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93262丛书名: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
内容简介
百济于公元四世纪中叶在朝鲜半岛强势崛起,成为东北亚地区一个颇具实力的国家,对东北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百济历史编年》主要系统地收集了中、韩、日三国史籍和金石文中有关百济的史料。全书共分为绪论、正文、附篇三部分。绪论主要是阐述笔者有关百济起源的观点。正文内容为便利检索,按照百济本身历史发展的特点,分期按时间次序编排百济史料,分为五章,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8年至公元678年。附篇主要是收录对百济史料中无法编年的部分。鉴于中、韩(朝)、日三国史料中都存在着年代紊乱、真伪混杂的问题,书中对于明显有疑问的史料和部分百济地名的地望进行了分析和考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目 录
序
前言
凡例
细则示例
百济起源问题探讨
章
百济传说时代及其起源的相关史料
西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
西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
西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
西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
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西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
西汉成帝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
西汉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
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
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
西汉衷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
西汉平帝居摄元年(公元6年)
西汉平帝居摄二年(公元7年)
西汉平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
新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
新王莽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
新王莽天凤二年(公元15年)
新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
新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
新王莽天凤六年(公元19年)
新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
新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
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公元33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
……
前言
凡例
细则示例
百济起源问题探讨
章
百济传说时代及其起源的相关史料
西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
西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
西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
西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
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西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
西汉成帝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
西汉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
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
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
西汉衷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
西汉平帝居摄元年(公元6年)
西汉平帝居摄二年(公元7年)
西汉平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
新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
新王莽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
新王莽天凤二年(公元15年)
新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
新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
新王莽天凤六年(公元19年)
新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
新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
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公元33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
……
第二章
百济在朝鲜半岛重新立国初期的相关史料
第三章 百济在朝鲜半岛立国中期的相关史料
第四章 百济在朝鲜半岛立国后期的相关史料
第五章
百济灭亡前后和熊津都督府的相关史料
附篇
参考文献
前 言
中国东北古代史以其发展的特殊性,相较于中原地区,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不多,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展开。由于资料稀缺,有些研究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编造史料。以高句丽史为例,十九世纪末,以白鸟库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在其国家“大陆政策”指导下,抛出了“日鲜同祖论”和“满鲜一体论”,为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提供历史依据。由于这种荒谬的理论没有史实的依据,他们采取了歪曲乃至编造史料的手法,从而证明其理论的正确。具体做法就是抬高《三国史记》的历史地位,极力贬低中国正史的史料价值,通过考证将神话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资料肆意使用,这给高句丽史研究造成极大的混乱,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与其进行学术观点的争论,不如潜心开展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因此,我们的东北历史研究便从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等基础工作人手。在历史文献收集方面,2002年我校以“东北工程”委托项目为契机,成立了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研究文献信息中心,开始对东北历史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在历史文献整理方面,我们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句丽渤海历史研究数据库”;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三国史记》笺证”;吉林省教育厅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东北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秽貊族系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各级研究课题。在历史文献考证方面,我们承担了*科研课题“明末《皇华集》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东北民族历史传说研究”、“高句丽历史文献编年”、“正史高句丽传校注”、“高句丽传说考源”等科研课题。通过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国史记》存在大量史实错误,需要审慎运用,不可作为信史;高句丽传说乃属于传说的历史化,而非历史的传说化,因此没有历史研究之价值,日本学者以此为基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长期的坚持不仅结出了一些学术成果,而且也形成一支研究队伍,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以史源学理论为指导,编写《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制定编写细则如下:
1.凡政书、地理书率取材于正史,如悉数收录,未免重复叠沓,宜从史源学角度确定该史料的出处,在已收录的出处后加0号为区隔,加以简单史源学上的说明。
2.夫余、高句丽、百济前史中颇抵触矛盾之处,非加考证无以辩明是非,故编年前宜有考证文字,至于考证之内容,则根据各自的特点而定。
3.是编所收,主要以手、第二手(以今天视角而言)资料为主,至于第三手或第四手资料,除非有资说明或影响较大,可以在相关史料编年后加以标注说明外,一般不宜收入。以《三国史记》为例,其中资料多取资于《资治通鉴》,间有歧异的可以标注说明,至于所收高句丽、百济天象灾异之类,可以不收。
4。虽然字面没有夫余(高句丽、百济同理)字样,但所载内容于了解时代背景、解决疑难有帮助的史文,也可的隋收入。如护东夷校尉等。
5.附录所收无法编年的史料,宜分疆域、风俗、职官制度、行政设置、物产、山川、世系等,宜分项别类,复以史文编撰时间先后为次序收录之。至于《三国史记·地理志》所载高句丽、百济郡县设置,亦宜收入到行政设置中
1.凡政书、地理书率取材于正史,如悉数收录,未免重复叠沓,宜从史源学角度确定该史料的出处,在已收录的出处后加0号为区隔,加以简单史源学上的说明。
2.夫余、高句丽、百济前史中颇抵触矛盾之处,非加考证无以辩明是非,故编年前宜有考证文字,至于考证之内容,则根据各自的特点而定。
3.是编所收,主要以手、第二手(以今天视角而言)资料为主,至于第三手或第四手资料,除非有资说明或影响较大,可以在相关史料编年后加以标注说明外,一般不宜收入。以《三国史记》为例,其中资料多取资于《资治通鉴》,间有歧异的可以标注说明,至于所收高句丽、百济天象灾异之类,可以不收。
4。虽然字面没有夫余(高句丽、百济同理)字样,但所载内容于了解时代背景、解决疑难有帮助的史文,也可的隋收入。如护东夷校尉等。
5.附录所收无法编年的史料,宜分疆域、风俗、职官制度、行政设置、物产、山川、世系等,宜分项别类,复以史文编撰时间先后为次序收录之。至于《三国史记·地理志》所载高句丽、百济郡县设置,亦宜收入到行政设置中
媒体评论
评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