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101794
《人间烟火皆是诗》目录:
欧阳修 戏答元珍
王安石 乌江亭
王安石 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 元日
王安石 泊船瓜洲
王安石 梅花
王安石 北陂杏花
苏 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苏 轼 海棠
苏 轼 题西林壁
苏 轼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苏 轼 赠刘景文
苏 轼 和董传留别
黄庭坚 寄黄几复
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 登快阁
李清照 夏日绝句
陆 游 游山西村
陆 游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书愤
陆 游 沈园(二首)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
范成大 州桥
范成大 双庙
杨万里 小池
杨万里 初入淮河四绝句(选三)
朱 熹 春日
朱 熹 观书有感(二首)
林 升 题临安邸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后记
《赏词如风》目录:
李 白 《忆秦娥》(箫声咽)
温庭筠 《望江南》(梳洗罢)
韦 庄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韦 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李 璟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 煜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李 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 煜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 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林 逋 《点绛唇·题草》(金谷年年)
柳 永 《鹤冲天》(黄金榜上)
柳 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 永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苏 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 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苏 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 轼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秦 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
赵令畤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后记
《赏词如月》目录: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龙头舴艋吴儿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家住西秦)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南歌子·游赏(山与歌眉敛)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唐琬.钗头凤(世情薄)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后记
王昭君在中国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她原名王嫱,字昭君,以字行,多称为王昭君,后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同义字“明”,故又称明妃。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王昭君原来只是汉宫的一个宫女。公元前 54 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在内斗中失利,南迁,并与西汉和好,他三次来到西汉都城长安,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自请和亲,到匈奴后,受封为“宁胡阏氏(yānzhī)”。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王朝的大力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汉匈和好达半个世纪。
当然,汉匈和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王昭君应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王昭君和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但是她是唯一一位出塞和亲的女子,因此中国古代咏颂昭君的诗词极多。在众多歌咏王昭君的诗词中,王安石的《明妃曲》可谓独树一帜。
《明妃曲》共两首,我们讲第一首。
先看前四句,“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首句的“明妃初出汉宫时”,写昭君首现汉廷。由于昭君自愿到塞外和亲,汉元帝在大殿召见出塞和亲的五个宫女时第一次见到昭君。这次召见是为和亲辞行的,故称“初出汉宫”。
次句的“泪湿春风鬓脚垂”,写昭君的悲伤。尽管昭君是自愿出塞和亲,但是原因却是入宫数年,无法得见元帝,而且此行要远离故土,永无归日,想来不觉流下了热泪。“春风”指昭君青春、靓丽的面庞。
第三、四两句“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写昭君的美丽超群。“低徊顾影”写昭君第一次登上汉廷大殿的神态,羞涩、矜持又饱含深悲巨痛,内心的复杂无法一一自述。这是从昭君个人的角度来写昭君之美。汉元帝第一次看到“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昭君,心猿意马,魂不守舍,难以控制自己的喜悦、爱慕之情,“尚得君王不自持”是从汉元帝的角度来写昭君之美。
一个青年女子,在即将永别家乡、远嫁塞外之时,不管她是否自愿,对家乡的留恋是不可避免的。试想一下,如果昭君在汉宫能得到元帝的宠幸,她会自愿报名和亲吗?她会远赴塞外吗?在某种程度上讲,昭君是被迫离国远行的。但是,即使在满脸忧愁的情况下,汉元帝一见昭君,也立即被其美貌、风韵深深吸引,几乎不能自控。这种写法的高明在于它通过汉元帝的过度反应将昭君之美写了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王安石作为诗、词、文俱长的大家,用衬托手法,一开篇就将昭君的绝色之美写到了极致。
接下来四句再写昭君之美。“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引用了《西京杂记》中的一个故事。
《西京杂记》是小说一类的笔记,可信度不高,但影响力巨大。
据此书所载,元帝后宫嫔妃、宫女众多,元帝无力一一亲见,于是让宫中画师为嫔妃、宫女画像,再按画图召幸。当时,宫中嫔妃、宫女纷纷向画师行贿,多者十万,少者五万。只有昭君不愿行此污秽之事,于是画师将其画得丑陋,失去面圣的机缘。后来,匈奴单于入朝,寻求美人为阏氏。元帝便按照画像选派昭君等五人出行,此五人在元帝眼中均非貌美可人者。等到离宫之日,元帝召见昭君等五人,才发现昭君之美冠于后宫,而且善于言谈,举止娴雅,心中大悔。但名单已定,为了取信于匈奴,不能更改。送走昭君后,元帝严查此案,众多画师都被斩杀,抄家所得资产达巨万。被查处的画师,有工于人像者,有工于布色者,有工于飞禽走兽者,其中有一位叫毛延寿的画师,画人技艺最高,穷形尽相,惟妙惟肖。
后人在《西京杂记》的故事的基础之上再加引申,将毛延寿单独拎出来,说毛延寿有意将昭君画丑,毛延寿遂成昭君出塞的元凶。这一说法流传极广,但王安石一反常说,他认为昭君的绝色之美,是任何画师都画不出来的,毛延寿是被冤杀的。
此论一出,语惊四座。文坛宿将、新秀如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等人皆有和作。欧阳修还曾说过:“吾《庐山高》今人莫能为,唯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唯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唯我能之也。”认为《明妃曲》第一首是连杜甫也不能写出的佳作,恐怕只有我欧阳修能写出类似的作品了,颇为自得。但是,无论何人所作,都无法企及王安石此作,原因无他,王安石为推陈出新,他作则为狗尾续貂。
以上八句,是本诗的前段,写昭君“去时”;以下八句,是本诗的后段,写昭君“去后”。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是说,昭君出塞时,已知此生不可能再回故国。因此,到了异域,她仍身着汉服,直到穿尽带去的全部汉服。“可怜着尽汉宫衣”一句的分量极重,它表达的不仅是昭君对故国的思念,更是对汉族文明的尊重和向往。
中国古代讲华夷之辨,华夷之辨最看重的是文化,而非血统。服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讲“南冠”,写楚人戴南方人的帽子,不忘故国。《论语》讲“左衽”,讲华夏灭亡,穿着夷人衣服。“可怜着尽汉宫衣”写昭君虽身在胡地仍然身穿汉服,仍然坚守华夏文化。“一去心知更不归”表明昭君“着尽汉宫衣”并非要归国,更不是争宠于汉元帝,而是一心向汉。所以,她“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只有年复一年的鸿雁,可以万里传书,捎来“塞南”家乡的消息。
至此,这首诗已写尽昭君的悲剧。结尾再叙家人规劝,更令人悲中生悲。家人劝什么呢?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家人从“万里”之外传书昭君:好好生活,不要想家。你没看见吗?汉地长门宫里幽禁着的陈阿娇,当年威风八面、春风得意,一朝君王异心,永闭长门。帝王无情,深宫寂寞,哪比得上你在“毡城”的日子呢?人生如果不得意,在南在北都一样。如果单于对你好,就好好待在胡地吧不要想着回归。
在严守夷夏之大防的宋代,王安石写出这样的诗句,如石破天惊,震惊文坛。后来范冲对宋高宗论及《明妃曲》,态度激烈,痛斥不已,直言王安石“坏天下人心术”,“非禽兽而何”(李壁《王荆公诗注》卷六)。
书写王昭君,本为诗歌旧题,文人们纷纷借此来言说阐发一己之见。清代方东树曾言:“此等题各人有寄托,借题立论而已。如太白只言乏黄金,乃自叹也。公此诗言失意不在近君,近君而不为国士之知,犹泥途也。六一则言天下至妙,非悠悠者能知,以自喻其怀,非俗众可知。”(《昭昧詹言》卷十二)方东树推举李白、王安石、欧阳修三人,言其寄托,但未作高低评定。欧阳修之作乃和王安石《明妃曲》,不再赘论,我们不妨看看李白的《王昭君》,比较一下其间差异。
李白写有两首《王昭君》,一首是五言,一首是杂言。我们选读杂言体的那一首。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这首诗说,汉家的明月照着明妃王昭君,昭君一旦踏上玉关路,从此远在天涯,永无归日。明月依旧会从东海升起,明妃却再无回归之时,只能拿燕支山的雪花当作汉地的鲜花,美丽的玉人最终只能憔悴而死,永埋胡地黄沙。生前没有黄金,让画师白白画了一幅像,死后留下的青冢,让后人无限嗟叹。
李白是唐代最负盛名的大诗人,对于昭君的书写,却仍未摆脱思妇哀怨的旧调。对比一下王安石的《明妃曲》,我们只能说后者的确是历代咏叹王昭君诗词中最有见解的名作。王安石《明妃曲》胜在何处?胜在见解非凡。
《明妃曲》是一首翻案诗歌,为画师毛延寿翻案,未画出明妃之美,不是他刻意为之,而是无法画得其真;《明妃曲》是一篇讨伐檄文,美人离去的根本当在不能识人的帝王;《明妃曲》是一笔出新之调,一改哀怨悲痛之情,宫苑深深,无须思乡。
当然,王安石的《明妃曲》并非无聊文人玩的笔墨游戏,也非闭门造车之作,而是有着现实的影子,有着一己的无奈。大宋王朝边患严重,战乱不止,朝中的投降派有很多,王安石于嘉祐四年(1059)上书宋仁宗,万余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直言大宋内忧外患的局面,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但是,拳拳忠心,再三陈辞,皆无果而终,王安石心中亦有波澜。国政问题重重,抱负无法施展,希望渺茫尚存,凡此种种,交织于胸,联想至不被宠幸、离汉而去仍念念不忘故国的王昭君,王安石遂借一代奇女子成一代奇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