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650927
戈鲲化是首位被哈佛大学聘为中文教授的中国学者,所编《华质英文》系首部由中国人为西方人写的中国古典诗词教材。他在美国病逝后所留下的书籍遗产奠定了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首批中文馆藏。作为19世纪后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位先行者,他的生平经历与创作对后来者了解、研究晚清地方社会风貌和中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戈朋云(一字鹏云),是戈鲲化之子,早年随父赴美,学贯中西,所撰《家庭教育必要》是中国近代zui早的家庭教育专著。在清末民初的风云变幻中,戈朋云以演说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启发民智,积极参与拒俄、抵制美货、收回利权、禁烟、国货运动等反对侵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社会抗争,又为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等民主革命斗争发声呐喊。
本书分为戈鲲化集、戈朋云集,收录戈鲲化、戈朋云主要存世诗文作品,戈鲲化赴美任教的相关人物通信、美国报纸报道、哈佛大学档案等,戈朋云社会活动的相关人物通信、上海租界警探报告、工部局档案等,以及编者编写的《戈鲲化传略》《戈朋云年谱》。全书呈现了戈氏父子的主要生平经历与作品,是一部可供专业研究使用的近代人物文献史料汇编,其内容也适合一般文史爱好者阅读。
戈鲲化集
一 专著
人寿堂诗钞
人寿集
华质英文
二 文章
牛痘引证说(上)
牛痘引证说(下)
辱委论
谨 对
《纫斋画剩》出书
三 戈鲲化研究资料汇编
四 戈鲲化传略
戈朋云集
一 专著
家庭教育必要
二 文章
(一)《尚贤堂纪事》所载戈朋云演说稿
【纪述】教育非不进人才非不增而于时仍有缺憾者以未革心也,革心未必返求乎建共和惟一国基之民德
儒教于世界之永久精真大光明与大实益
附 戈朋云先生孔教孔道孔学之辨(吴东园)
今日学业之种种观感及论其进良之所亟需者
论急培儿童德性为救世道人心以求治之惟一初着
尚贤堂开中外教务联合会
救人心奠时局惟在速究道德而已儒教之道德实为最自然最适用于世界人群者
山东济南商会开会
道德上对今日人人所爱享平等自由之当取准绳
(二)杂稿
官私学堂急宜一律仿行童操说
公忠演说会戈忠与马相伯函
戈朋云君致美国李佳白先生函稿
陶斋执事大人鉴
驳正筹边策之演说稿
演说家梅竹庐君
戈朋云之声明真民意是望真共和
国货之所以提倡及提倡之如何可见实效
戈朋云演说社会程度
戈朋云上伍秩德总长书
青年会有助于社会之进良
德性总论
工商界当除恶习而进道德
烟纸公司在中国的我见
(三)序跋
国耻
三 诗
朋云吟些•古体
诗•律绝
… …
历史是什么?
有人说历史像一条不断流淌着的河,源远流长。
也有人说历史好比看不同季节中的同一风景,它存在于自然界,风化在天地间。
通过八年的史海浸泡,使我对历史有了新认识,历史更像一条不断延伸的通衢大道,而大道两侧的门牌号是历史进程的纪年,每当有寻觅历史的猎奇者,推开所需的历史纪年大门时,呈现在眼前的永远是迷宫般、早已被尘封的历史档案。雁过留声,人过留迹,而档案里的真相永远像万花筒,受限于每个猎奇者观察角度和对现存历史材料把握的局限,只怕事非历久不能明其利弊,物非素稔不能详其性质,故历史重焉!因而对每个探秘者而言,所发掘出的考古“文物”,可谓不尽相同。可以这么认为,一百个人所写的同一时代、同一事情、同一人物,由于对史料存在主观上的偏见,对历史的认识难免有疏漏和误解,就会出现一百种不同的版本。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无非是因为存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取舍、不同的价值观和为不同时代需要服务等因素。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的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同时,大浪淘沙,尘风早已淹没了曾经存在过的凡人琐事,慢慢淡化为空濛烟雨。它只留下了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供人茶余饭后饭后评头论足,书写恩怨是非。
1842年,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商埠,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西方异质文明通过通商口岸这一缺口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与思想观念。上海作为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经过艰难蜕变,成为西学传播的中心,西方文化同时也融合了本土文化,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底蕴。至今,历史无法透彻解释开埠后的城市为何反而会繁荣,经济反而相对要发达。历史很少谈及西方入侵的背后同时带来的是西方先进的产业革命,而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西方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在这落后挨打的历史背后,很少有人谈及西方世界也有热爱中国的人;很少有人谈及从传统知识阶层脱颖而出的所谓“洋奴”们扶危救亡的艰辛(甚至还需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很少有人谈及中国有识之士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更加奋发图强,甚至冒着杀头危险的一面。
晚清政府虽也采取了一系列转型期的改革措施,如仿行立宪,学制改革,派遣留学生,倡导商业乃至五大臣出洋考察,等等,意图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以此来维护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统治。但是“改革乃素志”,对上层而言,改革就是为了自身攫取更大利益的一种风险博弈。从历朝历代的经验来看,让积弊一时减轻,最终得益的还是上层官僚集团。历史的经验告诉后人:封建王朝统治者精英们的“治国平天下”,首先就是侵害和剥削底层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的,这恰恰又是导致丧失民心的最根本原因。
纵观中国近代史,可以这么认为:清朝是在内忧外患中覆灭的。历史有理由说辛亥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数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还可以从史料中找到数量众多的依据来证明其是非缘由。历史教科书给出的清王朝覆亡的原因不外乎封建制度的千年积弊和固有矛盾、闭关自守、天灾人祸、政治腐败造成国内矛盾激化等。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辛亥革命暴风骤雨式的低烈度的胜利背后,革命者们实际上并没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打倒皇帝,建立民国,实际上却回归到旧式统治的模式中,只不过是变“器”不变“道”而已。人民并没过上好日子,官场权利之争更甚,腐败堕落依旧,国势日衰依旧。
历史自有其双重性,从历史层面上看,敲响大清王朝丧钟的起因似乎是清政府以“国有”为名,从四川老百姓手中强行夺去铁路权,押给外国人,让外国人又以债权人的资格加以控制,由此而起的保路运动最终成了葬送清王朝的导火线。实际上,清王朝的覆没应该说是长期政弊的积累所致。我们在歌颂某些洋务派爱国精神的背后,很少有人谈及洋务派制造“沙弹”导致了甲午战争失败,却把责任推到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上。我以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如果没有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和上海平民的“乙亥电阻”作为先声,如果没有拒俄抵制美货运动以及上海的“会审公廨案”为此后的革命运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和丰富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斗争经验,那么,由保路运动引发的辛亥革命,以及此后的五四运动等历史时间,或许将会是另一幅图景。
… …
注释
[1] 蒙木:《五四风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21页。
[2] (新加坡)黄贤强著,高俊译:《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中国城市抗争的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王赓武序第2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