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73451
快节奏的社会,古老而富有营养的历史文化往往需要择精与浓缩,好读易懂、简明扼要是浓缩的要旨,中国书籍史传馆·中国史略丛刊系列即为此而生。简言之,该系列是当代读者和传统文化之间一座安静而宽阔的沟通之桥。
《中国剧场史》一书收录周贻白先生的《中国剧场史》及《中国戏剧小史》。书中对戏曲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独到的阐释,对戏曲从业者及爱好者了解戏曲发展历史有帮助。本次出版,由作者儿子,戏曲研究专家周华斌教授重新审定并作序。
名家撰小史 神笔写春秋
——写在前面的话
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谱写出壮丽篇章,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自上古的唐虞时代,直至清中期的“康乾”盛世,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延绵、传承、创新。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奇迹,绝非偶然。这不仅深刻反映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根源,更重要的是,由于勤劳的华夏子孙不断积极进取以及思想的开放与包容。秉承着特有的“观天下”思想,使其文化内涵极具先进性、开放性、吸收性和宽容性。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上,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就是*有力的证据。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我们就已经能看到文明的弥端,简单且不完整的政治制度,粗糙但不乏艺术的工艺制品;商周在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虽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但却催生了思想与文化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碰撞出先进思想文化的火花,将历史向前推进到封建社会时期。秦的统一在历史主线上是极重要的一环,结束纷争,建立起*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以及一系列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两汉在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完备,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之后便是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三国及魏晋南北朝。随之对应出现的是思想与文化的小高峰,也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乐于谈及的一段盛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与对外交流,可谓是历史的*。现在提到唐朝,我们立刻想到的就是“雍容华贵,太平盛世”。之后的元明却是开始了“下坡路上的向前进”,虽然在发展前进,社会经济也很繁荣但却逐渐走向没落。清朝,则更是一段没落、悲痛的历史,是国人不愿提及的伤痛……
粗略梳理一下中国的历史主线,有兴起、有发展、有高潮、有没落……这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规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现代文明而言,读史明智就是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人生的智慧,实现对现实思考的升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今天就是从历史中发展而来的,所以要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和去脉,就必须好好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正是生活在历史之中,忘记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充分认识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汉班固评价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纵观目前热播的古装剧和一些书籍,不仅缺乏洞察历史和发现真相的勇气和思想深度,更不具备*基本的敢对权力说真话的批判精神。不仅缺乏司马迁这样的古人思想,更不具备梁启超、严复等“晚清”一代和胡适、陈寅恪等“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自觉,为真理呐喊的精神。
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中国史略丛刊》丛书的目的很明确,精选中国近代史上一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大师的经典著作。这些殿堂级大师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是西学东进,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时代,亦是一个历史激变的时代。他们怀有一个赤子之心,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后世学人表率”之旨,撰写了对当时及后世中国学术发展与演进均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学术著作。我们在这套丛书中,主要以学术领域史学著作为主,包含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多方面的学科。这些著作有的篇幅不长,言简意赅,但极具可读性。
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均以民国时期的初版为底本,采用横排简体字排版,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
第一节 剧场
剧场,原文为Theatre,其语源出自希腊的动词theasthai 原意为“看”。沿用至今日,便成为一个含义颇为广泛的名词。所包括者有戏剧、剧团、舞台、客座,及其他关于戏剧的各方面。换
言之,便是戏剧的全部。但在中国却只以之称演剧的场所。如照字面解释,好像只是一所用来演剧的屋子或一个场子,可作区分的也只是舞台和客座两个部分。而且还是近年才有这类专门建筑。舞台的历史虽略较久远,但也不能与发端最早的古希腊戏剧相比并。这原因,便当归结到中国戏剧的出生,和剧团的组织了。
在纪元前三百多年(约当我国周显王时代),古希腊雅典市,已经有可容三万观众的剧场建筑了。又古代罗马,亦于纪元前五十多年,有了剧场的建造,其客座更多至八万。建筑之宏丽,雕刻之精工,则犹其余事。回顾中国的此一时期,则连戏剧还未形成,遑论所谓剧场了。
中国的戏剧,无疑地源出歌舞。即以现在的戏剧的形式,也还未脱离歌舞的范围。然则在未有戏剧之前,歌舞演出的地方,便当是剧场的前身了。昔人每称剧场为“歌台舞榭”,即是目戏剧为歌舞,其意义是否正确,姑不具论。但既有此称,所谓“台”“榭”显然是指歌舞演出的地方。似与剧场的形成,不无多少关系吧。
从古代的歌舞里要看出它表演的场所,非惟不见记载,且亦无从揣摩。但有一个不易的原则,即是以表演者为中心,观众则属于旁立的地位。至于最早的歌舞场,便是汉代的百戏之场。据张衡《西京赋》云:“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李善注云:“平乐馆大作乐处也”。平乐馆一作平乐观。“观”作楼观解,当即观赏百戏之处。且赋中所述,节目颇多,如“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焰从背见”。则舞弄起来,所占面积必然不小。其节目究为次第演出,或分作许多地方同时演出,皆不可知。不过赋中既称“临回望之
广场”。观赏者当为高踞“楼观”无疑。考平乐观遗址,在今河南洛阳,故洛阳城西,《水经注》云:“谷水又南迳平乐观东……
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此台也”。其他既尚有台,则可想见当〔奏演百戏时,其台必为供应御览而设。至戏场形式,则不出两途。其一、便是表演
的场子居中,四周设观众座位。远如古希腊的剧场,其舞台便位置在观众的中心,近如表演马戏的场子,亦即此类。其一、便是表演的场子设于一面,观众的座位与场子作一种对面的安置,略
如我们今日所见的神庙戏台的形式。假使汉代的百戏之场其设置和前者一样,则因皇帝的御座的关系,必然有一个正面。其他三面,便只能算作侧面和背面,形式则又当接近于后者了。
六朝时代,戏剧虽然未十分成熟,但歌舞的扮演,已有故事的插入。《魏书》裴注引司马师等《废帝奏》云:“使小优郭怀、袁信,于广望观下作‘辽东妖妇’,嬉亵过度,道路行人掩目”。
广望观虽无可考,度亦平乐观之类。所谓“道路行人掩目”,则其地接近通衢可知。且其演出即在观下,“广望”之称,当亦“回望之广场”之意。然则此时的所谓“观”,应该是最早的优等客座了。
到隋时,歌舞剧已呈发达,剧场的布置,因之亦略具眉目。《隋书·柳彧列传》云:“隋炀帝大业二年,突厥染干来朝,炀帝欲夸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自是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五日于端午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至旦以纵观,至晦而罢。”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戏场是多么广大。“百官起棚夹路”,应即观赏者的座位。虽然是歌舞的演出,离真正戏剧尚属辽远。即令为临时的建造,其情形实已不亚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剧场了。另据隋·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云:“……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临衢车不绝,夹道阁相连……佳丽俨成行,相携入戏场;衣类何平叔,人同张子房”。所谓“夹道阁
相连”,当即“起棚夹路”的客座。后世的剧场,实已于此具有端倪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