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13371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长沙卷》是《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丛书中的一种。是对长沙地区孙中山研究专家及与之相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的访谈,书稿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学者们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生涯、研究历程、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再现了长沙地区孙中山研究的整体成就。《孙中山研究口述史》对于挖掘、抢救、保护孙中山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孙中山精神、传播孙中山思想文化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海内外孙中山研究的发展,对整个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前
言
张岂之
苑书义
韦杰廷
刘泱泱
谢本书
饶怀民
冯祖贻
张应超
李育民
周秋光
附
录
后 记
近百人的采访、2个多小时的音像资料、近300万字的文字素材……历时4年多,12卷本《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下简称口述史)终于面世,为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献上了一份大礼。16日,口述史首发仪式暨学术座谈会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国内外近百位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理论和成果首次对外公布,孙中山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得以丰富。
采访近百知名学者完成12卷口述史
“研究一个历史人物,还应该去研究他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研究孙中山就要把整个时代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看。”中山市社科联主席胡波说,孙中山先生在世的59年里,有31年在海外活动,走了14个国家,大约环绕地球四周。研究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从中国走向世界,又是怎样从世界回到中国的。
他认为,孙中山先生代表了整个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追求,他的精神在今天也值得研究和学习。作为伟人的故乡,中山有责任去了解、研究孙中山先生早期的成长背景。这对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城市凝聚力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而且,孙中山研究的良性发展对中山市的城市品牌打造、影响力的扩大、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大有裨益。因此,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落幕之后,中山就启动了“孙中山研究口述史”项目。
2012年8月起,项目组先后采访了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20多个城市近百位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的已经90多岁,都是目前孙中山研究领域内极有成就和影响力的人,如尚明轩、夏东元、胡绳武、李文海等老先生,还有日本的安井三吉和赵军、韩国的裴京汉等。经过4年的努力,*终完成了12卷本的《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开辟史料发掘和资料保护新途径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旨在追寻各时期学术思潮流变和各地区研究现象背后的规律和诱因,着力于渊源追寻、思潮阐述、成果解读、方法审视、人物介绍、影响评说、心灵感悟等方面的访谈,通过研究者的自我陈述,进一步丰富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内容和形式,在更多层次上重现孙中山研究的发展历程。”口述史主编胡波说。
他介绍,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专题力图建构一个比较完全意义的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立体框架,内容包括孙中山研究的时代背景、学术思潮、学术流派、范式和方法、主要成果、代表人物、个人感悟、学术批评、创新与发展、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等,通过以上十多个方面的研究和总结,力求全面反映近百年来海内外孙中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无论是从孙中山研究来说,还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去看,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既是一次个体学术生涯的口述回忆和既往社会文化的再度呈现,又是一项孙中山研究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多位专家认为,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既为孙中山研究学术史提供了新材料,又为史料之发掘和资料抢救与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网易新闻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熊月之认为,口述史无论是在国内国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孙中山研究领域,如此有组织、有准备、成规模、成系统地对孙中山研究专家进行梳理的,这是*次。口述史在很大程度上,有抢救史料的意义。受访者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需要访问者去激活才能呈现出来。很多信息,都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对于这套口述史成果来说,即使今天有人按照先前的提纲再去做一遍,其结果也不会与现在的成果一模一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套孙中山研究口述史,在孙中山研究的史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再生的,其贡献也是历史性的。从内涵来讲,这个材料中有大量细节,这是以往没有呈现的。所以说,无论是这项研究在史料挖掘上的主动性,还是内涵的丰富性,在孙中山研究史上都具备里程碑意义。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熊月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谈到,这套丛书首先让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代学者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说是近代史学科口述史的很好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丛书将更加焕发其学术价值,现在的“高山仰止”的学者,将会成为以后更加珍贵的学术资源与档案资料。这套丛书树立了一个典范与标杆的作用。例如:中共历史研究口述史、研究口述史等,有了这个标杆,相信以后此类型的学术巨著将越来越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