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74626丛书名: 西政文库
本书以唐代官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政治思想史意义上的系统化解读,构建了包括中国古代官论的终极依据、基础理论、思维特征、本质属性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考察政治理论与政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统治思想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唐代官论。
引 言…………………………………………………………………………………………….1
第一章 从“立君为民”到“设官为民”:官论的终极解释………….15
第一节 “立君为民”和君主设官分职 ………………………………………15
一、“立君为民”的国家政治本体论 ……………………………………..16
二、“官僚”释义 ………………………………………………………………….20
三、“代天牧民”是君主和官僚共同扮演的终极角色 …………….22
四、君不独治,设官分职佐君治民 ……………………………………….25
五、唐代君臣的君主设官分职思想 ……………………………………….30
第二节 “设官为民”论 ……………………………………………………………32
一、“设官为民”思想的基本内涵 …………………………………………33
二、“ 设官为民”是唐代君臣共识 ………………………………………….37
三、柳宗元“官为民役”论 ………………………………………………….39
四、杜佑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42
第三节 政治批判中的“设官为民”思想:以皮日休为例 ………..45
一、对暴君暴政的批判 …………………………………………………………47
二、“君主臣辅”以行仁政 ……………………………………………………50
三、集批判和建设于一体 ……………………………………………………..52
第二章 “君臣道合”:官论的主要理论基础…………………………………55
第一节 “君臣道合”思想源远流长 …………………………………………56
一、“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共同的政治责任 …………………….56
二、“天尊地卑,君臣道别”:不同的政治等级 …………………….59
第二节 “君臣道合”的理论阐释:以武则天为中心的考察 ………62
一、编撰《臣轨》等书,阐释君臣之道 ………………………………..63
二、君臣同体合道论 …………………………………………………………….66
三、与君道相匹配的臣道 ……………………………………………………..73
第三节 “君臣道合”在唐代的广泛影响 …………………………………..76
一、“君臣道合”在朝堂议政中的现实应用 …………………………..77
二、“君臣道乖”与王朝衰亡的前车之鉴 ………………………………83
第四节 “君臣道合”的典型例证:基于裴寂和刘文静的分析 …..88
一、唐高祖“义举之始”,裴寂有“翼佐之勋” …………………….88
二、“先定非常之策”:刘文静助唐太宗成就大业 …………………90
三、刘文静嫉裴寂权盛,裴寂谗杀刘文静 …………………………….91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裴寂也在劫难逃 ………………………………..93
第三章 “经国庇民”“尊主安上”:“封建”与“郡县”之争………..95
第一节 “封建”与“郡县”之争由来 ………………………………………96
一、为什么要对封建与郡县之争进行解释 …………………………….96
二、西周王制与秦朝帝制:封建与郡县的两种典型 ………………97
三、“封建”与“郡县”之争的理论脉络 …………………………….100
第二节 唐初“封建”问题大讨论 ………………………………………….106
一、贞观群臣围绕“封建”与“郡县”的论点聚焦 …………….106
二、贞观君臣在实践中的博弈 …………………………………………….109
三、“建亲”最终成为一份无法兑现的政治遗嘱 ………………….
111
第三节 两部政典类著作作者的不同见解 ……………………………….114
一、刘秩强调“从化之行,因于封建” ………………………………..114
二、杜佑论“建国利一宗,列郡利百姓” …………………………….116
第四节 郡县说的最高成就:柳宗元的国家政体论 …………………121
一、从社会矛盾角度论证君主制度的必然性 ……………………….121
二、从历史演化角度论证分封制是君主制度的特定阶段
……..124
三、从“私”与“公”结合的大“势”角度论证
郡县制的合理性 …………………………………………………………..125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28
第四章 设官“分事”:官僚制度运作原理…………………………………131
第一节 设官的基本原则 ………………………………………………………..131
一、“君无为而臣有事”原则 ………………………………………………132
二、“省官”原则 ………………………………………………………………..135
三、“官分文武、德力并举”原则 ……………………………………….143
四、官分治国之官、治官之官和亲民之官 …………………………..145
第二节 “因才”“因位”“因德”:选官用人的理据 ………………..150
一、“致化之道,在于求贤审官”:意义分析 ………………………151
二、“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客观的职位需要 …….154
三、“擢温厚之人,升清洁之吏”:官德的重要性 ………………156
四、“任大臣以事,不可以小臣言间之”:信任原则 ……………158
五、对选拔方式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160
第三节 “以孝驭官”—以唐玄宗为中心的考察…………………..166
一、选择的逻辑:唐玄宗亲注《孝经》阐释“孝治”思想 ….166
二、唐玄宗以孝驭官的政治实践 …………………………………………170
三、御臣之道与御臣之制 ……………………………………………………175
第四节 依法治官的思想特征 …………………………………………………181
一、坚持赏罚乃国家纲纪的基本原则 ………………………………….182
二、贯彻“依法理天下”和“德本刑用”的法制理念 …………185
三、维护政治等级结构彰显身份特权 ………………………………….187
四、监督官吏提高行政效率 ………………………………………………..192
五、监督官吏恪尽职守,廉洁奉公 ……………………………………..195
六、监督官吏端正品德行为 ………………………………………………..197
第五章 忠君爱民、以道事君:官僚规范与进谏理论………………….201
第一节 官僚规范与政治担当 …………………………………………………202
一、忠正事君、信法爱民 ……………………………………………………202
二、公正清廉 ……………………………………………………………………..204
三、勤政务实 ……………………………………………………………………..208
四、竞争合作、各当其任 ……………………………………………………210
五、历代官箴与官僚规范 ……………………………………………………212
六、官僚规范对社会的示范效应 …………………………………………214
第二节 “依贞观故事”:君臣合道的理想诉求 ……………………….216
一、缘起:唐中宗朝的权力之争和《贞观政要》的编纂 ……..216
二、“依贞观故事”的主要释义 …………………………………………..219
三、徒有其名难有其实:唐文宗“复贞观故事”修起居注 ….227
第三节 进谏的理论和艺术 …………………………………………………….230
一、谏议理论源远流长 ……………………………………………………….231
二、唐代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谏议制度 ………………………………….232
三、“以道事君”:进谏的理论基点 …………………………………….236
四、进谏的艺术:基于三份谏疏的考察 ………………………………240
五、小结:进谏的理论、技巧和戒律 ………………………………….246
第六章 “上弼圣政,下理群司”:玄宗朝宰相行政实践与思想
认知………………………………………………………………………………249
第一节 “随材授任”“佐佑王化”:有位有为之相执政分析 ……251
一、“救时之相”姚崇:“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 …………..251
二、“ 有脚阳春”宋璟:“守法持正”“随材授任” …………………255
三、“断决敏速,善于敷奏”张嘉贞:引荐后进,不立家产 …….258
四、“大手笔”张说:“延纳后进,善用己长,引文儒之士,
佐佑王化” ……………………………………………………………………260
五、“ 文中之帅”张九龄:“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 ………263
第二节 “耽宠固权”、以权谋私:背负罪名之相执政分析………267
一、李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条理众务,增修纲纪” …267
二、杨国忠:“以便佞得宰相,剖决机务,居之不疑” …………273
三、陈希烈:“佐佑唱和”李林甫 ……………………………………….276
四、韦见素:“无所是非”难匡王室 ……………………………………277
第三节 尽心事君、各有千秋:玄宗朝其他宰相执政分析 ………278
一、戡平立功型:开元初年四相陆象先、魏知古、郭元振、
刘幽求 …………………………………………………………………………278
二、清慎无为型:卢怀慎、源乾曜、苏颋、王晙、杜暹、
牛仙客、李适之 …………………………………………………………..281
三、治一事之弊型:李元纮、萧嵩、宇文融、裴光庭、
裴耀卿 …………………………………………………………………………286
第四节 宰相行为取向与制度运作关系分析 ……………………………291
一、宰相升迁的内在逻辑 ……………………………………………………292
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宰相的职能理念 ……………….294
三、冲突性合作:宰相之间的关系分析 ………………………………296
四、君、相权力关系的基本法则 …………………………………………297
第七章 “与天子共治天下”:刺史县令行政实践与思想认知………303
第一节 唐代有关刺史县令的基本议题 …………………………………..303
一、刺史县令的设置渊源与基本职掌 ………………………………….304
二、“郡县治,天下安”:刺史、县令的政治地位认同 ………..308
三、影响刺史县令施政理民的“深层次结构” ……………………..310
四、使“父母官”真正成为“父母官”:若干典型思路 ………317
第二节 良吏施政的理念解读:以《旧唐书·良吏传》为例 …..324
一、“以民为本”:良吏施政的核心理念 ……………………………..328
二、治吏的典型特点:“政尚严肃”“令行禁止” ………………….335
三、“清”是良吏的典型政治品格 ……………………………………….337
四、朝野褒颂:对良吏施政的评价 ……………………………………..343
第八章 有关中国古代官论的若干思考……………………………………….34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官论的特点 …………………………………………………346
一、“设官为民”与“设官为君”的统一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
核心要素 ……………………………………………………………………..346
二 “ 为臣极难”:君主专制下官僚的现实境遇 …………………….348
三、“臣宜安静”和“过则归己”:君主专制下为官的实践
心得 …………………………………………………………………………….352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论的历史价值 ………………………………………….354
一、国家能力强弱和王朝盛衰的关键:官僚的历史作用
解读 …………………………………………………………………………….354
二、思想的引领和政治的调节:官论的价值分析 ………………..357
三、政治文明成长与转型的核心要素:政治思想的历史
定位 …………………………………………………………………………….359
第三节 中国古代官论的现代意义 ………………………………………….361
一、“设官为民”具有普遍意义 …………………………………………..361
二、官僚设置的主要原理具有借鉴价值 ………………………………362
三、政治道德建设的现代启示 …………………………………………….362
参考文献……………………………………………………………………………………..364
后 记…………………………………………………………………………………………383
国家与君主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政治现象。从文献记载看,华夏先民很早就关注国家与君主由何而来、因何而设的问题。在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不乏与“立君为民”观念相关的思想材料。在《周书》中,“立君为民”观念已经初步理论化,相关的论点影响深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家、君主的起源与职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诸子百家从各自的哲学观、政治观出发,试图从天道、人性、历史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奥妙,推演其道理,并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老子》《墨子》《慎子》《商君书》《孟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都明确指出:立君为民、为国、为天下。《慎子•威德》提出:“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官长也。”《荀子·大略》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诸子百家所提出的论点和学说有上帝立君说、天立君说、依据道义立君说、依据自然立君说、圣人立君说、依据宗法立君说、为构建秩序立君说、为教化民众立君说、为维护公利立君说等。这些观点和学说,既有现实性,又有理想性,既有科学性,又有荒诞性。由于先秦诸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特殊地位,他们的学说长期影响、指导乃至支配着人们的政治思维。
秦汉以来,国家及君主制度的本原、本体、本质问题依然是各种学说体系的关注点之一。汉代儒者将儒家经典中的相关思想大体整合在一起,并广泛吸收其他学派的思路,使有关认识更具综合性和哲理性。作为汉代儒学代表人物之一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中明确提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在古代文献中,这类说法并非罕见。汉魏以来,《尚书》《周易》《孟子》等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各种说法常常作为权威性的论据被人们援引。在朝堂议政中,人们依据“立君为民”的主要论点以论说治国之道、为君之道和重民政策。相关理论对各个朝代的官僚、士人、学子的政治观念有着广泛的影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