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628100
★ 美第奇奖、龚古尔传记奖得主力作,法兰西学院罗兰·儒弗内尔奖获奖作品。法国史专家吕一民教授领衔翻译,称赞此书让人联想起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 一部活生生的法国19世纪史,理解当今法兰西乃至全世界政治与文化的关键
★ 60万字讲述法国的“光荣与梦想”,大历史与个体命运交相辉映的杰作
★ 被奉为“法兰西灵魂”的雨果曾长期周旋于妻子与情妇之间;巴尔扎克一面谴责金钱统治,一面又梦想着发财;大文豪司汤达当时居然是个穷酸的“公务员”,年过百半但名下没有任何财产……维诺克为我们揭开知识分子不为人知而有血有肉的另一面。
维诺克是当今法国以著作多,取材广,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著称的史学名家。在这本展现19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非凡历程的书中,他所写的不是一部干巴巴的思想史。在他笔下,这些知识分子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吕一民 浙江大学教授
维诺克是一级的史学家,对文字的运用十分敏锐。——维克托·布朗伯特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美第奇奖、龚古尔传记奖得主鸿篇巨制
60万字讲述法兰西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
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ZUI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均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19世纪末的法国毫无疑问地成了欧洲ZUI平等的社会。
“我们如今更喜欢嘲笑崇高,将自由视为理所当然,有时甚至喜欢挖苦19世纪的文学和政治,认为那些浮夸的言辞同当今的审美观格格不入。然而,我们这些忘恩负义的继承者尤其要感激它们留下的遗产——我们还需要自由原则来奠定未来,某种自由的激情也将继续引领我们。”
译者序
导言
第一部分从“百日”到七月王朝的倾覆
第一章三位历史的追寻者:夏多布里昂、贡斯当与基佐
第二章一位不屈服的保皇分子
第三章邦雅曼·贡斯当与自由主义反对派
第四章人民的自由派:库里埃与贝朗瑞
第五章基佐与“空论派的长靠背椅”
第六章维克托·雨果:向左转的浪漫主义
第七章1830年革命
第八章上帝与自由
第九章圣西门的时代
第十章亨利·贝尔:法国领事
第十一章法伦斯泰尔的乌托邦
第十二章托克维尔在美洲
第十三章巴尔扎克创办《巴黎评论》
第十四章欧仁·苏揭开《巴黎的秘密》
第十五章“创造”了工人阶级的女子:弗洛拉·特里斯坦
第十六章“全身心投入政治的”乔治·桑
第十七章海因里希·海涅、卡尔·马克思:在巴黎的德国人
第十八章蒲鲁东致信“亲爱的马克思先生”
第十九章米什莱、基内与密茨凯维奇:在法兰西公学院喧哗
第二十章通过历史回归革命:拉马丁
第二十一章基佐的失败
第二部分从1848年革命到第二帝国的终结
第二十二章1848年:人人出场
第二十三章维克多·雨果成为共和派
第二十四章奥古斯特·孔德的遗嘱
第二十五章官司缠身的福楼拜和波德莱尔
第二十六章路易·弗约:“基督的勇斗士”
第二十七章《悲惨世界》的冲击
第二十八章勒南引爆炸弹
第二十九章蒲鲁东的离别
第三十章皮埃尔·拉鲁斯出版《大词典》
第三十一章埃德加·基内:共和国与恐怖统治
第三十二章普雷沃-帕拉多尔归顺自由帝国
第三十三章《路灯》对拿破仑三世的致命抨击
第三部分从普法战争到雨果逝世
第三十三章凶年:1870至1871
第三十五章泰纳与勒南反思法兰西
第三十六章路易丝·米歇尔成为传奇中人
第三十七章新闻宣告自由!
第三十八章左拉:不情愿的社会主义者
第三十九章衰颓的大环境
第四十章维克多·雨果:至高荣誉
译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注释
19世纪,“知识分子”一词尚未诞生,但这并未妨碍那些男男女女的活动……《自由的声音》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时代杰出文人的群像。这本书也如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米歇尔·维诺克是一位编年史作家,他的博学令人叹为观止。——《观看》
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之旅,维诺克笔下19世纪的广阔思想全景令人兴奋。——《时代报》
这是一部男女文人在关乎自由的决定性斗争中介入政治的历史。凭借此书,我们将重新发现,这些人的政治天赋可和其文学才华媲美。而且,自由的共和国在1871年后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们。——法国图书网站Babelio
本书生动而清晰地叙述了作家与记者为个人权利以及关乎言论、信仰的各种自由而展开的斗争,惟妙惟肖地刻画了19世纪主要先驱的形象。——拿破仑基金会历史网站
“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罗兰夫人在1793年11月8日面对断头台发出的呼喊,至今仍在回响。大革命使自由“居于人权之首”,却未能赋予自由一种制度性的基础,未能使自由扎根于习俗之中,最终只能在波拿巴的刀剑那里觅得别的出路。但是,尽管拿破仑在欧洲内使大革命永存,他同样践踏了大革命:自由不再被列入纲领。即使是革命者所痛恨的旧制度,也从来没有像帝国那样专制。
1815年的法国,已被波拿巴主义压制15年,并业已听任欧洲列强支配,却仍然存有一种希望,因为自由派在法国仍然幸存。这一没有首领、没有政治局、没有常委会的运动若有似无,但又无法根除。它的组成人员一般说来不是专职政治家,但有时亦可能成为专职政治家。这些人是作家、政论家和记者。他们比其他人更需要表达自由,亦比其他人更愿意为表达自由而斗争。当然,并非所有文人骚客均在此相会:某些人把才华用于颂扬以服从权力和教条为基础的传统秩序。他们之间有时不无喧闹的混战,构成了本书的内容。
法兰西第一帝国是发生重大事件之前的紧张准备之夜。在这些文人中,不少人或多或少地满足于此,因为专制者并不缺乏讨人喜欢但毫无价值的玩意,用以确保文人俯首帖耳。然而,他们中的某些人却发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如弗朗索瓦·德·夏多布里昂采取一种被视为审慎的方式,而热尔曼娜·德·斯塔尔与邦雅曼·贡斯当则为此被迫流亡。自由的捍卫者在这样一种时刻,如同在战场上运气出现逆转,在拿破仑的历程行将结束之际恢复了力量。我们的叙述即从“雄鹰王的翱翔”,也就是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以及在滑铁卢“令人沮丧的搁浅”前重新令欧洲颤抖的“百日”开始。
众所周知,复辟的波旁王朝是个反动的政府。作为“复仇”化身的极端保皇派使人们清楚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还要求补发被迫流亡期间的年金。但是,路易十八的登基并非旧制度的简单恢复。法国人不会允许这样做:他们不愿意看到某些基本原则,尤其是民事平等重新受到质疑。绝对君主制的时代已经结束。对王权的限制,已作为宪政标志写入由路易十八“赐予”人民的宪章之中。此外,《宪章》允诺国民的代表制,虽然这种代表制是一种极为受限的纳税选举制——根据这一严格的纳税选举制,只有几万名最富有的法国人可以在更为有限的够格者当中选定议员——但它依然是与旧制度相异的重要区别。
数年后,复辟王朝变得强硬。1824年,继承路易十八王位的查理十世成了“王位与祭坛结盟”制度的化身。自由主义运动在很晚的时候才形成,并与极端保皇派政府唇枪舌剑。贡斯当、基佐,甚至夏多布里昂,皆用自己的方式充当《宪章》所允诺的言论自由的代言人,对于他们而言,新闻自由是保障言论自由的标志。由自由派记者和作家发起的反对政府企图控制报刊的斗争,不久即有摆脱了天主教和王权主义起源束缚的浪漫派作家加入,并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正是在这一无法阻挡的请愿的基础上,查理十世的统治趋于崩溃:由“邪恶的敕令”诱发的1830年革命,首先显得像是旨在反对当局对表达自由的审查。
1830年7月那些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光荣三日”当然并非仅仅是记者和作家的杰作。目不识丁者有力支持了以写作为职业的人。但是,这些最缺乏自由的人曾为之奋斗的自由,势必有助于而不是有悖于他们对平等的向往。正是在七月王朝为期18年的统治期间,社会主义获得了它的名字和封册:大量学说、抨击性短文、乌托邦以及某些组织的雏形,向自由派人士提出新的挑战。后者直至那时还在为反对“旧的蒙昧观念”而斗争;自那以后,他们将被一股因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而壮大的年轻力量所否定。不过,社会主义以它的方式恢复了权威原则:为了改变生活,给弱者以希望,解放被压迫者,它要求限制、组织和镇压。直至那时,仍作为进步媒介的自由主义变得令人生疑。共和派枉费心机地调和自由、平等、博爱,蒲鲁东的著作则在徒劳地宣示自由与社会主义重归于好:从此以后,在文学界与政界居于中心位置的是矛盾。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某一著名段落中,托克维尔写到18世纪的哲人:“在英国,研究治国之道的作家与统治国家的人是一起的,一些人将新思想引进实践,另一些人借助事实来纠正和限定理论。然而在法国,政界仿佛始终被划分为两个互不往来、彼此分割的区域。在前一个区域,人们治国理民;在后一个区域,人们制定抽象原则,任何政府均应以此为基础。”由此导致了这一后果:“人们对现实状况毫无兴趣,他们想的是将来可能如何,他们最终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来的那个理想国里。”这一关于18世纪的论断亦可应用于20世纪伟大的介入时代的知识分子。19世纪的作家也在“介入”——这也正是我们叙述的主题。他们为了捍卫或反对自由、捍卫或反对君主制或共和制、捍卫或反对社会主义而“介入”。他们尽力去获得议席,有的成为大臣或部长,甚至担任政府首脑。无论是门第贵族还是知识与才能的“贵族”,他们均认为,如果在思考与评论政治,那么也应该从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