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73468
快节奏的社会,古老而富有营养的历史文化往往需要择精与浓缩,好读易懂、简明扼要是浓缩的要旨,中国书籍史传馆·中国史略丛刊系列即为此而生。简言之,该系列是当代读者和传统文化之间一座安静而宽阔的沟通之桥。
《中国词史略》一书是中国词学研究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全书六章,首章讨论词的起源,对词这种文学体制形式及其时代缘起,做出了中肯的定义。后五章分别论述词自产生之后在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特点,全书以大量词作为证据论述了自己的见解。
名家撰小史 神笔写春秋
——写在前面的话
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谱写出壮丽篇章,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自上古的唐虞时代,直至清中期的“康乾”盛世,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延绵、传承、创新。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奇迹,绝非偶然。这不仅深刻反映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根源,更重要的是,由于勤劳的华夏子孙不断积极进取以及思想的开放与包容。秉承着特有的“观天下”思想,使其文化内涵极具先进性、开放性、吸收性和宽容性。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上,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就是*有力的证据。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我们就已经能看到文明的弥端,简单且不完整的政治制度,粗糙但不乏艺术的工艺制品;商周在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虽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但却催生了思想与文化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碰撞出先进思想文化的火花,将历史向前推进到封建社会时期。秦的统一在历史主线上是极重要的一环,结束纷争,建立起*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以及一系列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两汉在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完备,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之后便是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三国及魏晋南北朝。随之对应出现的是思想与文化的小高峰,也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乐于谈及的一段盛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与对外交流,可谓是历史的*。现在提到唐朝,我们立刻想到的就是“雍容华贵,太平盛世”。之后的元明却是开始了“下坡路上的向前进”,虽然在发展前进,社会经济也很繁荣但却逐渐走向没落。清朝,则更是一段没落、悲痛的历史,是国人不愿提及的伤痛……
粗略梳理一下中国的历史主线,有兴起、有发展、有高潮、有没落……这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规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现代文明而言,读史明智就是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人生的智慧,实现对现实思考的升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今天就是从历史中发展而来的,所以要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和去脉,就必须好好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正是生活在历史之中,忘记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充分认识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汉班固评价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纵观目前热播的古装剧和一些书籍,不仅缺乏洞察历史和发现真相的勇气和思想深度,更不具备*基本的敢对权力说真话的批判精神。不仅缺乏司马迁这样的古人思想,更不具备梁启超、严复等“晚清”一代和胡适、陈寅恪等“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自觉,为真理呐喊的精神。
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中国史略丛刊》丛书的目的很明确,精选中国近代史上一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大师的经典著作。这些殿堂级大师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是西学东进,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时代,亦是一个历史激变的时代。他们怀有一个赤子之心,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后世学人表率”之旨,撰写了对当时及后世中国学术发展与演进均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学术著作。我们在这套丛书中,主要以学术领域史学著作为主,包含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多方面的学科。这些著作有的篇幅不长,言简意赅,但极具可读性。
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均以民国时期的初版为底本,采用横排简体字排版,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
词的起源
词的体制,是到唐代才确立,才完成。有许多古人把词的起源说得很悠远,那都是荒谬不可靠的。如汪森的《词综序》上说: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皆长短句。谁谓非词之源乎?
这种说法的错误,是认定长短句即是词。因此许多古人都从诗里去找长短句,只要是不整齐的诗便说是词的滥觞,于是一个一个把词的起源说得远,结果便说到“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去,这意思便显然是“诗的起源即词的起源”。本来,诗词元是一体,义界难分;说诗词同源,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们在这里讲词的起源,是要追寻一条词的发生的线索脉络出来,不是只要讲个寡头的起源说。如果说词起源于先秦时代,而事实上词的进展又晚在五代两宋,中间竟孤绝了一千多年毫无词的消息,这如何讲得通?
徐釚在他的《词苑丛谈》上说得较汪森的话近于事实一点,他说:“填词原本乐府。《菩萨蛮》以前,追而溯之,梁武帝《江南弄》,沈约《六忆诗》,皆词之祖,前人言之详矣。”不错,许多古人都认定这两篇诗为词之祖,今录于下:
江南弄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六忆诗(其一)
忆眠时,人眠独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旁人见,娇羞在烛前。
像这种形式的长短句,我以为决不是梁武帝与沈约首创的,在六朝的诗人中至少可选出一大本这样的作品出来。毛奇龄便曾举出鲍照的《梅花落》,陶弘景的《寒夜怨》,徐勉的《迎客送客》,王筠的《楚妃吟》,简文帝的《春情》等,说是古词。其实这种例子是举不胜举的,而且越举便越远,又不免要说到《诗经》以前唐虞时代的歌谣去了。那是全无意义的。我们试问:六朝的这种长短句与晚唐五代的词有什么联络的渊源关系呢?其间如何转变的呢?这问题不能回答,便不能够只在形式上拿诗之近于词者来冒充词的祖宗了。
还有许多人认定词起源于李白,因为他曾经创作过下列两首词: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南宋词人黄昇编《花庵词选》,首先录此二词,谓为“百代词曲之祖”。郑樵在其《通志》中亦有此说。然据我们考证,则此二词决非李白之作,证据甚多:第一,苏鹗《杜阳杂编》说:“大
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鬓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南郭新书》亦有同样的记载。是则李白之世,尚无此题,何得预填其篇呢?第二,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遍录晚唐诸家词,而不及李白。第三,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遍录李白的乐府歌辞,并收中唐的《调笑》《忆江南》诸词,而独不收《菩萨蛮》及《忆秦娥》词。由这些很强的证据,即可知黄昇记录不翔实。
实在说,当盛唐时代,不但李白未曾做过词,其他的文人诗人都没有作词的。他们只有整齐的五七言歌辞,没有长短句歌辞。如李白的《清平调》,完全是七言绝句;王昌龄,高適,王之涣的诗,为伶人妓女所争唱,也是五七言绝句;王维的诗也为梨园所盛唱,而所作歌辞“红豆生南国”和“秋风明月共相思”二章,一系五言,一系七言。他如杜甫,孟浩然辈,则未尝著名于乐部教坊,绝少歌辞。直到中唐时代,才渐渐有长短句的歌辞出现。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一位不甚著名的作者张志和。据我们所知,他实是中唐时代最早的长短句歌辞作者之一。字子同,金华人。肃宗时,待诏翰林,坐贬不复仕,扁舟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又号玄真子。所传仅《渔父》词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