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7963
前言
集 将就斋日记(光绪十三年丁亥)
第二集 将就斋日记(光绪十四年戊子)
第三集 将就斋日记(光绪十五年己丑)
第四集 将就斋日记(光绪十六年庚寅)
第五集 将就斋日记(光绪十七年辛卯)
第六集 台笠人家日记(光绪十八年壬辰)
第七集 如不及斋日记(光绪十九年癸巳)
第八集 式古训斋日记(光绪二十年甲午)
第九集 式古训斋日记(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第十集 式古训斋日记(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第十一集 素韽日记(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第十二集 素韽日记(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第十三集 素鲒日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第十四集 鲁学居日记(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第十五集 鲁学居日记(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第十六集 鲁学居日记(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第十七集 壬寅日记(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第十八集 遐年簃日记(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第十九集 遐年簃日记(光绪三十年甲辰)
第二十集 遐年砚簃日记(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第二十一集 遐年砚簃日记(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第二十二集 鲁学斋日记(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第二十三集 鲁学斋日记(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第二十四集 鲁学斋日记(宣统元年己酉)
第二十五集 鲁学斋日记(宣统二年庚戌)
第二十六集 鲁学斋日记(宣统三年辛亥)
吉城交往人物录
吉城是我的曾祖父,他是江苏东台人(祖居丹徒、籍贯丹阳),字凤池(凤墀),别字经郛、更婴、完仲,号曾甫(曾父),云阳吉氏丹徒支22世,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学家、诗人、书法家、文博收藏家。
吉城的曾祖吉宗沅(盈科)是清嘉道年间“京江诗派”诗人,盈科公与丹徒著名诗人余京(江干)等曾组建诗社,并撰有《竹深吟榭诗钞》。咸丰年间,吉城的伯祖父吉森和祖父吉棣为避太平天国战事,举家自镇江丹徒迁徙苏北,寓居东台县城。为谋生计,吉城的祖辈和父辈均在东台经营商号“吉泰和”,销售南北货。
晚清之时,像吉氏一样从外地迁居东台的家族很多,这些家族大多是官商人家,因避战乱而从苏南、皖南、浙北等地迁徙苏北。那时江南战火如荼,可地处黄海之滨一隅的东台恰似世外桃源,商贸繁荣,文化发达,本地和外地人士都能在这里读书学习、安居乐业。斯时,很多寄寓东台的镇江籍、徽州籍、杭州籍官商子弟很快就与东台本地学人融合到一块了,他们从小就在一起投师受业,读书赶考;吟诗作对,舞文弄墨;以文会友,集会研学,形成了一个跨越籍贯的“东台文人学者集群”。据不完全统计,自同治六年到光绪二十九年的36年间,“东台文人学者集群”里经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而考中进士者就有陈宝(东台籍)、丁立瀛(镇江丹徒籍)、丁立钧(镇江丹徒籍)、夏寅官(东台籍)、刘嘉斌(镇江丹徒籍)、卢元璋(镇江丹徒籍)、周应昌(东台籍)、徐谦(徽州歙县籍)、武曾任(杭州钱塘籍)等人(其中陈宝、丁立瀛、丁立钧、夏寅官、徐谦五人还被钦点为翰林),平均每科都能出一名进士,至于考中举人、贡生、生员者则为数更多、比比皆是。
就在上述家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吉城于清同治六年八月二十日(1867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东台城。
吉城幼时,祖父吉棣即与父亲吉煌、伯父吉焕商定:将来“吉泰和”商号经营不需所有孙辈都参与,为崇尚儒学,继承曾祖盈科公的学问,可以商养学,各自挑选一子,培养其“学而优则仕”。于是,吉城(吉煌次子)和他的堂兄吉墉(吉焕次子)自小即被祖父及父辈指定为读书举业之人,从而走上了一条“从学、考学、教学、治学”的为学之路。吉城幼时,祖父吉棣就开始教他吟咏陆游等人的诗句了。
同治十一年(1872),吉城6岁(虚岁,下同),师从丹徒侨居东台的宿儒孙大生与丁绍篯,受“四书五经”。光绪二年(1876),吉城10岁,始读“春秋三传”。光绪六年(1880),吉城14岁,经丹阳县试、镇江府试后,又应庚辰科童生院试而受知于江苏学政黄体芳宗师,一举进生员并拨为镇江府学。光绪八年(1882),吉城16岁,首次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未取。光绪九年(1883),吉城17岁,经岁考由附学生员递补为增广生员。光绪十一年(1885),吉城19岁,第二次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未取。光绪十二年(1886),吉城20岁,在岁考中受知于江苏学政王先谦宗师,并与兴化籍生员李详一起成为王先谦门下人室弟子。
光绪十三年(1887),吉城21岁。自该年起,吉城除继续应生员岁试、科试和江南乡试外,还参加了东台西溪书院、东台三贤书院、上海求志书院、上海格致书院、宁波辨志书院的各种课考,并享受各书院颁发的膏火(津贴)。与此同时,吉城在东台城内开设了一家私塾馆,以课书授徒为生,兼教亲友子弟。除此之外,吉城还自该年起开始撰写日记,并坚持了25年之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