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70147
《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研究》以专题论文的方式,系统探究了自先秦至晚清的一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诗经》、《孙子兵法》、《老子》、《左传》、《六韬》、《史记》、《汉书》、《三国志》、三曹诗文、边塞诗、《三国演义》、《水浒传》、《孽海花》等,阐释其中军事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
作者试图走进每一位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人生体验、文化心态、价值理念、艺术创造等,以富有创见的思想成果,推进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的研究。
绪论…………………………………………………………………………………………………………
1
先秦编第一
《诗经》颂战诗及其遭遇误读的分析……………………………………………………….
16
以英雄豪杰望女界
——管窥《诗经·卫风·伯兮》等女性题材作品的英雄书写
…………. 29
《孙子》譬喻的历史文化阐释………………………………………………………………….
34
基于“譬喻”视角的《孙》《老》比较……………………………………………………
47
《孙子兵法》十三篇题解…………………………………………………………………………
54
汉魏编第二
游走于“崇儒”与“爱奇”之间
——《史记》战争叙述探索…………………………………………………………….
75
试论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对外战争…………………………………………………………
94
司马迁笔下项羽精神探索……………………………………………………………………..
107
倚剑对风尘 慨然思卫霍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探微……………………………………………. 119
窦婴之死与汉武帝尊儒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探微……………………………………………. 127
戾太子“私问《穀梁》而善之”发覆…………………………………………………… 135
“马班异同”视野下的《汉书》战争叙述探索………………………………………. 146
“两面人”曹操及其《蒿里行》………………………………………………………………
161
曹操曹植父子英雄书写比较论析………………………………………………………….. 167
唐宋编第三
“少年”岑参及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5
“人民诗人”杜甫及其《石壕吏》…………………………………………………………..
193
盛唐边塞诗若干问题论析……………………………………………………………………..
203
两宋军旅诗词十首赏析…………………………………………………………………………
223
明清编第四
“倔强书生”刘基及其《题陆放翁〈晚兴〉诗后》………………………………….
239
《三国志演义》官渡之战叙述探索………………………………………………………… 246
《三国志演义》赤壁之战叙述探索………………………………………………………… 259
《三国志演义》夷陵之战叙述探索………………………………………………………… 275
大儒郑玄与枭雄刘备关系探微
——《三国志》《三国志演义》读书札记一则……………………………….. 290
《水浒传》前七十一回武装斗争性质探索……………………………………………… 296
书生切莫空议论 头颅掷处血斑斑
——试论曾朴《孽海花》中的“中日战争时代” …………………………… 317
附录编第五
“武经七书”之《吴子》述略………………………………………………………………..
331
“武经七书”之《司马法》述略…………………………………………………………….
339
“武经七书”之《六韬》述略………………………………………………………………..
347
高山仰止追司马 壮心不已谱新篇
——读韩兆琦先生新著《〈史记〉与传记文学二十讲》 ………………….
356
假如没有司马迁
——再读韩兆琦先生《〈史记〉与传记文学二十讲》 ……………………..
360
“《史记》与人文精神”学术论坛(节录)……………………………………………..
364
兼具“集成”与“开先”之功的项羽研究成果
——读张大可先生新著《论项羽》 …………………………………………………
370
参考书目………………………………………………………………………………………………
376
后记……………………………………………………………………………………………………..
381
辛弃疾的《摸鱼儿》作于淳熙六年(1179)三月。前一年,他刚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湖北转运副使,如今又改任湖南转运副使。从官职的频繁调动中,可以看出朝廷对他已不甚信任。词人无法亲临疆场以实现抗金大志,宝贵的光阴被白白消耗掉,心情郁闷无比。赴任前,同官王正之设宴为他饯行,辛弃疾感慨万端,挥毫写下此词。概括而言,这首词有两个显著特点。
首先,它与一般的政治抒情词不同,未将词人的满腔忧愤直接道出,而是上片写伤春,下片写宫怨,两片似乎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关联,颇费人思索。南宋罗大经说此词若出现于汉唐之时,“宁不买种豆种桃之祸?然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终不加于罪,可谓盛德”(《鹤林玉露》)。这段记载说明此词确有寓意。作者遥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巧妙地将伤春、宫怨两类不同的情怀贯穿在一起,暗含了无穷的政治怨恨。具体说来,上片通过描述对春光零落的惋惜,寄托了对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朝廷的忧虑;下片则通过运用陈皇后、杨玉环、赵飞燕等一系列宫廷典故,抒写了英雄见弃于朝廷的慨叹,对权奸小人做了愤怒的诅咒。除了借助比兴寄托绾联上下片外,词人在结构安排上也费了一番苦心。表现在开头的残春景象与结尾的烟柳斜阳是遥相呼应的,使得全篇首尾圆合,意脉似断实连。
其次,此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也就是说,作者宏大的气魄、愤慨的情绪能时时从沉郁柔婉的意境中透示出来,使全词呈现出刚柔相济的风貌。如上片在写惜春、怨春、留春的缠绵意绪时,笔法与一般的婉约词人有所不同,常出现一些极具力度的笔墨,像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利用控诉无情风雨来表现惜春之情的。陈廷焯评论道:“起句‘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百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白雨斋词话》)又如下片在写完陈皇后的哀怨后,突然出现了口吻与前面完全不同的声色俱厉之语: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以受宠一时的玉环、飞燕皆化为尘土,诅咒嫉贤妒能的小人绝不会有好下场,向投降派发出了严正的警告。陈廷焯之所以说此词“沉郁顿宕,笔势飞舞,千古所无”(同上),其道理正在于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