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955533
基于真人真事写成,在曲折、传奇的情节中描绘战争的残酷
本书根据美国空军上尉罗伯特·特林布尔的回忆和同时期相关人士的回忆录、档案、书信、照片等写成。作者文采飞扬,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充分尊重历史,将战争中的种种细节呈现在读者眼前,如集中营里冰冻的尸堆、女战俘被强奸后生下又死亡的孩子、无名铁轨旁大量的士兵残骸、耽于享乐的腐败将领……配合书中附加的大量历史照片,读者很容易沉浸在历史和战争的真切体验中。
一个年轻人面对强权世界的弱小与勇气,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旋涡中完成的平凡之善
主人公特林布尔被“骗”只身踏上营救之旅时才25岁,然而他要面对的却是波兰复杂的政治局面、冲突不断的美苏官兵、位置不明的各国战俘难民、全副武装的哥萨克骑兵、各怀心思的两方间谍、官僚主义的办事人员,以及并不完全可信的美军上峰……在与一切力量周旋的过程中,他个人也不断面对困惑与迷惘,并在抉择和坚持中步步成长,用实际行为展示了一个普通人面对世界的力量。
反映冷战前欧洲战场的复杂国际关系,关注战争中普通士兵和百姓身上的人性之光
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因此不同于读者熟悉的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小说中处处可见基层美苏军人间热情而真挚的友谊。此外,小说较多关注战争中普通士兵的命运和一般百姓的无私救助,在庞大的战争背景下突显了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光。
前 言
序 章
第一章 一个好运鬼
第二章 伦敦的美国来客
第三章 迂回之旅
第四章 大幕背后
第五章 猝然惊醒
第六章 和“捕鸟犬”赛跑
第七章 乌克兰的战斗英雄
第八章 卡西娅
第九章 哥萨克之夜
第十章 俄罗斯轮盘赌
第十一章 迷途苦旅
第十二章 美国绅士
第十三章 人潮涌动
第十四章 故乡迢迢
第十五章 伊莎贝尔
第十六章 声东击西
第十七章 血祭
第十八章 宽容弱者,痛击傲者
第十九章 漫漫回家路
终章 荣誉犹存
致 谢
图片资料
译后记
译后记
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信息量巨大且惊心动魄。但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普通读者又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它是否仅是一次二战秘闻的披露而已?
最初接触本书是一年多前,编辑问我,有个二战飞行员拯救战俘的故事,你感兴趣吗?我看了一眼就觉得我不可能翻译这书。第一,我当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闻系学生;第二,我极少看战争题材的小说与电影,对二战的认识仅限于中学课本。但拒绝之前,我把前言看了一遍。不同于我想象的打打杀杀的枯燥情节,在前言里,我看到一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一次意外才对儿子吐露了早年的英雄壮举,而这壮举却终因种种无意的误会和有意的掩饰,遗憾地尘封在了历史中。
我模糊意识到这个故事也许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决定试试。
第一章我就碰壁了,轰炸机型号、军衔、飞行与军事术语、东线战场的各种地名把我弄得晕头转向。说来惭愧,除了翻译原书内容,我不得不花大量额外时间在网上和各类参考书中埋头搜索。第一章中,军服俗称“红绿配”(pinks & greens),这个说法属于美军内部的俚语,在一般字典中很难查到,我也是机缘巧合才在美国军迷的网站上找到了相关历史和解释。第九章电报里的“rte”我也一直弄不明白,直到看电影时看到有电报的相关情节,才知道原来是“route”的缩写,是“某某某寄送”的意思。一开始,我一天连三四段都翻译不到,觉得整本书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后来我发现,无论翻译中遇到的名词多么陌生,资料多么没有头绪,只要肯花时间,我就一定能弄明白。
翻译开始后的两三个月,我渐渐成了一个初级专家。我购买了《空中英豪》等讲述二战美军轰炸机的书籍,专门看了二战美军空军的教学片,观看轰炸机模型,搞懂轰炸机各个舱室到底有何作用,直到对美军二战期间更换的轰炸机机型、飞机绰号、发动机牌子如数家珍。为了准确翻译术语,我还特意向一位民航从业者(轰炸机飞行员实在是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物种)咨询了飞机起飞、降落、迫降的知识。
波尔塔瓦、B-17“空中堡垒”、P-51“野马”、杰出飞行十字勋章、防空气球、飞机失速……这些名词在翻译的时日里与我日日相伴,虽然它们仍与我的现实生活毫无关系,却给我极大的信心,本以为无法完成的译稿,在手中越来越厚。
随着翻译的深入,我也跟随罗伯特·特林布尔经历了他的冒险。他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在林间摆脱特务的跟踪,在废弃铁轨旁走过一排排冻僵的尸体;他独自在暴风雪中驾驶飞机,在集中营直视惨剧,在他乡孤军奋战。他一个人救出了上千名战俘和劳工,是他们眼里的大英雄,是回家的希望,可故事却没有英雄衣锦还乡的标准结局。罗伯特被自己的国家误解,被没有上过战场的军官臭骂,尊严尽失。这个救了那么多人的英雄救不了自己,他被午夜的噩梦惊醒,被战争的余热摧残,心理压力让他与妻子差点决裂。他心心念念的那个祖国,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正式承认他的功绩。如果不是他暮年在花园里意外晕倒,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故事。
古往今来,大英雄们年近迟暮,光环退尽固然可惜,但世上还有的是没有光环的英雄。他们也冲在前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又如尘土般默默无闻。如果不是自己上了战场,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角道斯永远只会以为他父亲是个不讲理的暴脾气;《敦刻尔克》中,那些好不容易回到故土的年轻战士也害怕被指责为懦夫。我们的英雄到底承受了多少,没有去过战场的人永远不会知道,没有翻译过这本书的我也永远不会知道。然后,当战争结束时,他们的光芒也湮没在废弃的战壕中。
你会说这不公平,可生活从来由不得我们想象,被勋章与鲜花环绕的标准结局可能只是童话。我们也许很努力很努力,最后也会一无所获,可就算这样,我们也不会甘心停步不前吧。
如今,回望一年多前我的译稿,当时熟悉的术语已然陌生。我有时甚至会想,这真的是我翻译的吗?我是怎么做到的?而接到了更多翻译工作的我,也难免觉得一年前的文字翻译腔浓重,还很幼稚。
1945年,25岁的罗伯特·特林布尔自觉不是做特工的料,不仅一个战俘都救不了,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2017年,25岁的我也感到自己才疏学浅,翻译不了这本书。罗伯特·特林布尔和我都完成了任务,他没有受到褒奖,我的翻译也一定会有错漏和幼稚的地方,但我们都做了一件自己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回报与成绩也许不尽如人意,却阻挡不了继续向前的脚步。对英雄最好的回报不
是勋章和鲜花,而是闭上双眼时一颗无怨无悔的心。我想,大概这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
在此,我想特别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给我机会,能够翻译这样一本小说。感谢编辑夏言,感谢我的朋友们给我精神和资源上的帮助。感谢豆瓣用户“飞行的路西法”,是他不厌其烦回答我飞行术语的问题,并一次次指正我的错误。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
衷心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并请不吝指出我的错误。
译者
2018年12月22日冬至,于深圳
二战欧洲战场上一则不为人知的秘闻,所有意想不到的事都成真了——盟友和我们反目,战俘面临死神的威胁,一名飞行员痛彻心扉的*后任务——在苏联耀武扬威的天空中勇敢飞翔。
——《纽约时报》畅销书A Higher Call作者,亚当·马科斯
惊心动魄,却隐没于故纸堆的历险。做了细致的调查并极好地叙述了出来。
——《柯克斯书评》
生动且引人入胜。《1945:秘密营救》既展现了一位军官在强权势力面前所表现出的机智与勇敢,也揭秘了在二战东线战区*后的岁月里,那些惊心动魄又催人泪下的故事。
——Fire and Fury 和 Disobeying Hitler作者,兰德尔·韩森
特林布尔的儿子为我们讲述了他父亲的英雄之举,故事相当抓眼球,节奏紧凑,却*终让我们欣慰万分。
——《书目杂志》
与众不同的叙述……超乎寻常(也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巨大危险面前非凡的勇气。
——《图书馆》杂志
《1945:秘密营救》是个快节奏的真实故事,让人眼前一亮。一名出色的年轻士兵,被上司蒙骗来到危险重重、命如草芥的境地,并带着他也想不到的巨大勇气开始了冒险。故事扣人心弦,信息量爆棚,同时也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
——Sisters,Secrets,and Sacrifice作者,苏珊·奥塔维
波兰,克拉科夫附近
罗伯特用手把树根周围的雪刨出来,挖了一个3英尺深5英尺宽的洞。他用铺盖卷包住身体,又在腰间系紧,拉上派克大衣的毛边兜帽,爬到洞里,蜷缩在狭窄的空间里,他拉过身后的背包,把洞堵死。
他终于躲过了这冰天雪地里呼啸而过的狂风。冻僵的四肢开始缓解,方才又是在树林里跋涉,又是挖地洞,一股热量在他躯干里集聚,扩散到了四肢末端。
罗伯特按亮了便携手电筒,手在口袋里摸索了一下,找到他藏在那儿的D种口粮巧克力棒。他把头搁在洞穴壁上,打开了那杏仁口味的好时巧克力棒,大口大口嚼着。腮帮子还鼓鼓囊囊的,他就又拆开了下一块。外边天寒地冻,又消耗了许多热量,他的身体热切盼望着卡路里,一开始吃就停不下来。他必须有所克制,因为还有其他人比他更需要补充营养。他沉甸甸的行囊里装满了K 种和D 种口粮,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远远不够分。
从克拉科夫溜出来并不难。他没有时间了,因为中途去了一趟斯塔舒夫,所以他没去宾馆办理入住,而是叫了辆车直接出城。这一次,他耍了个声东击西的花招,他表面上安排车到宾馆前门接他,可同时他却从侧门溜走了。那个从热舒夫开始就和他在一起的“捕鸟犬”甚至不知道他已经离开了宾馆。任务进行到了这一阶段,内务人民委员部还是没有对特林布尔上尉产生怀疑,他们还没发现他除了参与被批准的迫降机组营救行动,还在干些别的工作。可是随着他消失得越来越频繁,他们就很可能猜到他在干别的事。这样下去,执行任务会更加艰难。
吃完了第二块巧克力,罗伯特又戴上了他的连指手套,静下心来试着睡上一觉。
身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于一个流离失所的人来说,他的思绪经常会飘回故乡。他好奇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此刻在做些什么。埃莉诺应该已经下班了,搭乘巴士穿过市场街大桥,途中掠过桥上一盏盏望不到头的灯笼,灯笼透过车窗明灭闪烁,让人昏昏欲睡。赫梅尔大街的家中,窗子里应当亮起了灯,在街道上投下暖和的光。他的母亲正点着炉子,一家人开始吃晚饭,还有……他几乎看到自己的父亲也还坐在餐桌旁,解开领带,正一页页翻看晚报。但是他再也不会在那个画面里了,那景象只属于逝去的岁月。相反的,画面里有一个罗伯特不太能看清的模样,是一个孩子的小小身影。
那孩子长什么样呢?这个生命由他而来,却与自己从未谋面。这真不好受。他看不到她,也不知该怀着什么样的感觉去想她。他除了期盼,其他无能为力。
但是他能在脑海中描摹出他的家,他想到埃莉诺走上台阶来到灯火通明的门廊。那些灯光,无论是桥上的灯笼还是沿街发光的窗户,都点亮了家最基本的意义。在全城断电的英国,街上是没有灯光的,人们回家时窗子里也不会有光亮欢迎他们。而在波兰,你甚至很少有机会看到一座城镇的夜景,因为在熄灯后出去实在是太危险了。
……所以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在这样惬意的思绪中,他终于进入了梦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