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63719
内容简介
徐凯编*的《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介绍了,满洲(今称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资格*老的民族之一。
十六世纪初期,在建州女真基础上,吸纳女真诸部、蒙古、朝鲜、尼堪(汉人)等部分民族,形成了新的满洲民族共同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系满洲本部族组织、文化、心理认同的一部“钦定”法典,彰显了满洲“乃国家根本”,为“首崇满洲”提供了依据。
满洲贵族既坚持本民族的特质,对新成员实行“满洲化”;同时推行“汉文化”化,接续中华文明统绪,实现了本部族的双重构建。文化战略的大调整,是清朝得以维系两个半世纪多统治的关键所在。
十六世纪初期,在建州女真基础上,吸纳女真诸部、蒙古、朝鲜、尼堪(汉人)等部分民族,形成了新的满洲民族共同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系满洲本部族组织、文化、心理认同的一部“钦定”法典,彰显了满洲“乃国家根本”,为“首崇满洲”提供了依据。
满洲贵族既坚持本民族的特质,对新成员实行“满洲化”;同时推行“汉文化”化,接续中华文明统绪,实现了本部族的双重构建。文化战略的大调整,是清朝得以维系两个半世纪多统治的关键所在。
目 录
绪论
一 关于民族关系的一些概念问题
二 “同化”与“异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产物
三 辽东商贸经济圈形成与建州女真南迁
四 北方民族政治文化的彼此吸纳与再组建
五 东北民族史研究应广泛发掘中外新史料
第一章 满洲部族认同准则——钦定“法典”
第一节 氏族姓氏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趋同
第二节 满洲部族认同的基本“法典”
第三节 “钦定”满洲谱系与其社会功能
第四节 满洲部族与其他“旗人”划一¨
第二章 满洲“乃国家之根本”
第一节 本部族构成准则与氏族来归年份
第二节 本部氏族部属和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旧满洲”与“新满洲”成员构成
第四节 旗籍分属和世家大族佐领编制
第五节 部族成员职司与清初战争功绩
第六节 功勋“八著姓”
第三章 “誓天”盟友——蒙古氏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来归之因
第二节 蒙古氏族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和佐领编立
第四节 氏族成员职司与鼎革功绩
第五节 “戚畹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世家
第四章 “弃彼来归”——高丽家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来归年代
第二节 归附缘由与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与单编佐领
第四节 氏族成员职司与清初征战
第五节 “辽左名家”——金、韩两大族
第五章 “举族内附”——尼堪姓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依附之因
第二节 来归年代和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与佐领设置
第四节 文武职司和清初事功
第五节 官僚世家大族——佟家与高家
第六章 “满洲化”与“汉文化”化:多元文化的交融
第一节 “祖宗之法”与满洲民族特色保持
第二节 纳入满洲部族内民族的“满洲化”
第三节 接续中华文明统绪与满洲“汉文化”化
第四节 糅合“华夷”一体的“中华”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一 关于民族关系的一些概念问题
二 “同化”与“异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产物
三 辽东商贸经济圈形成与建州女真南迁
四 北方民族政治文化的彼此吸纳与再组建
五 东北民族史研究应广泛发掘中外新史料
第一章 满洲部族认同准则——钦定“法典”
第一节 氏族姓氏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趋同
第二节 满洲部族认同的基本“法典”
第三节 “钦定”满洲谱系与其社会功能
第四节 满洲部族与其他“旗人”划一¨
第二章 满洲“乃国家之根本”
第一节 本部族构成准则与氏族来归年份
第二节 本部氏族部属和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旧满洲”与“新满洲”成员构成
第四节 旗籍分属和世家大族佐领编制
第五节 部族成员职司与清初战争功绩
第六节 功勋“八著姓”
第三章 “誓天”盟友——蒙古氏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来归之因
第二节 蒙古氏族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和佐领编立
第四节 氏族成员职司与鼎革功绩
第五节 “戚畹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世家
第四章 “弃彼来归”——高丽家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来归年代
第二节 归附缘由与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与单编佐领
第四节 氏族成员职司与清初征战
第五节 “辽左名家”——金、韩两大族
第五章 “举族内附”——尼堪姓氏
第一节 纳入满洲部族准则与依附之因
第二节 来归年代和世居地分布
第三节 隶属旗分与佐领设置
第四节 文武职司和清初事功
第五节 官僚世家大族——佟家与高家
第六章 “满洲化”与“汉文化”化:多元文化的交融
第一节 “祖宗之法”与满洲民族特色保持
第二节 纳入满洲部族内民族的“满洲化”
第三节 接续中华文明统绪与满洲“汉文化”化
第四节 糅合“华夷”一体的“中华”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