别是《丁酉初春海淀购书小记》、《学者买书》和《我的捺印本》。前两篇文章,是谈学者买书、藏书的旨趣终究是在读书,后一篇是借自己的藏书这个由头,介绍一下所谓“捺印本”书籍。这几篇文章的内涵都比较简单,在这里就不再多予叙说了。
学者大多都是在读书治学中度过自己的人生,但每个人的活法并不完全一样。文集中其他三篇文稿,即《自己安心,也让朋友静心》、《东北汉子》和《人生三章》,或写自己,或写友人,都是涉及人生的话题。假如人生在世,你必须在“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之间做出抉择,我是宁愿孤独地走完生命的旅程的。
这话讲得有点儿悲凉了。好了,快乐一些,让我们回到前面引述的袁枚那句诗。那句诗的后半句,是说“春来养竹胜添丁”。又一个春天,马上就要到了。现在把这本书稿交给出版社,感觉像一个孩子就要出生了。希望读者也能够喜欢它。
清人袁枚尝有诗句云:“病起翻书如访旧,春来养竹胜添丁。”这真是过来人才讲得出来的话。住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时,医生鼓励我说:“只有你自己多努力,才能早日回归社会。”这话听着虽然很像是“政府”跟受他们特殊管束的人讲的话,感觉怪怪的,但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读到的书,不一定都是旧日所有,但病后重生,再来读书,回到昔日的生活,捧起哪一本书来翻看,都像是在面对多年前的老友。
时间在不停地流动,历史逐时生成。故人自有故事,包括我自己在内。翻书随意,涉及的内容以及触发的感想,都会显得杂乱。不过一个人在较短时间内写下的文字,里面总会有些共同的东西。
作为一个学者,我真正的“专业”,是历史地理学,由于能力所限,实际上从事的只是中国历史地理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任何一个国家的疆域,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本没有自古以来一直凝固不变的国界线,而疆域变迁,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一项传统的内容,我不能不予以关注。特别是现在中国与邻国之间还有一些未定国界,也有一些邻国主张的陆上边界或是海上的岛屿、界域与中国现有领土、领海有交集,这自然会引起我更大的关心。
从学术研究求真求实的本质出发,对待这些现实的边界和领土主权争议,我首先是要尽可能直接接触原始的资料,越原始越好。这就像我们看新闻报道,最主要,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事项,是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于报道者和评论家对事发原因的判断以及对事件性质、影响的评议,相对来说,并不那么重要,而且也有可能并不准确,甚至偏离乃至严重悖戾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分析和评论者的社会立场以及内心的期望会对他的思考方式和倾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会导致其分析和评论的结果出现失误。
文集原拟收录《白皮书告诉人们的中印边界问题》一文,为使本书尽快面世,暂时没有收录。文章通过一册当年中国政府的白皮书,向读者介绍了当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过程及其时代背景。这种白皮书,就是当时的原始文献。读这样的书,可以非常直接而又准确地了解中国政府的完整说法和态度。勿庸赘言,这与印度一方的说法当然会有所不同。
外文好而且有条件的朋友,最好能够同时阅读一些印度方面以及国际上一些与之不同的记述和说法,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更好地理解中国政府为最终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而不得不长期维持双方实际控制线的苦心(这条实际控制线与中国政府所主张的边界线是有重大出入的)。
包括中印边界问题在内,目前中国与周边邻国在边界和领土主权上的争议,我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走向现代世界体系过程中需要与邻国相互协商界定的重要内容。
现实的状况,既然是历史形成的,那么,若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方案以取得当事双方的认可,就不妨像邓小平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暂时搁置争议,留待将来解决。历史在不停地向前发展,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一时代很难很难的问题,对于另一个时代的人来说,也可能会变得十分简单。在当下,人们多读一些第一手或是较为原始一些的史料,譬如一些相关协定、条约、宣言、通告的原文,多了解一些边界问题的由来和解决的难度,会使更多人的思考变得更富有理性。
当然,作为专业的历史地理学者,在这一方面,本身就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按照我的理解,这种责任,首先就体现在通过实事求是的研究,探究历史的真相,并及时将研究的结果公之于众。
在这一点上,创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老前辈谭其骧先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文集中《实事求是是学者最重要的精神品质》这篇文章,是我在谭先生逝世二十四周年之际对他的缅怀。谭其骧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立和发展,都贡献多多,值得缅怀的业绩数不胜数。谭先生对我个人也是关爱有加,恩深情重。但在当下,最令我崇敬,同时也最令人感慨的,便是他那种不管面对什么问题都能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令我追慕无已的学者风范。
边界问题,只是国与国关系中一项比较特殊的问题。国家关系中,更深层的内涵,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大地上界线分明的……
《雕版印刷的今天》一文,虽然是一时有感而发,但却是对传统雕版印刷在今天的传承及其地位的认真思考。论述的背景,是近年出现了各种仿效古本雕印的书籍。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弥漫着种种形态的复古思潮和行为。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复古”思潮和行为,都是以“复古”的面目而实施改革,不拘中外,都是如此。真正的为“复古”而“复古”,从来都是没有出路的。
传统的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人类历史的重大贡献,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用更加重大,为功甚巨。不过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落在了后面,西方近代印刷技术,大大超越了中国。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真实世界。当前,绝大多数实用的印刷品,只能采用新式的印刷技术,雕版印刷,即使是用电脑控制的自动雕版,也不具备商业化生产的优势。因此,雕版印刷技术,只能局限为工艺性印刷品的制作。这就是我的观点,也是晚清以来雕版印刷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靠做学问吃饭的人都要买书,买下来收在屋子里,就成了藏书。我买书、藏书数量比较多一些,种类也杂一些,有些人对此很有兴趣。关于买书、藏书,这本集子里收录了三篇文章,分别是《丁酉初春海淀购书小记》、《学者买书》和《我的捺印本》。前两篇文章,是谈学者买书、藏书的旨趣终究是在读书,后一篇是借自己的藏书这个由头,介绍一下所谓“捺印本”书籍。这几篇文章的内涵都比较简单,在这里就不再多予叙说了。
学者大多都是在读书治学中度过自己的人生,但每个人的活法并不完全一样。文集中其他三篇文稿,即《自己安心,也让朋友静心》、《东北汉子》和《人生三章》,或写自己,或写友人,都是涉及人生的话题。假如人生在世,你必须在“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之间做出抉择,我是宁愿孤独地走完生命的旅程的。
这话讲得有点儿悲凉了。好了,快乐一些,让我们回到前面引述的袁枚那句诗。那句诗的后半句,是说“春来养竹胜添丁”。又一个春天,马上就要到了。现在把这本书稿交给出版社,感觉像一个孩子就要出生了。希望读者也能够喜欢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