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8511
编辑推荐
《科学与现代世界》为20世纪哲学大师怀特海在哈佛大学系列演讲集结而成的一部名著,是科学人文思想领域的巨作。本书提供了近代科学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优劣定位,更衔接科学与各人文学科,辨明其交互作用和密切关系,不仅展现了科学的思想基础与科学前景的因应之道,而且提出了许多值得现代人深思的论题。
内容简介
过去三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对世界的许多方面造成冲击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科学与现代世界的密切关系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本书为20世纪哲学大师怀特海在哈佛大学系列演讲集结而成的一部名著。全书从探讨近代科学的起源开始,横跨三个世纪的思想发展,在他笔下犹如一首高潮迭起的交响乐,奏出曲折而动人的时代流变。本书被誉为“自笛卡儿方法论以来,探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重要著作”。
目 录
译序 现代心灵的宝藏
前言 科学与哲学
第一章 近代科学的起源
第二章 思想史中的“数学”因素
第三章 天才的世纪
第四章 18世纪
第五章 浪漫主义的逆潮
第六章 19世纪
第七章 相对论
第八章 量子论
第九章 科学与哲学
第十章 抽象
第十一章 上帝
第十二章 宗教与科学
第十三章 社会进步之要件
第十四章 再版
后记
前 言
译序 现代心灵的宝藏
一
怀特海(A.N. Whitehead, 1861—1947)是当代英美第一大哲,他的思想贯穿了科学、哲学与宗教,不仅博大圆融,而且迭创新境。他的学术生命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剑桥时期:他十九岁入剑桥大学,专研数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达三十年之久。这段期间他出版了几本有关代数与几何的论文,并与他的学生罗素(Bertrand Russell)合著《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主旨在证明数学可以从形式逻辑的前提推演而成。这部书早已成为当代数理逻辑的经典之作,但是怀特海与罗素之分道扬镳也种因于此。怀氏曾说:“我与罗素对符号的运用意见相同,但是对符号的意义则意见不同。”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怀氏早年所受的数学教育,使他对近代的科学思潮可以出入自得。(二)伦敦时期:怀氏于1911年应聘于伦敦大学,他的思想逐渐扩展到哲学领域。这段期间的著作都是衔接科学与哲学的,像《自然知识原理》(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自然概念》(The Concept of Nature)、《相对论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等。(三)哈佛时期:1924年是怀特海生命中的转折点。当时他已六十三岁,由于接受哈佛大学的邀请而移居美国,开始讲授哲学。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创造力而又意气风发的时期。哈佛上空升起了灿烂的光芒;由于他,哈佛大学恢复了昔日威廉•詹姆斯、罗伊斯、桑塔亚纳、闵斯特伯格等群贤毕集的黄金时代。怀氏的代表作相继问世,造成科学界、哲学界、宗教界的连环震撼。他的《科学与现代世界》(即本书)(1925年)被誉为“自笛卡儿方法论以来,探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最重要著作”。他的《历程与实在》(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1929年)则是今日各种“历程学派”的开山经典,也是机体主义哲学的扛鼎之作。其中观念之综摄、见解之独到、语汇之创新、气势之宏伟,皆为当世罕有。至于思想要义,论者多以中国华严宗哲学的周遍圆融来相互显扬。怀氏又有专书讨论“宗教之形成”、“观念之探险”、“理性之职能”、“教育之目的”、“思想之模式”等等。总结怀氏一生教学五十四年,除了自身翱翔于学术领域、成就一代宗师之外,更能积极入世、关怀人间;他在哈佛执教期间,每周一晚上在家中与学生聚会畅谈,十三年之久从未间断。他的热忱与专注简直是宗教性的。普莱士(Lucien Price)在《怀特海对话录》序言中说:“我在一日工作之余前往怀特海府上,这时我疲倦得几乎不能维持连续的交谈。然而,跟他经过四五个小时的交谈而在半夜出来之后,我总兴奋得像有一把熊熊的生命之火在燃烧。难道他能放射出精神的电力吗?”二怀氏的智慧不仅在谈话中闪现光彩,同时在著作中也经常凝炼为格言式的佳构,传颂一时。像《科学与现代世界》这种看似艰深的题材,他也处理得兴味盎然。首先,怀氏讨论“近代科学的起源”。他指出:希腊的悲剧、罗马的法律、中世纪对神的信仰,共同形成近代人潜意识中对“自然秩序”的绝对信念,奠定了科学探讨的基础。接着,怀氏指出“思想史中的‘数学’因素”是促发近代科学兴起的关键,并且简述数学在全盘欧洲历史中的影响。然后,怀氏分章详述17、 18、 19三个世纪中,西方文化在科学发展的影响下所呈显的面貌。17世纪是“天才的世纪”,那个时代的人继承了16世纪历史性革命所引发的观念酵素,又把涉及人生各方面的现成思想体系传给后代。当时曾经发表世界性重要著作的人物比比皆是,像弗朗西斯•培根、哈维、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帕斯卡尔、惠更斯、波义耳、牛顿、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其中,伽利略、笛卡儿、惠更斯与牛顿尤为杰出,“这四人通力合作所获的成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视为人类知识史上最伟大的史无前例的贡献”。近代科学的整个理论架构在此完全确立。但是这个时期的宇宙却难免于沦入“自然机械论”,就是以自然为大机械的唯物论与决定论。万物在时间与空间中是以“简单定位”的方式存在的,亦即各自孤立,其间只有外在关系,而无内在性质的表达。物质与心灵成为两个隔绝的系统,无法沟通。“自然界是枯燥乏味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香气或颜色,而只有资料在毫无意义地,永远不停地匆匆流转。”怀氏认为,“文明如果不能超脱流行的抽象概念,便会在极其有限的进步之后陷于瘫痪。”18世纪的思想家对于“简单定位”提出了批评,连带也逐渐瓦解了自然机械论。在“空间”中,每一体积皆在自身反映出其他体积。同样,每一段“时间”的延续也在本身反映出一切时间的延续。“时—空”合而观之,是事件相互之间的秩序,以及事件本身某些特质的展示。这样一来,“自然”可以被视为“摄受统一体的综合”,而成为一个扩张性的发展过程;它必然地从一个摄受体过渡到另一摄受体,而使过去、现在、未来形成动态的辩证关系;它本身又是一个进化过程的结构——实在即是历程。可惜的是,这套学说在当时这本书中还只在构思阶段。三怀氏的丰富才学使他在讨论19世纪之前,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浪漫主义的逆潮”。他引用了弥尔顿的《失乐园》、蒲伯的《论人》、华兹华斯的《漫游集》、丁尼生的《追忆集》(又译为《悼念》)、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白山》等。这些引述与分析充分证明了:真正伟大的文学家不仅能够反映时代风潮,更能掌握时代精神,点化时代症结,深入理解时代的宇宙观与形上信念。怀氏根据上述“逆潮”来证明他的理论是时代的正确动向。他的主张是“机体机械论”——分子将遵照一般规律盲目运行,但是每一分子由于所属整体的一般机体结构不同,而使其内在性质也随之各不相同。这样一来,“心灵”的意义获得肯定,“价值”的体验也得到了证实。19世纪最大的发明,就是找到了“发明的方法”。在科学方面,这是一个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怀氏指出四大基本概念之递嬗与证验,就是:物理作用场、原子机体观、能量不灭律与进化原理。机体不仅具备交互作用,而且能够选择目的、协调发展;对于周遭的环境,机体可以适应,更能够创造新的生机。怀氏由英美新实在论的背景出发,终能步上机体论与历程论,并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创化论遥相呼应,实为当代思潮的一大盛事。接着,怀氏评介了相对论与量子论。他不仅详细描述这两种学说的产生过程,同时还以他所主张的“自然机体论”来互相阐发。这两章导引出他对“科学与哲学”的讨论。根据怀氏的了解,17世纪以来,科学守住了唯物的自然,哲学则守住了思维的心智。这种科哲分家的现象,造成了主客对立的心物二元论。但是,我们的意志下决定时,躯体也会发生物理作用;这说明分子在躯体中会受到“整个”模式的影响而改变。不但如此,我们自身有把多种不属自己的事物统一起来的功能;没有任何主体具有独立的实在,因为一切主体都是包容其他主体的有限位态而成的。机体论的出发点,是事物处在互相关联的共域中的体现过程——实在即是历程。四本书最具形上色彩的两章是“抽象”与“上帝”。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是“共相”(universal),意指抽象而超越的实有;怀特海以“永恒所对”来取代“共相”一词,似乎更能表达“共相”原有之既超越而又遥契内在的双回向性质。他所谓的“抽象”是:永恒所对本身不必涉及任何特殊的经验事态就可以直接理解,但是它与实际事态又必须有恰当的联系。至于“上帝”概念,则是亚里士多德整个形而上学系统的盖顶石。怀氏首先承认亚氏为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但是对于亚氏以上帝为“第一推动者”提出质疑。由于物理学的进步与宇宙观的修正,怀氏主张上帝是“终极的限制”,是一切具体事物实际性的根据。但是对于上帝的本性却无法申说,因为那种本性就是理性的基础。这套思想在怀氏《宗教之形成》和《历程与实在》中都加以充分阐发,并且启导了当代宗教哲学的两大显学之一— “历程神学”:一方面使上帝摆脱“恶源”之罪名,另一方面使人类的自由意志得以立足。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似乎难以化解。近三个世纪以来,宗教一直处于防守地位,显得欲振乏力。因为科学每前进一步,便证明宗教信念的表达方式需要作某种修正。但是,宗教的存在可以被忽视吗?绝对不可以。怀氏认为,宗教表达了人类某种基本经验,是人性寻求上帝的反响。这种反响使人类产生崇拜之心与虔敬之德,进而为实际人生的价值(如道德与美感)奠下基石。但是,宗教并非人类的鸦片,上帝也不是弱者的避风港;怀氏严正指出:“对上帝的崇拜不是安危的法则,而是一种精神的探险,是追求无法达成的目标之行动。压抑高尚的探险希望,就是宗教灭亡的来临。”这段话对今日宗教界应是暮鼓晨钟。总结以上所论,怀氏最后落实于当前社会,谈到“社会进步之要件”。科学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趋于分工与专化;但是细节上的进步只能增加由于调度不当而生的危险。换句话说,就是:总的方向发生了迷惑,以致形成不和谐的整体。只有提倡“机体主义”才能对症下药。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怀氏所欣赏的人格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怀氏认为只有互助合作才是唯一的真理。他的解释亲切可喜,他说:“人类需要邻人具有足够的相似处,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够的相异处,以便激起注意;具有足够的伟大处,以便引发羡慕。”伟大的世纪都是不安定的世纪——正因为不安定,人类在各方面的天才必须一展无遗。而在所有天才中,又以哲学家最为可贵。怀特海在本章结束时说:“伟大的征服者从亚历山大到凯撒,从凯撒到拿破仑,对后世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泰勒斯到现代一系列的思想家,能够移风易俗、改革思想原则。前者比起后者,又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些思想家个别看来是无能为力的,但最后却是世界的主宰。”这段话放在我国历史上来看,也是非常恰当的。五以上所述,只是简略介绍怀氏《科学与现代世界》一书的要旨。对于研究哲学的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近代科学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优劣定位,更能衔接科学、哲学与宗教,辨明其交互作用与密切关系。对于研究科学的人而言,这本书展现了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且点出了科学前景的因应之道。对于一般知识分子,则这本书是现代心灵的宝藏之一,值得细读深思。本书曾有中文译本,只是不知何人所译,又不详何时何地出版。我在翻译时,前三章为重译,第四章起则根据原文修订旧译本,掠美之处极多,特此注明。
傅佩荣1981年7月7日
傅佩荣1981年7月7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