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35718
序/乔秀岩
引言
上篇 单疏本考
章宋人校刻单疏本考述
节唐初《五经正义》成书始末
第二节北宋校刻唐人义疏并撰刻新疏
第三节南宋覆刻单疏本
第四节宋刊单疏传本讨原
第二章北宋官校《五经正义》管窥
节从唐抄本到宋刊本
第二节敦煌抄本《周易正义·贲卦》校议
第三节日藏《毛诗正义·小戎》、《蒹葭》写本校议
第四节敦煌抄本《毛诗正义·思齐》及《民劳》校议
第五节日藏《毛诗·韩奕》、《江汉》正义抄本校议
第六节敦煌抄本《春秋正义·哀公》校议
结论 《五经正义》的唐、宋差距
下篇 注疏合刻本考
第三章南宋越刊八行本的编刊与递修
节越刊八行本刊行考
第二节八行本经、注、疏的编连
第三节八行本的标目与分卷
第四节南宋浙刊义疏官版的贮存与递修
第五节南宋浙刊义疏官版的补版文本
第四章南宋建刻十行本述略
节宋元十行本版本说
第二节宋刻十行本的文本
第三节十行本的编纂方式
结语 从单疏本到八行本、十行本
征引文献
【繁体原版】
序/喬秀岩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新設二級學科歷史文獻學,剛好同一年我到該系任職,即屬歷史文獻學專業,同時加入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隨後李霖進來,成爲我系歷史文獻學專業的個研究生,五年之後,也成爲了我們專業個博士。本書就是我們專業篇博士論文,有獨特的歷史意義,想到李霖在没有一個師兄師姐可以學習商量的情況下,獨自摸索,披荆斬棘,後衝出一條路來,我不能不有深沉的感慨。
李霖關心文化,愛讀書,思辨能力很强,本科讀歷史系和哲學系雙學位。上研究生到歷史文獻專業,他開始自己學《詩》,三百篇都背好了。經過一段時間,發表了一篇文章,揭示清人研究《三家詩》的理論基礎,是《詩經》研究的重大突破。看到他成功開闢自己的路子,知道他能靠自己發展下去,我作爲不稱職的導師感到輕鬆愉快。
當時我一直在翻譯尾崎康先生《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曾給研究生開課,一邊翻譯一邊講課。李霖的興趣主要在思想,卻不認爲版本學玩物喪志,反而自己開始學習《版刻圖録》。通過學習尾崎老師大作,我自然知道《版刻圖録》的重要性,當初也可能是我建議李霖學《版刻圖録》的。但我自己認真學過《版刻圖録》,是在李霖畢業幾年之後,給本科生上課時的事情。所以當時李霖也完全靠自己學版本。十分幸運的是,翻譯工作得到尾崎老師的全面支持,不僅隨時寫信討教,還請尾崎老師到北京來看書。尾崎老師也很關心李霖,李霖因此有機會直接請教尾崎老師。假設李霖心無旁騖,專心鑽研思想問題,則無疑錯過了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難得機會。
一方面攻讀經書、經説,另一方面對宋元版本也有瞭解,後來李霖要寫博士論文,以諸經義疏宋版爲題目,可以説是很自然的選擇。如何評價本書成果,讀者自然會有公論。只是因爲本書討論的視角、分析的方法都很獨特,有些讀者會不習慣,不知道該怎麽理解,所以容我多説兩句。
李霖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正是諸經義疏的版本學研究逐漸成熟的階段,張麗娟老師的《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問世,已經做得非常全面。而李霖做的並不是版本學研究,他關心的焦點在文本,或許可謂不忘初衷吧。回顧以往,清代阮元《校勘記》、清末《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等都關心宋元版異文,近代以來也有不少人校過宋元版經注疏,而歷史意識普遍薄弱。他們的目標在恢復一種理想文本,“錯誤”文本只有被淘汰忽視。經過王國維、趙萬里師徒的突出貢獻,學界對宋元版本的認識變得非常豐富而且具有體系性。近代以來出現大量影印本,也擴大了關心宋元版本的學者隊伍的視野。於是有不少學者,包括張麗娟老師在内,在趙萬里鑑定研究的基礎上,又對文本進行校對,探索版本系統,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以前也調查《禮記注》的異文,發現十行本經注的劣質文本直接來源於余仁仲本,與南宋監本、八行本等形成兩個系統。與這些以往的研究不同,李霖以異文本身爲研究目標。這裏説異文,并不相對於標準文本,而是泛指所有不同文本。李霖要知道注疏文本(請注意是文本而不是版本)如何流傳,各種異文究竟如何形成,所以研究在宋代編輯、刊行的過程中産生各種異文的情況。具體而言,北宋官方校定注疏,南宋編輯八行本、十行本注疏,注疏文本都經過較大變化。版刻定形之後,版片經過修補,文本又不斷地變化。李霖對這些文本的變化進行微觀分析,想要對刻版時代各種文本的幅度獲得一種宏觀的認識。這是以往所没有的大膽嘗試,因此他的討論不得不帶有開創性,不免讓大家乍看感到有些怪異。尤其唐鈔本與北宋本的文本對校,因爲産生異文的因素很複雜,分析不得法很容易變成主觀評論。李霖在分析方法上面下過很多功夫,總算提出自己的方案。這部分或許還不夠完美,但他的嘗試一定包含很多值得參考的内容,希望對讀者有裨益。
本書重點在文本演變,也不意味著在版本學方面没有貢獻。我個人印象深的是有關八行本《周禮疏》的討論。長澤規矩也以來,談到八行本都要提到日人河又某的一篇文章,認爲從編排的不成熟看,八行本注疏應該是《周禮》早。這是幾十年來的定論,没有人懷疑過。李霖設身處地推想用單疏本編成八行本的編輯過程,發現八行本《周禮》看似獨特的體例,實際上不過反映賈公彦與孔穎達不同的體例特點而已,不能因此推論《周禮》早於《尚書》《周易》。李霖又進而從行款、標題、分卷等特點,推論《尚書》《周易》在先,《周禮》在後,是阿部隆一、張麗娟老師等版本學專家都曾忽略的問題,不能不説很漂亮,儘管也未必是鐵定結論。(李霖又順便指出,在河又論文之前,張允亮曾經提出同樣的觀點。於是我們才知道河又不是剽竊就是販賣,根本不是能夠提出重大觀點的學者,這就難怪除了這篇文章我們都看不到河又有任何學術活動的痕跡。)如上所述,李霖的版本學都靠自學,實際上也没有直接調查宋元版本的條件。能夠在版本學方面有發明,主要靠他尋根問底的思考習慣。學界定論要先學習,但也要自己確認定論的根據。這樣時常反思我們現在的認識,學術才會有進一步的深化。
博士畢業後,李霖到了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任教。博雅學院重點培養年輕人在中西古典學方面的教養。於是李霖被賦予重任,要講《詩經》《史記》《漢書》,課時很多。曾經聽他説備課得花很長時間,壓力很大,没有其他時間好好做自己的研究。這確實是相當難受的情況。不過經過幾年的教學磨練,李霖熟讀《詩經》《史記》《漢書》,對《鄭箋》有了更深的理解,又抓到了理解《毛傳》的方法,對《史記》也有新的認識,這也是李霖兼具堅毅與隨和的個性所賜。他開始拓展廣闊的天地,作爲十多年的朋友,我感到十分高興。
本書包含嘗試性討論,并不都是可以評論是非的觀點。希望讀者不要急著要結論,而要慢慢體會李霖要討論什麽問題。這樣看的時候,本書應該值得反覆把玩。近我在東京教書,有教學需要,接觸較多日文翻譯的西方著作。一九二○年保羅瓦勒里在討論馬拉美《骰子一擲》的舞臺演出問題的文章中,談到馬拉美詩作的藝術價值,説道:“這種榮耀並不是依賴無法明確辨别各個個人的群眾數量,而是由互不相似的孤獨的人們構成的榮耀。”我相信李霖這部書不會擁有大量讀者,但應該會得到不少孤獨的人們的支持。
二○一七年十月三十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