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24121
编辑推荐
★卓越网2006年度年十大好书之首
★新周刊2006新锐榜年度图书
★新京报阅读周刊2006华语图书传媒年选
★2006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佳
★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和《新京报》等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
站在2006年,我们亲历着城市的欣欣向荣,社会的与时俱进。而身边大多人的情绪标签都注满了压力、浮躁、世故、焦虑。在这个理想爱好与实际利益挂钩的年代,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作为激情、浪漫、理想主义的代名词,成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梦。“八十年代”的文化回潮其实并不是始于今年,但一直都囿于零散。这本《八十年代访谈录》,作者查建英作为“八十年代”的亲历者和那个年代文化复兴的在场者,邀请了包括北岛、阿城、陈丹青、崔健、刘索拉在内的当年文化领域的风云人物深入对话。俯瞰今昔,既有对那个时代的深深迷恋,也有冷静贬僻的自省和反思。书中对那个充满理想气质和批判精神年代的追忆与致敬,开启了几代人意识深处的集体反思,照见了今日社会人文精神体征的匮乏与脆弱。纵然“知识精英们”只提供了“八十年代”整体情境的冰山一角,“八十年代”的回望还需要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的介入,纵然任何回忆和追想都阻挡不了时代一往无前的脚步,八十年代已成绝响,这本书告诉我们,记录和反思依然意义非常。
和八十年代有关的常见词:激情、贫乏、热诚、反叛、浪漫、理想主义、知识、断层、土、傻、牛、肤浅、疯狂、历史、文化、天真、简单、沙漠、启蒙、真理、膨胀、思想、权力、常识、使命感、集体、社会主义、精英、人文、饥渴、火辣辣、友情、争论、知青、迟到的青春
★新周刊2006新锐榜年度图书
★新京报阅读周刊2006华语图书传媒年选
★2006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佳
★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和《新京报》等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
站在2006年,我们亲历着城市的欣欣向荣,社会的与时俱进。而身边大多人的情绪标签都注满了压力、浮躁、世故、焦虑。在这个理想爱好与实际利益挂钩的年代,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作为激情、浪漫、理想主义的代名词,成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梦。“八十年代”的文化回潮其实并不是始于今年,但一直都囿于零散。这本《八十年代访谈录》,作者查建英作为“八十年代”的亲历者和那个年代文化复兴的在场者,邀请了包括北岛、阿城、陈丹青、崔健、刘索拉在内的当年文化领域的风云人物深入对话。俯瞰今昔,既有对那个时代的深深迷恋,也有冷静贬僻的自省和反思。书中对那个充满理想气质和批判精神年代的追忆与致敬,开启了几代人意识深处的集体反思,照见了今日社会人文精神体征的匮乏与脆弱。纵然“知识精英们”只提供了“八十年代”整体情境的冰山一角,“八十年代”的回望还需要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的介入,纵然任何回忆和追想都阻挡不了时代一往无前的脚步,八十年代已成绝响,这本书告诉我们,记录和反思依然意义非常。
和八十年代有关的常见词:激情、贫乏、热诚、反叛、浪漫、理想主义、知识、断层、土、傻、牛、肤浅、疯狂、历史、文化、天真、简单、沙漠、启蒙、真理、膨胀、思想、权力、常识、使命感、集体、社会主义、精英、人文、饥渴、火辣辣、友情、争论、知青、迟到的青春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目 录
写在前面
阿城
陈丹青
陈平原
崔健
甘阳
李陀
栗宪庭
林旭东
刘索拉
田壮壮
图片摄影:李晓斌
阿城
陈丹青
陈平原
崔健
甘阳
李陀
栗宪庭
林旭东
刘索拉
田壮壮
图片摄影:李晓斌
前 言
这本书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并不是一个怀旧项目。一位美国朋友曾问我为什么要花时间编这么一本书,我当时信口说:因为八十年代是中国的浪漫时代啊!我们的八十年代有点像你们的六十年代嘛。他听了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
媒体评论
我们用到的“八十年代”一词,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意味着一个历史阶段,意味着一种社会、文化情态(就像我们不断回望的五四时期一样)。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今天仍有莫大影响力,而在“八十年代”氛围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成为当代中国很多领域的中坚力量,正因此,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受到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一股回顾和反思“八十年代”的热潮,并不奇怪。查建英选择的访谈对象包括阿城、北岛、陈丹青、甘阳、田壮等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访谈进行得较为深入,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八十年代的独特气质和氛围,站在今天的“高度”所作的某些反思也颇具意味。当然,正如查建英所说,“八十年代中国远非一场以北京为中心、以知识精英为骨干的‘文化热’所能涵括”,全面地展现那个独特历史阶段的“光荣与梦想”,尚需倾听其他层面、其他人群发出的声音,但无疑,本书开了一个好头。
——中华读书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