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41677
一部内容全面的中国文学通史!
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坚力量协力完成!
文字简洁流畅、易读易懂!
一百年来,中国学者已经写出了一千种以上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而且当前学界超过三万名文学史研究者,还在不断增加此类作品的数量。打开这个读本之前,你可能需要如下理由:
这是一部权威的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刘跃进先生带领的作者队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各个时代文学史的一线研究者。
这是一部追求中国气派的著作,它反映了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成果,从中不难寻绎出构建中国特色文学史理论体系的努力方向。
这是一部以人为本的著作,在文学的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中,人是核心所在,本书侧重于揭示中华民族在文学方面走过的光荣与荆棘之路。
这是一部“简而有法”的文学史著作,简明读本,意味着一卷在手,几千年恢弘瑰丽的中国文学画廊尽在眼中;同时,简约而不简单,字里行间不难遇见体现当代学术进步的真知灼见。
为什么要不断地书写文学史?
………………………
刘跃进 (1)
第一编 先秦文学(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247 年)
第一章 概述 ………………………………………………… (3)
第二章 先周时期的中国文学………………………………
(12)
第三章 周代礼乐文化与 «诗经» ……………………… (25)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的兴盛与发展………………………
(37)
第五章 百家争鸣和诸子散文………………………………
(50)
第六章 屈原与宋玉…………………………………………
(69)
第二编 秦汉文学(公元前247—公元220 年)
第一章 概述…………………………………………………
(81)
第二章 嬴秦文学……………………………………………
(90)
第三章 两汉文学……………………………………………
(94)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公元220—589 年)
第一章 概述 ……………………………………………… (123)
第二章 魏晋文学 ………………………………………… (139)
第三章 南朝文学 ………………………………………… (161)
第四章 北朝文学 ………………………………………… (182)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公元589—960 年)
第一章 概述…………………………………………………
(197)
第二章 初唐文学 ………………………………………… (208)
第三章 盛唐文学 ………………………………………… (229)
第四章 中唐文学 ………………………………………… (254)
第五章 晚唐五代文学 …………………………………… (282)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公元960—1279 年)
第一章 概述 ……………………………………………… (317)
第二章 宋 诗 …………………………………………… (329)
第三章 宋 词 …………………………………………… (351)
第四章 宋文与小说 ……………………………………… (380)
第五章 辽、 金、 西夏及其他民族文学经典 …………… (397)
第六编 元代文学(公元1279—1368 年)
第一章 概述 ……………………………………………… (415)
第二章 元代杂剧 ………………………………………… (423)
第三章 南戏的兴起 ……………………………………… (441)
第四章 元代散曲 ………………………………………… (451)
第五章 元代诗歌 ………………………………………… (464)
第六章 元代小说和散文 ………………………………… (481)
第七编 明代文学(公元1368—1644 年)
第一章 概述 ……………………………………………… (489)
第二章 明代诗文 ………………………………………… (495)
第三章 明代戏曲 ………………………………………… (509)
第四章 明代小说 ………………………………………… (521)
第八编 清代文学(公元1644—1911 年)
第一章 概述 ……………………………………………… (549)
第二章 文章学的集成与开拓 …………………………… (558)
第三章 清代诗歌 ………………………………………… (577)
第四章 清代词的复兴 …………………………………… (588)
第五章 清代戏曲 ………………………………………… (596)
第六章 清代小说 ………………………………………… (616)
第七章 俗文学的繁盛 …………………………………… (650)
第九编 现代文学(公元1911—1949 年)
第一章 艰难开启现代化历程 …………………………… (663)
第二章 “文学革命” 与 “五四新文学” ……………… (670)
第三章 “国民革命” 和左翼文学的兴起 ……………… (682)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形态 ……………………… (698)
第五章 新的方向: 解放区文学简论 …………………… (714)
编后记 ………………………………………………………
(727)
文学史的困境
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著录各种类型的中国文学史多达上千部,蔚为大观。转眼又过去十五年,今天的文学史数量又有相当的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有了这么多文学史,为什么还要继续撰写?
一派观点认为,研究文学史是为了还原文学的历史,了解文学演变的线索,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研究具有知识传承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在于阐释历史,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带有思想史的意味,是未来追寻历史背后的思想意义。前者看似客观,后者更多主观,作为主流的历史观,都曾影响深远。但两者又都有其偏颇,很难取得一致意见。而今的文学史研究,主流之外又有新的趋向,有时不免叫人担忧。
第一是“学位体”或者“项目体”盛行。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从业者已经多达三万人以上,多是“学位体”“项目体”培养起来的。学术研究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匠气化。众所周知,“学位体”通常是这样产生的:学生一进门,师生就在一起商量选题范围,依据通常是文学史常识。范围确定后,再据此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编写长编,梳理成文。其实,我们的教师也在做着类似的工作,创造一种所谓的“项目体”,往往先确定一个题目,申请项目,再收集材料。这种研究,从选题到研究方法,都带有先入为主的特点。现在,这样的文章和著作很多。因为程序化,以学界同仁的知识结构,从先秦一路做到当代,应当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只是平面地克隆自己,把收集材料和阅读材料时的感受记录下来,越做越表面化。
第二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搜集材料相对便利,学术著作出版相对容易。渴望成功的焦虑,致使学者们在学术探索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罔顾基本原则,标新立异,贪多求快,成批制造著作。据主管部门统计,现在年平均出版物已经多达40万种左右,其中堆积的所谓学术著作,有多少可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图书越出越多,而耐心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
第三是强调国际化,本意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在现实中,有的研究者对西学不辨优劣,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唯洋人马首是瞻,不仅对其作廉价的吹捧,甚至挟洋人自重,自己也洋腔洋调,自以为高明。还有的人,昨天还在贩卖洋货,今天又穿上中山装,摇身一变,成为国学家。
第四是自命为文化精英,启蒙思想家。他们往往躲进书斋,沉湎于个人的研究想象,故作高深,追求所谓纯粹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五是有意无意地误读经典,追求商业炒作,扭曲文学价值,将严肃的学术研究变成娱宾媚俗的工具,迎合当前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浮躁风气。
当文学史研究工作者厌倦了为其他学科打工的时候,是否该考虑回到自己的传统?回到自己的经典?古代文学史上的《诗》《骚》、李、杜、选学、红学,还有四大名著等,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是否已经被说尽,乃至题无剩义?这些都还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学史研究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确实应当认真想一想,文学史编写的意义是什么?文学史研究的途径在哪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