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73505
快节奏的社会,古老而富有营养的历史文化往往需要择精与浓缩,好读易懂、简明扼要是浓缩的要旨,中国书籍史传馆·中国史略丛刊系列即为此而生。简言之,该系列是当代读者和传统文化之间一座安静而宽阔的沟通之桥。
《中国散文史》一书从散文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时间为经,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散文之演化历史。全书共分五编,内容包括:骈散未分时代之散文、骈文渐成时代之散文、骈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古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和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完整勾勒出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
名家撰小史 神笔写春秋
——写在前面的话
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谱写出壮丽篇章,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自上古的唐虞时代,直至清中期的“康乾”盛世,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延绵、传承、创新。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奇迹,绝非偶然。这不仅深刻反映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根源,更重要的是,由于勤劳的华夏子孙不断积极进取以及思想的开放与包容。秉承着特有的“观天下”思想,使其文化内涵极具先进性、开放性、吸收性和宽容性。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上,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就是*有力的证据。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我们就已经能看到文明的弥端,简单且不完整的政治制度,粗糙但不乏艺术的工艺制品;商周在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虽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但却催生了思想与文化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碰撞出先进思想文化的火花,将历史向前推进到封建社会时期。秦的统一在历史主线上是极重要的一环,结束纷争,建立起*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以及一系列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两汉在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完备,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之后便是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三国及魏晋南北朝。随之对应出现的是思想与文化的小高峰,也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乐于谈及的一段盛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与对外交流,可谓是历史的*。现在提到唐朝,我们立刻想到的就是“雍容华贵,太平盛世”。之后的元明却是开始了“下坡路上的向前进”,虽然在发展前进,社会经济也很繁荣但却逐渐走向没落。清朝,则更是一段没落、悲痛的历史,是国人不愿提及的伤痛……
粗略梳理一下中国的历史主线,有兴起、有发展、有高潮、有没落……这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规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现代文明而言,读史明智就是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人生的智慧,实现对现实思考的升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今天就是从历史中发展而来的,所以要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和去脉,就必须好好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正是生活在历史之中,忘记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充分认识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汉班固评价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纵观目前热播的古装剧和一些书籍,不仅缺乏洞察历史和发现真相的勇气和思想深度,更不具备*基本的敢对权力说真话的批判精神。不仅缺乏司马迁这样的古人思想,更不具备梁启超、严复等“晚清”一代和胡适、陈寅恪等“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自觉,为真理呐喊的精神。
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中国史略丛刊》丛书的目的很明确,精选中国近代史上一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大师的经典著作。这些殿堂级大师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是西学东进,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时代,亦是一个历史激变的时代。他们怀有一个赤子之心,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后世学人表率”之旨,撰写了对当时及后世中国学术发展与演进均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学术著作。我们在这套丛书中,主要以学术领域史学著作为主,包含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多方面的学科。这些著作有的篇幅不长,言简意赅,但极具可读性。
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均以民国时期的初版为底本,采用横排简体字排版,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
第一章 总 论
骈文散文两名,至清而始盛,近年尤甚。求之于古,则唯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之言。自此以前则未之见也。夏敬观云:“骈
文义本柳宗元骈四俪六一语,顾未以名文也。《说文》驾二马为骈,《庄子》骈拇与枝指对举,于义皆未美。大抵唐以后,韩柳之学大倡,承其流者各囿门户之私,务标异以示轩轾,治偶文辈
又苟习庸滥,取便笺奏,不能求端往古,以尊其体,而骈义之非,遂无辩之者。李商隐且以四六诬其集,其颠尤甚。清李兆洛昌言复古,汇选汉六朝文树之圭臬而不悟立名之误。”(《訇厂文稿序》)夏氏以骈文一名于义无当,是也。吾谓散文一名,尤为不通。《庄子·人间世》有散木一名,与文本相对。郭象曰:“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可用之木为文木。”《荀子·劝学篇》有散儒一名,与法士相对。杨倞注“散谓不自检束,庄子以不材木为散木也。”夫无用之木为散木,无用之儒为散儒,则散文云者岂非无用之文邪?《说文》肉部“ ,杂肉也。”《说文》肉部“?,分离也。”散文与骈文相对,其本字当为?,盖取离散之义,与骈合相反也。然文体而取义于离散何邪?故有正名者出,骈文散文二名,必在所当去矣。原散文一名,清之骈文家最喜用之,孔广森答朱沧湄书云:“六朝文无非骈体,但纵横开阖,一与散文同。”袁枚胡稚威骈体文序云:“散文可踏空,骈文必征实。”至清末罗惇曧文学源流云:“文之既立,何殊骈散?西汉以前浑朴敦雅,骈不虑杂,散不病野。”又云:“西京钜子溯两司马,子长源出《左国》,俊宕其神;长卿系出《诗骚》,丽蜜其体。别其外貌,未能强同,要以材力冠绝,通宏相征,一为散体之家,一为骈文之祖。”又云:“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魏晋历六朝至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明末迄乎国朝(指清)。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罗氏之言,皆以骈散对举。详其意谊,盖散文亦不过古文之别名耳。而现代所用散文之名,则大抵与韵文对立,其领域则凡有韵之诗赋词曲,与有声律之骈文,皆不得入内;与昔之谊同古文,得包辞赋颂赞之类,其广狭不侔矣。
吾以谓骈散二名实不能成立,不如以尚丽藻者名为文家言,重质朴者名为质家言,或省之曰文言,曰质言。而文质二体之中,又各分有韵文与无韵文二种。如此则比之六代文笔之分,与近代
骈散之别,尤为辨章矣。吾今于本书所论之领域,则仍沿用近日散文之谊,而论文笔之骈散,则多用奇偶之谊,读者随文观之可也。
天地生物不能有奇而无偶,亦不能有偶而无奇。人之一身奇也,而二手二足则偶矣。手足之指各五,奇也,而二手二足合合而为十,则偶矣。首奇也,而两耳两目,则偶矣;一鼻一口又奇矣。且鼻有二孔,则偶矣。且一奇与一偶相对,则有为偶矣。推之植物之花叶,最为吾人之美观者,何莫非奇偶之相杂。易曰:“地之可观者莫如木”。以其花叶之奇偶相杂最显著也。李兆洛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气奇而形偶。神奇而识偶。孔子曰:‘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又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相杂而迭用。文章之用,其尽于此乎?六经之文,班班具存。”(《骈体文钞序》)斯可见古人之文,原不能有奇而无偶,亦不能有偶而无奇;不能分其何篇为骈文,何篇为散文也。梁昭明太子《文选》序曰:“若夫姬公之籍,孔氏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此虽区周孔与诸子为二,实则夏商之文,与周孔之作,皆为治化而作,诸子之作皆为学术而作,皆非为文而作文也。惟其不为文而作文,故其书不以能文为宗,而以布治化鸣学术为主。夫然,故其文辞一任治化与学术之驱遣,而或奇或偶,均发乎天籁之自然,故论文学史者,应以夏商至周秦为骈散文体未分之时代;而自夏商至春秋,则为治化而文学时代;自春秋以至周秦诸子,则为学术而文学时代,而孔子则承上启下之大师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