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83079
编辑推荐
晓风著的《青葱岁月的苔迹(精)》以小见大,讲述“中国故事”,记录“乡愁中国”。正如一滴水可以映现太阳的光辉,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无疑也能透见整个时代的面影。
全书十一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彼此呼应,共同构成带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折光的“中国故事”的文本。编排顺序主要依据写作时间的先后,而没有完全按照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这种结构方式,顺应作者脑电波的律动,也许更能造成“意识流”的效果。
全书十一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彼此呼应,共同构成带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折光的“中国故事”的文本。编排顺序主要依据写作时间的先后,而没有完全按照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这种结构方式,顺应作者脑电波的律动,也许更能造成“意识流”的效果。
内容简介
晓风著的《青葱岁月的苔迹(精)》是一部追怀青葱岁月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书中致力描述的“青葱岁月的苔迹”,是属于“我”的,却又不仅仅是属于“我”的,它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共同的生命记忆。书中记录的人和事,都以“我”为视点,却远远超越了小“我”的视界,而被放置在更为寥远阔大的时窄背景下加以鸟瞰。所有的小人物、小事件以及小悲欢,都与大时代紧密勾连,都可以映现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折射出大时代的精神面貌。作者试图通过讲述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既展示自己的一段生命屐痕,又为渐行渐远的那一特定时代留下几幅生动而又逼真的剪影。
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表现时代与个人之间的互动。书中有拂去历史的风烟依旧栩栩如生的人物与事件,也有“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乡思与乡愁。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或许也可以作为“乡愁中国”的一个标本。
书中致力描述的“青葱岁月的苔迹”,是属于“我”的,却又不仅仅是属于“我”的,它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共同的生命记忆。书中记录的人和事,都以“我”为视点,却远远超越了小“我”的视界,而被放置在更为寥远阔大的时窄背景下加以鸟瞰。所有的小人物、小事件以及小悲欢,都与大时代紧密勾连,都可以映现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折射出大时代的精神面貌。作者试图通过讲述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既展示自己的一段生命屐痕,又为渐行渐远的那一特定时代留下几幅生动而又逼真的剪影。
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表现时代与个人之间的互动。书中有拂去历史的风烟依旧栩栩如生的人物与事件,也有“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乡思与乡愁。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或许也可以作为“乡愁中国”的一个标本。
目 录
一 京剧票的故事
二 入团的风波
三 广播站新来的通讯员
四 抗洪救灾的日子
五 干校轶事
六 熊孩子的遭遇
七 操场内外
八 爷爷
九 过年
十 家有故交
十一 乡有贤达
后记
二 入团的风波
三 广播站新来的通讯员
四 抗洪救灾的日子
五 干校轶事
六 熊孩子的遭遇
七 操场内外
八 爷爷
九 过年
十 家有故交
十一 乡有贤达
后记
前 言
时序如流,岁月不居,转瞬间就到了耳顺之年。追怀自己的青葱岁月,感慨顿生。前尘往事,原本如烟似幻,在凝眸回望的此刻却变得清晰起来,鲜活起来,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书中致力描述的“青葱岁月的苔迹”,是属于“我”的,却又不仅仅是属于“我”的,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的共同的生命记忆。书中记录的人和事,都以“我”为视点,却远远超越了小“我”的视界,而被放置在更为寥远阔大的时空背景下加以乌瞰。这些带着作者体温的故事,也绝非是私人档案的简单归置,而是对历史经验的再度观照、审视与感悟。所有的小人物、小事件以及小悲欢,都与大时代紧密勾连,都可以映现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折射出大时代的精神面貌。我试图通过讲述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既展示自己的一段生命屐痕,又为渐行渐远的那一特定时代留下几幅生动而又逼真的剪影。
故事的发生地某苏北小城,仍生活着很多伴随我走过青葱岁月的亲友。他们在贫瘠和苦难的滋养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在生存的困境中守望相依,渺小而不卑微,柔弱却不乏自尊。他们坦然接受着时代对他们命运的安排,无论这种安排是否合理。他们无力把握时代脉搏,却一直感应着时代潮汐,当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袭来时,他们或许也会随波逐流,但始终不改内心的纯真、善良与坚韧,也不改既定的生活习俗与社交礼仪,因为那是乡邦文化贯注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他们用这些来与一度非理性的时代相抗争,并在抗争中彰显他们经得起任何磨难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延续,映现着中华文明强大的文脉基因。
这部有幸入选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和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我”与他们的命运相扭结,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表现时代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既追踪个人成长的历程,又勾勒时代演进的轨迹。书中有拂去历史的风烟依旧栩栩如生的人物与事件,也有“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乡思与乡愁。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或许也可以作为“乡愁中国”的一个标本。事实上,我的初衷就是以小见大,讲述“中国故事”,记录“乡愁中国”。正如一滴水可以映现太阳的光辉,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无疑也能透见整个时代的面影。
既然号为“非虚构文学”,书中记录的人和事自然都是真实的,我只是在某些细节上用文学语言及文学的手段略事渲染而已。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我记忆中的个别细节也许已经不完全是它的原貌,却绝非有意歪曲,而是因为时间的流水将它冲刷得有些变形。对书中涉及的所有人物,我都如实描写,不加粉饰,不予拔高,当然也绝不刻意丑化或贬损。如果偶有唐突不恭之处,还望海涵。另外,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个别人物在书中以化名出现,如果他们碰巧翻到本书,想必能谅解 全书十一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彼此呼应,共同构成带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折光的“中国故事”的文本。编排顺序主要依据写作时间的先后,而没有完全按照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这种结构方式,顺应作者脑电波的律动,也许更能造成“意识流”的效果。 我的青葱岁月早已远去,但它留给我的记忆却永难磨灭。记忆中有那么一点点苦涩与酸楚,但更多的还是温馨与甜蜜。我曾经问自己:如果要你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令人羡慕的一切,回到青葱岁月去,重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旅程,你是否愿意?未加考虑,我就坚定地回答:愿意! 然而,这又怎么可能呢?! 回不去的青葱岁月,抹不去的故乡记忆!
书中致力描述的“青葱岁月的苔迹”,是属于“我”的,却又不仅仅是属于“我”的,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的共同的生命记忆。书中记录的人和事,都以“我”为视点,却远远超越了小“我”的视界,而被放置在更为寥远阔大的时空背景下加以乌瞰。这些带着作者体温的故事,也绝非是私人档案的简单归置,而是对历史经验的再度观照、审视与感悟。所有的小人物、小事件以及小悲欢,都与大时代紧密勾连,都可以映现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折射出大时代的精神面貌。我试图通过讲述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既展示自己的一段生命屐痕,又为渐行渐远的那一特定时代留下几幅生动而又逼真的剪影。
故事的发生地某苏北小城,仍生活着很多伴随我走过青葱岁月的亲友。他们在贫瘠和苦难的滋养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在生存的困境中守望相依,渺小而不卑微,柔弱却不乏自尊。他们坦然接受着时代对他们命运的安排,无论这种安排是否合理。他们无力把握时代脉搏,却一直感应着时代潮汐,当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袭来时,他们或许也会随波逐流,但始终不改内心的纯真、善良与坚韧,也不改既定的生活习俗与社交礼仪,因为那是乡邦文化贯注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他们用这些来与一度非理性的时代相抗争,并在抗争中彰显他们经得起任何磨难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延续,映现着中华文明强大的文脉基因。
这部有幸入选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和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我”与他们的命运相扭结,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表现时代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既追踪个人成长的历程,又勾勒时代演进的轨迹。书中有拂去历史的风烟依旧栩栩如生的人物与事件,也有“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乡思与乡愁。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或许也可以作为“乡愁中国”的一个标本。事实上,我的初衷就是以小见大,讲述“中国故事”,记录“乡愁中国”。正如一滴水可以映现太阳的光辉,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无疑也能透见整个时代的面影。
既然号为“非虚构文学”,书中记录的人和事自然都是真实的,我只是在某些细节上用文学语言及文学的手段略事渲染而已。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我记忆中的个别细节也许已经不完全是它的原貌,却绝非有意歪曲,而是因为时间的流水将它冲刷得有些变形。对书中涉及的所有人物,我都如实描写,不加粉饰,不予拔高,当然也绝不刻意丑化或贬损。如果偶有唐突不恭之处,还望海涵。另外,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个别人物在书中以化名出现,如果他们碰巧翻到本书,想必能谅解 全书十一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彼此呼应,共同构成带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折光的“中国故事”的文本。编排顺序主要依据写作时间的先后,而没有完全按照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这种结构方式,顺应作者脑电波的律动,也许更能造成“意识流”的效果。 我的青葱岁月早已远去,但它留给我的记忆却永难磨灭。记忆中有那么一点点苦涩与酸楚,但更多的还是温馨与甜蜜。我曾经问自己:如果要你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令人羡慕的一切,回到青葱岁月去,重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旅程,你是否愿意?未加考虑,我就坚定地回答:愿意! 然而,这又怎么可能呢?! 回不去的青葱岁月,抹不去的故乡记忆!
在线试读
但光是成绩好哪够啊?更重要的要站稳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与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划清界限,自觉抵制“封资修的黑货”。在被列入封资修黑货名单的东西中,喇叭裤、飞机头以及靡靡之音等等,本来就是我所讨厌的,不用号召,我就会将它们扫人垃圾箱。稍稍有点让我无法割舍的是古典小说与西方名著。那也是属于封资修的东西(按照当时的定义,“古典”是封,“西方”是资,“苏联”是修),却偏偏是我的爱。这就好似要让瘾君子戒毒,非得痛下决心,而且很难一下子戒断。但要赢得美好、光明的革命前途,必须做出牺牲。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熊掌比鱼不知要珍贵多少倍,我当然只能取熊掌哕!
于是,我以壮士断腕般的果敢姿态,暂时诀别了我心爱的名著们。偶尔毒瘾发作,难以自制,也只敢深夜躲在被窝里偷偷读上那么几页,多几十页,连家人的眼目也全都避开,不让任何人发现我还没有和封资修的黑货彻底决裂。后来读到苏轼形容自己文思的话:“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我于后一句“心有戚戚焉”,因为我偷读名著时就常常“止于不可不止”。再读下去,就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我一遍遍警告自己,强自把自己从吸毒后的迷幻感中拉回现实,然后无比痛悔自己的革命意志如此薄弱。
然而这依然不够。我琢磨还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踊跃做好人好事,尤其是劳动时要不怕脏、不怕累,主动干脏活、累活。当时的口号很多,什么“三忠于”“四无限”等等,但我觉得响亮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早已是和平年代,“怕不怕死”的考验已经难得光顾我们了,真正在现实中具有挑战意义的考验还是“怕不怕苦”。在劳动的场合又衍生出“怕不怕脏”“怕不怕累”。如果怕苦、怕脏、怕累的话,那离团员的标准就“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了。
说实话,苦和累我都可以不怕,咬牙坚持就是了,总比邱少云为了完成潜伏任务一动不动地任由烈火烧身好受多了。但我真的怕脏!看到家里的酱缸爬出蛆虫,我会恶心得不会再用筷子去触碰饭桌上的面酱。去公共厕所方便,如果发现地面有秽物,我宁可憋得浑身难受,也不会踏进半步。所以,参加学工劳动时,我可以不怕机油渍手;参加学农劳动时,我却会因为眼前有一滩粪水而裹足不前。
一个麦穗飘香的收获季节,我们集体去附近的生产队帮助“双抢”。刚到田头,我就看到正前方距我一米处有一堆新鲜的畜粪。我本能地想绕道而行,或者从它上面跨过去。但环顾左右,似乎它不仅跃人了我的眼帘,也落人了其他同学的视线。而在很大程度上握有我能否入团的主导权的章支书就站在我身旁,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看我在得到了不怕累的肯定后,还能不能做到不怕脏。考验我的关键时刻来到了,就像黄继光必须用火热的胸膛去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董存瑞必须高擎炸药包把自己年轻的身躯与敌人即将通过的桥梁一起炸毁。革命英雄死都不怕!脏有什么可怕的?我一咬牙一跺脚,决定闭着眼睛从这堆畜粪上踩过去。但马上又想到闭眼很不合话——闭眼很可能会踩偏了,而且闭眼本身就反映了对畜粪的一种心理厌恶,说到底,还是怕脏的表现哇!于是,我迈动坚定的革命步伐,对准畜粪,不偏不倚地一脚踩下去。不洁感立即弥漫全身,似乎每一个细胞都沾染上了污秽,我已经濒临心理崩溃的边缘。回头一看,章支书眼里却流露出赞赏的目光。我心情为之一松,知道自己以一种的近乎自渎的方式通过考验,获得组织的信任了。
于是,我以壮士断腕般的果敢姿态,暂时诀别了我心爱的名著们。偶尔毒瘾发作,难以自制,也只敢深夜躲在被窝里偷偷读上那么几页,多几十页,连家人的眼目也全都避开,不让任何人发现我还没有和封资修的黑货彻底决裂。后来读到苏轼形容自己文思的话:“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我于后一句“心有戚戚焉”,因为我偷读名著时就常常“止于不可不止”。再读下去,就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我一遍遍警告自己,强自把自己从吸毒后的迷幻感中拉回现实,然后无比痛悔自己的革命意志如此薄弱。
然而这依然不够。我琢磨还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踊跃做好人好事,尤其是劳动时要不怕脏、不怕累,主动干脏活、累活。当时的口号很多,什么“三忠于”“四无限”等等,但我觉得响亮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早已是和平年代,“怕不怕死”的考验已经难得光顾我们了,真正在现实中具有挑战意义的考验还是“怕不怕苦”。在劳动的场合又衍生出“怕不怕脏”“怕不怕累”。如果怕苦、怕脏、怕累的话,那离团员的标准就“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了。
说实话,苦和累我都可以不怕,咬牙坚持就是了,总比邱少云为了完成潜伏任务一动不动地任由烈火烧身好受多了。但我真的怕脏!看到家里的酱缸爬出蛆虫,我会恶心得不会再用筷子去触碰饭桌上的面酱。去公共厕所方便,如果发现地面有秽物,我宁可憋得浑身难受,也不会踏进半步。所以,参加学工劳动时,我可以不怕机油渍手;参加学农劳动时,我却会因为眼前有一滩粪水而裹足不前。
一个麦穗飘香的收获季节,我们集体去附近的生产队帮助“双抢”。刚到田头,我就看到正前方距我一米处有一堆新鲜的畜粪。我本能地想绕道而行,或者从它上面跨过去。但环顾左右,似乎它不仅跃人了我的眼帘,也落人了其他同学的视线。而在很大程度上握有我能否入团的主导权的章支书就站在我身旁,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看我在得到了不怕累的肯定后,还能不能做到不怕脏。考验我的关键时刻来到了,就像黄继光必须用火热的胸膛去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董存瑞必须高擎炸药包把自己年轻的身躯与敌人即将通过的桥梁一起炸毁。革命英雄死都不怕!脏有什么可怕的?我一咬牙一跺脚,决定闭着眼睛从这堆畜粪上踩过去。但马上又想到闭眼很不合话——闭眼很可能会踩偏了,而且闭眼本身就反映了对畜粪的一种心理厌恶,说到底,还是怕脏的表现哇!于是,我迈动坚定的革命步伐,对准畜粪,不偏不倚地一脚踩下去。不洁感立即弥漫全身,似乎每一个细胞都沾染上了污秽,我已经濒临心理崩溃的边缘。回头一看,章支书眼里却流露出赞赏的目光。我心情为之一松,知道自己以一种的近乎自渎的方式通过考验,获得组织的信任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