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135574
本书作者曾文彪先生是地地道道的“上大人”,现已年逾七旬。他的学习、工作经历与上海大学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长期在学校重要部门工作,作为钱伟长校长的得力助手,他对上海大学的前世今生、建设发展了解颇多、体会颇深,实非一般道听途说或钻研文本资料者可比。更难能可贵的是,曾文彪先生笔耕不辍,勤于记录和写作,公开发表和出版过很有权威性的文章及专著。
上海大学的历史沿革何其错综复杂,而《上海大学史话》却如此短小精悍、提纲挈领,不过十多万字,可谓浓缩了曾文彪先生上大校史研究之精华。其中不少观点和判断、历史的细节,恐怕也只有曾文彪先生这样的特殊人物才能这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第一章 青云发轫/1
国共协力 共建上大/3
弄堂大学 声名洋溢/9
北有北大 南有上大/15
武有黄埔 文有上大/24
红色学府 鹤鸣九皋/30
第二章 继往开来/43
科大:院市共建 所系结合/45
科专:七易校名 特色不变/52
美院:几经沉浮 终成第一/56
工大:勤俭办学 自强不息/61
上大:七校联合 改革为先/70
第三章 争创一流/75
合并四校 瞄准世界一流/77
拆除壁垒 重建学科架构/82
力推三制 培养全面的人/91
破解难题 革新人事制度/99
适逢其会 跻身211工程/104
别具匠心 营造现代校园/109
确立钱伟长教育思想/115
第四章 校园名人/121
于右任/123
瞿秋白/128
周 仁/135
钱伟长/141
附录一 上海大学校训/151
附录二 上海大学沿革示意图/155
后 语/158
现在的上海大学是1994年5月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并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历史上,与现在的上海大学有关联,且也称作“上海大学”的高等学府有过两所:一所是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我们现在把它称作“老上大”;还有一所是在1983年由五所上海高校分校和上海市美术学校合并衍生的上海大学,我们现在把它称作“原上大”。前后三所上海大学连同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既有精神传承,又血脉相连。
老上大诞生于1922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它是一所由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办并由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革命学校,曾被誉为“武黄埔,文上大”,“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红色学府”。1927年蒋介石策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老上大随即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它的存世时间不长,但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培养了大批英才,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今天的上海大学与老上大,虽然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在办学精神、治学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是老上大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
时光如流水,大地如磐石。1994年的5月27日——“上海解放日”,上海人民又把“上海大学”的校名赋予新上大。如今的上海大学已是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1个学部(筹)和2个校管系,包含了82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交叉学科博士点以及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大学拥有一支国际化程度较高、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集聚了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680人、副教授108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10人、遴选产生的各类国家级杰出人才49人和市级杰出人才153人。上海大学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学校建有1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还建有49个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决策咨询中心。上海大学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研究生近17000人、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还有成人教育学历生近20000人。上海大学是我国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学校已与46个国家或地区的186所大学、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校内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在海外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近年来,每年来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4000多人,其中学历生超过一半。上海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堪称国内一流。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405万余册,订购纸质报刊1828种、电子文献数据库73种,含电子刊物6.4万种、电子书515万种;校园网以建设智慧校园为目标,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效管理、师生服务提供了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校于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此外,200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2015年两度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如今的上海大学广大师生秉持“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弘扬“求实创新”的校风,深入学习和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正朝着“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回首历史沧桑,上海大学虽说没有厚沉的家谱、如林的胜迹、辉煌的纪念建筑,然而却一直置身于上海涌动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浪潮之中浮沉起伏。在近代中国,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重构,使上海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人格,这种人格延展到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及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特质。上海大学生于斯,长于斯,深深打上了“海派”烙印,业已成为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书着眼历史事实,以理性的叙述,描述了上海大学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阶段性推进所取得的历史性交变,客观地勾勒了新时期上海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清晰轨迹,审视了上海大学师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探索实践之路。但是本书毕竟不是校志,不是百科全书,并非探求上海大学所有领域奥秘的万能钥匙,只是力求以时代的感悟,将最值得世人称道和回味的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化纷繁为简约,窥一斑而知全貌,或许能成为普通读者洞悉上海高等教育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的一种新读本。
相信读者不仅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上海大学的过去,更可以展望上海大学未来的走向。社会在发展,时尚的风标在旋转,构成大学声望的元素越来越丰富,但永远不变的是上大人恪守的精神:“自强不息。”上海大学的神韵犹如襟江带海的黄浦江:当它滚滚东去与万里长江汇集于入海口时,虽然没有黄河壶口瀑布那样的夺人气势,也没有长江三峡那样的岸壁如斧、白浪横起,但其不息的江流之下,深伏着蓄积已久的能量和入海之前的澎湃之情,这份能量与激情正发自现今五万余名上大师生和二三十万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上大校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