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6814807丛书名: 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系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物”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韩江学院2014年金帆图书奖评审推荐奖
“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据期,一段几乎被尘封的血泪岁月。推开时空之门,声嘶力竭的呐喊犹在耳边,挣扎求存的场景如现眼前,一切都是这120位幸存者灵魂深处*真实的声音、*伤痛的记忆。”
本书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自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袭马来亚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据时期里,北马、中马、东海岸和南马等地区华人的惨痛遭遇,如平民被日军肆意屠杀、虐待或凌迟处死,婴孩被剖腹,华人村被灭等,旨在通过幸存者的亲口叙述,重构那段几乎被遗忘的血色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全书借由历史记忆建构民族的精神气质,配有100多位幸存者照片以及300多幅史料图片,图文并茂地真实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具有较好的历史意义。
序 血和泪的见证
自序 历史,不会泯灭
引言
北马 吉打
许进得 受召受训 助日本攻中国
钟金成 日据时期的吉打河畔
郭楚通 惨无人道的灌水酷刑
张清源 钟灵课本掀底牌 兄长受尽折磨
钟金华 亲共哥哥狱中囚一年
许映英 父亲因手上刺青送命
林玉财 屠杀梦魇缠父一生
槟城
李炯才 反日钟灵生剃发隐身丛林三年
林汉荣 父亲义助英军逃出日兵魔掌
温子开 日军空袭.痛失至亲
郑清林 日军搬空店里铜铁制武器
伍玉兰 痛恨日军凌辱女生
李引海 躲入偏僻村庄避肃清
管槟玉 父亲狱中被虐死
霹雳
李瑞荣 海南籍厨师遭割头颅示众
黄奕山 被诬赖囤粮 父亲牢中受苦
温碹华 父被诬蔑走私白米遭痛殴
张天铨 脱光衣服接受检证
黄利益 与抗日军为伍 成通缉对象
梁伟凤 双亲在轰炸声中倒下
蔡子并 “水闸路肃清惨案” 父成亡魂
王家昆 鲜血染红屠杀现场
李金水 沙叻北小镇大屠杀生还者
罗宽平 日据时期遭山贼多次骚扰
吴鉴新 以为是相机来照相 却是机关枪来索命
巫义娣 乱枪扫射下的幸存者
中马 森美兰
萧月娇 躲在草丛逃过死劫
萧观吐 身挨13刀的生还者
萧招娣 死尸堆中爬出来的幸存者
萧寿宏 身挨12刀 被抗日军救活
钟 妹 目睹13个月大的女儿被刺死
黄 妹 三度出嫁 余朗朗村惨案改写一生
骆玉凤、骆玉英、骆玉娣 无良民证反而躲过一劫
黄 元 无惧前往寻获惨死兄姐
余 生 日军引路人不熟路径 全家幸运保命
马口双溪镭惨案
萧伯纳 女人打扮得像老太婆 尽力保清白
赖润娇 身中11刀 全家11人被杀
林政民 因黝黑皮肤而保命
邱清梅 天现异象阻止日军屠杀
郑 来 郑生郎园屠杀案幸存者
萧文虎 港尾村屠杀惨案幸存者
王 伍 日军踩烂双掌十指
雪兰莪
曾乙金 日军为报仇要灭村
邱宜燕 早早出嫁只为保清白
戴荣俊 取粮人潮反无辜送命
朱桂容 大胆与日本兵周旋
钟彪扬 险被送去日本受军训
宋顺喜 全村逃过三次杀身之祸
黎碧显 咳嗽吐痰被罚抱电线杆
东海岸 吉兰丹、丁加奴
丘中鹗 父拒与日军合作遭处死
符绩钊 捡走抗日会员名册 多人逃过死劫
黄崇瑞 收到风声 全家幸免于难
谭丽屏 父被坏人举报 逃亡中病逝
林武耀 父捎后口信:我回不去了
杜丕仁 手上红色“检”字是保命符
彭亨
陈金桃 逃难妇女把孩子丢到稻田里踩死
吴 昆 女子惨被日军强奸
李国祯 柏灵冬山蒙难者骨骸数之不清
杨顺喜 楼上窗户望见施刑场面
南马 马六甲
郑玉妆 隔壁妇女遭施暴
沈慕尧 全家筹赈会背景 注定难逃日军耳目
林源瑞 隔邻沈家培风老师肃清被逮捕
“九·五”惨案
林木兰 为救人委身下嫁日本兵头
柔佛
吴朝塔、陈期成 没有道歉 怎么原谅
林腾云 帮日本兵照相
陈庆昌 卖花筹赈.支援抗战
黄耀传 轮流替日军劳作
谢隆兴 肃清被点名 险成刀下魂
颜其仁 父与众侨领悲壮就义
苏益美 细述“巴力峇九大屠杀”
张锦辉 日军大开杀戒夺走至亲生命
赵楚生 伯父是日军伙头军
吴承基 上千冤魂惨死刺刀下
巴力士隆屠杀案
李裕厚 日军血洗张厝港
刘祖华 异族同胞相煎何太急
冯笃生 一场腥风血雨落在文律
颜 情 黑旗一插 劫数难逃
曾义兰 妇孺老人也不放过
陈亚治 躲起来也难逃一劫
叶期超 一家住砖窑避日军
江恩涛 长枪威逼找姑娘
萧瑞昌 军营当杂工 酬劳是剩饭剩菜
谢锦凤 七百华人魂断薯廊村
罗保华 为生存战战兢兢
黄明治 叔父黄重吉仗义接济抗日军
吕文标、王启胜 罗才公司千人遇难
黄 玩 藏盐属犯法 哥买盐被收押
蔡 浅 听到车声就躲到山芭
何 东 清明时节杀机频起
叶清泉 德茂园大屠杀
刘华光 血就像水一样流了出来
曾天传 不曾见日军踪迹
符广安 说安民却杀不停
邓宏发 无情枪柄蹂躏父亲
徐德成、徐竹妹 搬不完的家
林光庭 躲入深芭安度烽火岁月
张 敬 学校避难遭杀害 村民无一幸存
曾庆东 临投降仍逃不出日军魔爪
李 式 杀人鲜血抹在少年发上
陈燕鸣 充满血腥味的“认铺大屠杀”
苏国兴、苏国基 见证日军拍渡海登陆纪录片
李惜芳 假借修桥名目残杀男丁
岑炳祥 尖刀刺进父兄身体 唯父幸存
郑新玉 日军脚踏车队疯狂杀戮
杨永业 围剿文丁芭场大屠杀
丘家营 血洗帝问港 尸体堆满湖中
邓洪顺 那些人被点名后一去不返
江怀民 拉美士路大屠杀
张景章 筹赈会主席拒供名单遭枪毙
冯仁侯 父被冤枉遭虐致死
序 血和泪的见证廖宏强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的回忆。然而,如果回忆竟是不堪的画面,我想许多人会如余朗朗灭村惨案的幸存者黄妹女士一样——“若命运可以选择,我宁愿在首次被杀时就死去,也不愿活着忍受更多的坎坷。”
这本书记录了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占领马来亚的三年零八个月里,一百多位侥幸活下来的人在那段时期的故事。
对许多幸存者来说,这是人生中痛苦的一页。这些人口述的当时的状况,无疑是活生生的好的历史见证。
口述历史难免会令人有“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的疑惑,因随着时间的过去,口述者年事已高,记忆必定衰退,而且叙述的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回忆的事件必定会有偏差,尽管是同一事件,比如关丹战后在光华学校前大草场所进行的奸细公审,就会有“一人指证是奸细而处死”与“三人指证才成事”的误差。另外,对于日军在太平轰炸的战机数目及罹难人数也有不同的叙述,甚至还有口述者个人研判罹难人数为何众多的猜测。
相对的,同一事件也可能因为口述者的记忆模糊而显得苍白,但借由不同口述者的集体叙述,交相比对后也就更能真实地还原当时的面貌,比如槟城李引海先生对日本军机轰炸“港仔边”的描述——“误以为停泊在路旁的人力车是高射炮,于是在那里投下了许多枚炸弹,还用机关枪扫射,杀死了很多无辜的人。”同样的事件,通过槟城温子开先生的口,就了解了日军误判的原因:因为“停靠在港仔墘的人力车,后车身较重,于是车子自然地向后倾,致使把手向上直伸,乍看似高射炮”。
集体回忆把单一口述者无意间表露的不愉快记忆所涉及的情绪、立场等个人因素的干扰降到,事实也确实如此。
除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通过叙述者的回忆,我们也发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比如:
(1)战前中国演艺团体在马来亚的募捐活动。
“在1937—1938年,武汉合唱团应华玲筹赈会的邀请,到华玲献唱,华玲居民反应热烈。我的老师随后还编导了一出抗战戏剧,让学生们参与演出,我是其中一员。”——张清源
(2)类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情节,人性因为战争而扭曲,却也在无意中绽放出光辉的一面。
“文律有一个战前就嫁给英国人的日本女人,在日据时期救了很多人,当地人称之为‘Puan U’。”——冯笃生
“当地居民全被赶到巴刹去,杀气腾腾的日军已架好机关枪准备大开杀戒。幸好一个被迫嫁给日本军官的本地女子及时赶到,担保所有村民都是好人,才避免了一场屠杀。”——郑来
“有位嫁给马来人的日本妇女挺身而出,告诉日军被抓的人当中有她的亲属,而她以人格担保这些人都不是抗日分子,日军才同意放行。”——李国祯
(3)实践后备军的计划。
日军训练马来亚各民族的年轻人,“除了马来亚,菲律宾与新加坡也有类似的后备军军事训练计划”。——许进得
(4)种族之间的矛盾、纠纷与冲突。
“日军初来时,当地马来人除了把那些来不及逃走的英军交给日军以外,还谎报当地华人为抗日军。当时,被抓走的人当中有不少是我在启智学校的同学。许多青年因害怕被马来人诬陷,纷纷躲进山林里。”——黄利益
“1945年日军投降后,距离安顺4英里的双溪马立(Sungai Manik)发生了种族冲突事件。虽然有抗日军持枪抵抗马来人的攻击,但仍造成三百多名华人伤亡,同时有一百多名马来人死伤。”——梁伟凤
《走过日据——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记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幸存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声音。日据时期这块土地的个人回忆,尤其是经历大屠杀的幸存者们的回忆,都是血和泪的历史见证,无须言语,一抹瞬间掠过脸庞的不安表情也会让你感受到当时惊骇莫名的恐惧。
过去的错误可以原谅,但是不能忘记,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对每位幸存者来说,这是一段被刻意埋藏的记忆,而今忍着悲痛地一字一字叙述,听了让人鼻头一酸,眼眶微湿。当每个人的故事浓缩成了文字,就成了这本《走过日据——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记忆》。马来西亚的华裔不能不看此书,尤其要看余朗朗灭村事件幸存者的回忆。即使职业生涯已历经无数的生离死别哀恸场面,但看完余朗朗那一段历史,我仍然感觉心很痛,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这是一本了解自己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一部血和泪交织的感人之著。
(廖宏强,马来西亚籍旅台医生、作家。)
自序 历史,不会泯灭
萧依钊
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迅速占领了马来亚等地。日军占据马来亚期间,犯下的暴行罄竹难书。但由于部分撰写历史者对日据时期的历史事实进行歪曲,年青一代完全不清楚那段血迹斑斑的历史。
以我的家族为例,日据时期,家里好几位宗亲惨死在日军刺刀下,我的母亲和阿姨因为怕被日军玷污,入夜即躲进树林里,不敢在家里睡。一位婶婶更因此怕得才十三四岁即赶忙下嫁给我叔叔,还削发成平头,作男生打扮,却还是被日军无端抓去,施以灌水、夹指甲的虐刑,差点死在牢中。日军投降后,英国人回来继续统治马来亚,许多抗日游击队员受国际上民族独立运动影响,转入森林打游击抗英。在位于山林边缘的橡胶园以割胶为生的我的双亲,也曾经因偷运粮食给游击队,几乎丧命于英国官员的枪下。我家族中的老一辈对这些惨痛回忆仍讳莫如深,但是年青一代已完全不了解这段家族史,因而他们不理解为何奶奶不肯穿日本拖鞋。
著名学者陈寅恪的史观值得我辈学习。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看到外国特别是日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猛进,相对于中国史学界工作的落后,痛感“今日国且存,而国史已失去正统”。在其父因绝食抗议日军侵华罪行而亡后,处于惨境的他哀呼:“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他认为,国亡,只是暂时的,可以集合国民力量救国复国;而史灭,给后人留下历史的空白、盲区,文明的传承必然会出现断裂。
70多年前的日军残酷暴行穿越了长久的时光,时至今日仍然令我们的前辈战栗。
为了留下这一段历史的雪泥鸿爪,3年前,我策划了“日军铁蹄蹂躏下幸存者口述历史”的采集工作,并且委派星洲日报文教部记者戴丽佳、张德兰、陈莉莉、赵雪芬,分头到马来西亚各地去采访经历过日据时代的幸存者。
谨此感谢马来西亚多位文史研究者、星洲日报驻马来西亚各地的采访主任和记者们对这项口述历史工程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4位记者用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近150位年逾八十的幸存者,并记述了当中120位的回忆。这些回忆充满血淋淋的画面,可能会使读者心里不舒服,但真相就是如此残忍,相信读者可以包涵。
纵使我和参与编写工作的星洲日报文教部的编辑及记者都很努力地查证和补充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资料,但我们都不具备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有的只是补充民族受难历史空白的意愿和热情;我们的素材难免粗糙,充斥着这样那样的缺误和疏失。感谢作家廖宏强和文史研究者李宝钻愿意费神费时,替我们梳理文稿、修订谬误、撰写序言。同时感谢文史研究者林青青协助我们校对文稿。
“国可亡,而史不可灭。”我们深信,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建构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尽管记忆惨痛,但我们决不能让军国主义者的暴行以及蒙难者的血泪冤屈湮没在历史雾霭中。
只要我们努力,历史是不会泯灭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