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3540
彼得•戴维森《北方的观念》将“北方”的地理特征、历史记忆、文化内涵与人们关于北方的想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进行了细致、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描述。
在指南针的指引下,人们总是情不自禁被北方吸引,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北方”。在这部涵盖面极广、引人入胜文化史作品中,彼得·戴维森跨越了不同的时空,围绕北方的偏远、荒芜和静谧展开沉思,逐一呈现了有关北方的不同观念。在他笔下,北方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目的地,而是人人向往之地,真实、*且质朴,却也永远遥不可及。
从古老的挪威英雄神话到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从伯格曼的电影到埃里克·拉斐留斯的画作,从纳博科夫的赞巴拉到西蒙·阿米蒂奇的约克郡,戴维森发现,北方被视为亡灵出没之地,流放和惩罚之所,处于人类的对立面。但荒芜的北方又是美丽诗篇的灵感来源,冰、水晶、钻石和玻璃是如此相似,不断出现在所有北国的历史中……
对这样一个宏大且变幻莫测的主题,戴维森在展现其博学多识的同时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相比之前那些北上的诗人,他的文字毫不逊色,令人惊叹。
第一章 历史
北方的观念,从古代到 20 世纪
北方珍宝和奇迹
第二章 关于北方的想象
冰与玻璃
1930 年代的北方:奥登与拉斐留斯
想象中的北国
北方夏日
流放北方
亡灵
第三章 地形
斯堪的纳维亚
日本和中国
加拿大
英国
后记 暮色将至
注 释
致 谢
图片致谢
加拿大
北方之于加拿大,就像西部之于美国人一样,是未知的边缘地带。
加拿大北部就像美国西部,拥有自己的特色,是人类的自我投射。要通过画作来表现北部,和美国西部一样,需要使用新材料和新方法。
北方是陌生、令人难以捉摸的,像温迪戈——前文中讲述过这种冰雪怪——那样无法无天和疯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 世纪拖延时间最长的悲剧之一也发生在这里。1845年,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在寻找西北航道的过程中失踪,人们为了寻找他及其他队员的下落,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搜索。有一首流行民谣,类似古苏格兰民谣《帕特里克·斯彭斯爵士》,想象遇难的探险队员们在冰封的坟墓中继续航行,如生前那般。
百名水手与他一道,
在 5 月出发前往冰洋,
只为寻找那隐于北极的航道,
我们那可怜的水手去过不止一次……
在鲸出没的巴芬湾,
富兰克林的命运无人知晓,
富兰克林的命运无人能说,
富兰克林爵士和他可怜的水手们长眠于此。
比起其他任何国家——俄罗斯除外——加拿大北方给人的感觉恐怕是更为悲凉,意味着背井离乡,因为这里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该隐之地”。大多数来加拿大定居的人都不是自愿的,拥有“道成肉身的玛丽修女”的法国定居点是人们出于自愿建立的,相对而言算是成功的,但苏格兰和爱尔兰移民都是被迫来此的,他们是高地清洗运动或爱尔兰大饥荒的受害者。这些人所掌握的技术知识不足以让他们安稳度过加拿大的寒冬,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尽快逃往南方,或者原地等死。小说家罗伯特森·戴维斯(Robertson Davies)是来自萨瑟兰郡的苏格兰高地人的后裔,按大多数人的标准来说,萨瑟兰郡本身就属于荒凉的北方。戴维斯的祖辈们在詹姆斯湾岸边登陆,这里是加拿大东北部哈得孙湾的最南端,要生存,他们就得放弃这片理论上“属于他们的”土地,继续往南。戴维斯评论道:“今天当我回看祖父的照片时,即使过了一个世纪,我仍然能从他脸上看到那些早期移民的悲伤。”
戴维斯家族在加拿大历经曲折磨难,因此,他很难将荒原视为身心游乐场。在后来根据其家族史改编的小说《谋杀与鬼魂》中,戴维斯也表达了这种观点。
圣克莱尔湖以北的沼泽地博杜恩,是个可怕的地方……他们能在那里养什么?没法养羊,除非羊长出带蹼的脚,改成吃芦苇和像刀一样锋利的草……一些已经定居此地的苏格兰人的心中住着冷漠的魔鬼,他们眼睁睁看着新乘船过来的同胞中,有半数在到达后的第一个冬季就死于严寒、饥饿,甚至是肺结核——但主要还是痛苦难挨、思乡心切,令这批新移民下决心离开……途中没有死的人成功到达了更靠南的地方。我的曾祖父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就是他告诉我的,他跟我讲了一遍又一遍。
对位式广播“北方的观念”
关于加拿大北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更为阴郁:“写作模式之一就是在北方发疯——或者被北方的环境逼疯。”罗伯特·瑟维斯就常常被这种情绪感染,他的诗文总是充满了对北极的仇恨。北方不是理智融洽的象征,而是精神错乱者的孕育地,这种观点源自“该隐之地”的说法。例如,在约翰·巴肯的《病态的心河》中,法裔加拿大工业家加亚尔和混血捕猎者卢·弗里泽尔在北方发了疯,他们被这个地方弄得神志不清。
格伦·古尔德是最早接受这一关于北方的复杂观点的加拿大顶级艺术家。 69 和大多数加拿大人一样,北方在古尔德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并未扮演过任何角色,但他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专门体验了一回北上的沼泽特快列车,前往 1000 英里之外的马尼托巴。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多是去遥远北方谋生工作的人。古尔德采访了四位经验丰富的北方旅客,后期又对采访音频进行了剪辑,使之听起来好像五个人在火车上对话一样。这些素材后来被收入广播纪录节目《北方的观念》(1967 年)中。在节目中,古尔德挖掘分析了这些人因为自身经历而产生的想法。《北方的观念》绝非普通的纪实节目,古尔德形容它是一首“口头诗”,并称自己的剪辑技术为“对位式广播”。
毋庸置疑,《北方的观念》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是革命性的。这并非一档线性节目,没有情节线索,也没有冷静的旁白声告诉听众“真相”——你听到的是五个人声相交织,就像是在前往北方的漫长火车行中展开对话一样。确实,在关于因纽特人的交谈中,背景始终能听到火车沉闷的节奏。有时候,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听众的注意力会分散——古尔德将这种效果比作在谈话的过程中,乘务员推着餐车从旁边经过时的感觉。只有主题是固定的,节目由五个从未谋面的人发表的独白组成——虽然后期经过剪辑。
节目开头是一段三重奏,三人谈起了各自最为紧张的与北方有关的经历——这些声音逐渐变强,但依然含糊不清,以至于你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收音机出了问题。在那个时代,这种刻意的“为难”本身就是一种创举。接下去,你会听到五个被采访者发表的言论,他们口齿清晰、态度积极,正在前往北纬 60 度的路上,其中一人是经验丰富的采矿工人,长期居住在加拿大北方。在节目的最后,这位名叫沃尔特·麦克莱恩的矿工开始谈论对北方的解读之于一个拥有大片荒原的国家有怎样的意义。这个时候,古尔德慢慢提升了音效——除了北上火车的车轮声外——即西贝柳斯的《第五交响曲》的第五乐章,突出了北方之于加拿大的意义。
在开篇低语声中,最先发声的是护士玛丽安娜·施罗德,她讲述了某个冬日黄昏的经历,当时她走在冻结的湖面上:“我觉得我几乎融入了这个地方——我希望这种感觉永远都不要结束。”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发言者都是往返北方的专家(护士、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公务员——当时的加拿大被冠以“北方事务部”的头衔)。主要发言人麦克莱恩因为有在北方长期生活的经历,说话也颇有威信,非常冷静,说出的话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在早些时候表达的观点与很多将北方视为检验人性之所的人相同:“踏上这趟行程的人得与自己做斗争。”而那位专业的地理学家则称“北方是极度边缘的地区”。“拥有北方边境的国家才堪称伟大,加拿大就有。”加拿大拥有不同于其他北美国家的文明,去到北方的都是那些不墨守成规、离经叛道的人(就像在不列颠群岛和日本那样)。
这些发言者仍然守着“去那里可以找到自我或者失去自我”这样模棱两可的看法——但北方从来不会给出答案或让人发生变化,只有亲历者才能获得更为强烈的感受和体验。节目中还刻意重申人在北方的经历是可以预测的,都大同小异。贯穿节目后半部分的火车声似乎也在呼应这个观点。这种效果让人不太舒服,就当下电台节目的标准看,过于冗长,但制作人借此展现出这段旅程无情冷酷的一面,终点处等待这些乘客的是永恒不变的寒冬。有时候,古尔德利用火车通过隧道时声音会变小的特点,借此表达北方将人彻底吞没的那种孤寂感,非常巧妙。当护士承认有那么一刻发现自己已经难以承受时,她的声音被火车声盖住(火车在行进,预示着乘客们已经无法回头)。
聆听这个节目并非易事,因为古尔德刻意增加了些难度:有时候火车声过于嘈杂,让人难以忍受。最后一段主要是麦克莱恩的发言,他谈论自己是如何向首次坐上这趟北上列车的人描述北方的:“你必须宽慰他,不能把关于北方的一切一股脑儿灌输给他。”他还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坐这趟车的感受,每次靠站后,火车都得挂倒挡离开车站,在冰天雪地中,等待似乎也变成了永恒(前文提到的梅维斯·格兰特的小说也提过这一点)。北上的乘客必须接受这样一个前往“未知地域”的过程,接受“并非所有事物都是有迹可循的”。“似乎一切事物都必须是有形的:可北方就是无形的。它与城郊地区截然相反。”
伴随着西贝柳斯乐曲的渐渐响起,围绕北方展开的深入思考也有了结论,对人而言,加拿大国境线之内的北方领土是永不停歇的挑战,促使人类更团结,而不是再树立敌人。没错,这个节目暗示北方大自然是我们的敌人。麦克莱恩总结式的发言提到了威廉·詹姆斯的观点,即战争在文明社会间展开,对加拿大人而言,北方就意味着战争,北纬 60 度是戒备森严的边境,敌人就是大自然本身。也就是说,这片广袤之地是力量的象征,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团结,保留谦逊之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