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27699
打破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确立民主共和新秩序的历史进程中,有多少令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什么辛亥革命之花,*终由共产党人让它结出硕果?全书通过描写汉口王府、武昌余府、汉阳赵府三个家族在辛亥革命到武汉解放这段跨度长达近40年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命运与恩怨情仇,从新的角度解构了武汉近现代对中国历史进程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诸多历史事件。
武昌首义,新军某部队官余瑞祥——武昌名士余昌泰的二儿子,被革命党人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指挥起义军攻打湖广总督府。同样是新军队官的王俊林——汉口商会会长王翔宇之子,听说此事,也参加了起义。
王翔宇带着大侄儿王俊财倾其所有帮助革命党人,把家族的产业交给二侄儿王俊喜打理;汉阳知府赵嘉勋严禁儿子赵承彦、赵承博与革命党人联系;余昌泰到处散布流言,攻击革命党人,不准大儿子余瑞光支持革命党人,与二儿子余瑞祥断绝父子关系,把以在校学生身份参加过起义的三儿子余瑞华困在家中,逼迫大儿子余瑞光给投靠革命党人的大儿媳赵璇莹写了休书。赵璇莹便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党,成为妇女队队长。
随后,清军前来镇压,王俊林投降清军,*次与余瑞祥面对面展开拼杀;赵璇莹对余瑞祥暗生情愫。从此,终其一生,余瑞祥、赵璇莹、王俊林因为政治观念、性格的不同,虽说在特殊时期可以合作,更多的是针锋相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章 风声鹤唳
第二章 一触即发
第三章 武昌首义
第四章 革命风云
第五章 余府裂变
第六章 全面布局
第七章 迎战清军
第八章 三道桥上初交锋
第九章 再战三道桥
第十章 王俊林丢失刘家庙
第十一章 余瑞祥受命再上阵
第十二章 王俊林投降清军
第十三章 清军纵火烧汉口
第十四章 民军退守汉阳
第十五章 反攻汉口
第十六章 弃守汉阳
第十七章 临时停火
第十八章 曙光初现
第十九章 谁主沉浮
第二十章 各怀心思
第二十一章 王府恩怨
第二十二章 分道扬镳
第二十三章 世事无常
第二十四章 波涛暗涌
第二十五章 混乱时局
第二十六章 暗度陈仓
第二十七章 热血与刀枪
第二十八章 武昌角力
第二十九章 余瑞华投身行伍
第三十章 亲情与权谋
张隼曾经军旅,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军史的搜集与研究,撰写创作了不少有影响和分量的历史现实题材作品,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他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作家,是一个有民族情结的作家。他写《武汉往事》,对时代和社会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对青年人更有意义,对他们认识武汉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而通过本书主角对信仰的追求来彰显人生意义,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是很有益处的。
——原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现任无锡军分区政委、中国作协会员 柳江南
衡量一部长篇小说的标准有三:是否塑造了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是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文学语言是否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愉悦。再提高一点要求,人物、故事、文学语言在文学普遍性的基础上是否具备自己独有的个性,小说人物、故事是否能给人眼前一亮、心里咯噔一动的新鲜感,人物、故事和语言是否具备相当程度的黏度,耐咀嚼,常反刍,历久弥新,则是大作品区别于流俗作品的重要分水岭。不刻意迎合谁的写作才有可能创造经典。张隼的《武汉往事》相较于一般长篇小说不单“大”在煌煌200万字的体量,还在于他着笔重大民族叙事的文学抱负。大而不乱,大而精微,有望在宏大叙事和接受美学领域登顶他个人的文学版图。
——著名出版人、影视版权经纪人 丹飞
《武汉往事》以空前恢弘的气势描绘了从辛亥首义到国共决战间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世间恩仇,篇幅之长、人物之众多、情节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均具有别开生面的史诗气派,堪称“汉味(武汉味道)小说”的扛鼎之作。作者通过巨变时代里王、赵、余三家两代人的命运沉浮、身份演变,揭示了形形色色的武汉人在乱云飞渡、江山易代中的不同选择与命中注定,也写出了一座古城在历史巨变中渡尽劫波、成就伟业的玄机:武汉,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而在现代革命史的舞台上注定会扮演重要角色;而武汉人好冲动也善谋划的文化性格,也使得他们在风起云涌的动荡岁月中会上演出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悲喜剧。此书的问世,正值武汉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大好时机,对于讲好武汉故事、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武汉、认识武汉,无疑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武汉往事》这部小说能够触发读者对武汉历史、武汉文化的新思考。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樊星
《武汉往事》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辛亥革命以来若干真实的重大事件为主线,用文学的笔墨,虚拟的人物,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雄辩地讲述了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开出的花朵,为什么*终由中国共产党人让它结出硕果的奥秘。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党建专家 文道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