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76189
★简媜回顾人生,沉笔重墨,书写至情文字
★有没有一条路,让浮云般的一生变成美好的故事
★简媜曾自言,写这本书,让她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一本让作者耗尽元气的书,也是一本让读者泪洒纸页的书,这本书承载着世间的生老病死,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心底的喜怒哀乐
★这是简媜“人生三书”系列的第三本,继死荫之书《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爱情之书《我为你洒下月光》后,简媜收敛内心的细腻深情,重新整理、编撰多年写作收集的文稿,回顾前半生,成长经历、踏入文学之路的缘由、人生与历史交错的印痕、对艺文处境与文友生态的感触,被简媜在纸上筑成四条步道,引读者走入她的内心世界,探寻那些生命中珍贵而美好的故事
★书中特别收录简媜珍贵相关彩色照片
★两款简媜摄影 手写语录卡随机附赠
★装帧设计:蓝绿色水墨晕染护封,表现好天气的原野,细密烫金表现明亮阳光,呼应书名的含义
有没有一本书,承载着世间的生老病死;
有没有一本书,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有没有一本书,收藏了心底的喜怒哀乐;
有没有一本书,是一首生命的歌。
在这本书中,简媜收拢编理写作三十多年间积存的旧稿,那些成长纪事,那些踏入文学之路的缘由与触动,那些人生与历史交错的印痕,那些与友人的交谈感触,那些内心深处对艺文处境与文友生态的感触,共筑纸上幽径,让那树木丛花一路开着,步道成形。
人生的每个阶段就像一条步道,我们被莫名其妙的力量引导而置身其中——越年少时能做的选择越少,然而,在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决定了人生往哪一条路径走。时光推着我们向前,一条又一条的路径,行走其间之时决定这就是一切,时间缓慢,仿佛进入不见出口的回圈之中流转。悲离如此沉重、欢合何等生动,怎料一阵清风吹过,回头一望,在无法察觉的某一步当下,人生已走进另一条路径。昔日如此沉重的悲离故事,竟是需透过树枝缝隙眺望、借助星斗标示方位才看得到的遗迹了。
步道一 当一个缪斯少年在荒街上沉思
003 “小大人”的童年
018 灶,水火兼容的地方
024 当一个缪斯少女在稻田里沉思
041 迷雾中,呼唤我的名字
049 青春时期,关于成长与写作的七个关键句
064 那年夏天的蝉声
070 君子印记
075 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080 孩童,及其豢养的骆驼与狮子
087 茧破之日
091 一小方蓝天,有能力收拾那阴霾?
096 除了文学,没有第二个江湖
110 当你启航那一刻,请想起我
116 月光下,我要与你相逢
步道一 凉亭
141 一出手,山河震动
148 如何当一个孝子
154 魔幻手指
步道二 散步到芒花深处
161 茧居者的自我田野调查
185 散步到芒花深处
198 相逢在异国的夏日午后
207 夫妻同在病舟上
212 宛如白鹭鸶
224 物之索隐
步道二 凉亭
235 爸爸的故事
252 钱币简史
步道三 老朋友相对论
279 英雄与魔术师——李惠绵与简媜相对论
281 【第一论】英雄的旅程——谈成长与蜕变
291 【第二论】开疆拓土——谈散文与戏剧
302 【第三论】知我者谓我心忧——谈传承与困境
308 【第四论】逍遥游——谈生死
316 十三岁就懂的事——谢班长与简副班长相对论
步道四 一个人的荒径
333 书街骊歌
342 “小阳 日栽书屋”,心灵萤火虫复育的地方
347 我曾经欺骗了你
351 “处决”一本书之前及其后
序
野地里兀自开落的情怀
1.不知被什么风吹到这里
如果您不知被什么风吹到这里,抬头不看天光云影,不问草木鸟树,单单只把眼光落在蚂蚁队伍一般的这行字上,那么,我们算是打过招呼了。
如果此时此刻您厌倦了脑海中不止息的思潮,起了纸上散步的兴趣,不反对往前走一会儿,那么,在您面前的是一条开着碎花绕着蝴蝶的丛林小径,我的回忆像四月油桐、五月相思花、九月栾树一般纷纷飘落,颇适合晴天游览,也宜乎雨日漫行。
2.举步之前
在您举步之前,我应该做个行前说明。
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写给自己的札记(后被辑为《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一段话:
“有一天我老得不能再老了,真的是垂死之时,如果我能如同自己所希望的那样仍然身处孤寂之中,再回头去读它们,我会想起我在撰写它们的时候所得到的那份温馨的感觉。旧梦重温,时光重现,由此等于将我的生命延长了一倍……因为这样一来我便能在耄耋之年与旧我相守一处,这不正是如同和一个稍微年轻的朋友在一道吗?”
当我掏出积存多年的稿子,读来亦有此感,真恨不得邀卢梭老先生一起喝杯咖啡配起司蛋糕,聊一聊旧梦重温、时光再现的感触。相谈若甚欢,不反对给他一个吻。
十多年来,我的写作习惯转变成以执行特定主题为主,便积下不少无法收入书内的稿子。上一本书《我为你洒下月光》起心动念之时,鼓起勇气拉出储藏室里的旧皮箱,翻出里面的札记与旧物,这些稿子才附随现身:有的曾发表或是写成但未定稿,有的只写一半或是只记下构想胡乱塞入“待写”档案夹,不负责任地丢给未来的自己处理。
那真是让我惊出冷汗的事,庆幸自己能在神志清楚、体力尚足的时候“整理旧我”——好似一只优雅的恐龙。我辈当文青时,启蒙我们的文学大师之一卡夫卡就没这么幸运了:四十一岁早逝的他,生前身体一向欠佳,自知来日不多,写遗嘱给挚友马克斯,交代他帮忙处理书稿,这封遗嘱太经典了,值得作家同行们细读:
“我最后的请求——我的遗物当中的一切(也就是在书柜、衣柜、书桌上,无论是在家中、办公室或者你所知道的其他可能去处)日记、手稿、他人与我的信件、所画的素描等等,必要彻底且未经阅读地焚毁,包括你或其他人拥有的一切我所写与所画的,你应当以我的名义请求他们。若人们不愿将信件移交给你,那么他至少应有义务自行焚毁。”(引自《沉思·判决·司炉》)
卡夫卡甚至交代已出版的书将来不要再印,“它们应当全然佚失”。
我必须承认文学启蒙大师的遗嘱再次“启蒙”了中年的我:一,所有遗嘱都有可能被背叛。二,我们生前认为可靠的人,在我们死后有可能变得极不可靠。三,平日若不养成整理文稿习惯,势必留下祸根。四,若是抱持“即存在即完成、不存在即应消失”理念,生前便应自行处置,既然不处置且交托他人,意味着替已存在之物留下一丝缝隙,让他人的意愿得以行使。四,到底应该感谢马克斯背叛了卡夫卡,还是斥责他是个不可靠的家伙?五,我希望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吗?
说真的,大师也有糊涂之处,怎么这样没长心眼呢?“一切我所写的与我所画的”
“我所书写的一切” “特别勿忘几册波拉克小姐拥有的手记”——本来没反应,一看到这儿,窥伺的兴趣就来了。这不等于对饥民说:“柜子里有馒头,波拉克小姐那儿有一锅东坡肉,你帮我倒掉吧。”
我的性格有带刀的成分,与其将来写一封啰唆遗嘱给一个不可靠的人,不如趁早自行解决。
一向最不耐烦整理旧稿,但卡夫卡的魅影不时浮现,遂痛下决心“清仓”,逐一阅读,发觉其中不乏可喜文字如斑斓羽毛,我收拢编理,俨然是一只高歌的云雀,引我重回往日。某些主题又引发更多的触动,一下笔竟不能自拔,林木丛花一路开着,步道成形。
“重返”,是个迷人的谜,我在整理、编撰过程中充分享受“漫行”的乐趣,不论是指时间上、情感上或是记忆上,这种感觉颇像散步,遂以此为书名。
3.回头一望
人生的每个阶段就像一条步道,我们被莫名的力量导引而置身其中——越年少时能做的选择越少,然而,在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决定了人生往哪一条路径走。时光推着我们向前,一条又一条的路径,行走其间之时觉得这就是一切,时间缓慢,仿佛进入不见出口的循环之中流转。悲离如此沉重、欢合何等生动,怎料一阵清风吹过,回头一望,在无法察觉的某一步当下,人生已走进另一条路径。昔日如此沉重的悲离故事,竟是需透过树枝缝隙眺望、借助星斗标示方位才看得到的遗迹了。
“回头一望”,是个牵动情愫的姿势,临别之时回望他人大多是出于眷恋,于形上层次回望自己,则必然是在寂静时刻让回忆的涛浪拍岸而来。然而有趣的是,回望他人时,若他人亦同时回望,四目交接瞬间彼此眷恋的心意实时传递,等同于空中一拥。回望自己则不然,昔年的自己于当时并不知(或尚未意识)将来的自己会回望、审视,故于经历当下便视作一生燃尽于此再无其他可能。有欢则尽欢,有悲则悲绝,有恩不见得立刻报恩,有仇则明日必报,悲欢、恩怨各自启动了不同方向的路径,等到行路过桥够远了,回望人生,在全知全能观照之下审视年轻的自己,涌上心头的那股无法形容的感触或是感动,就是封存于岁月坑道内、自己留给自己的一坛酒,这酒有个名字,叫“人生滋味”。
说来,这滋味只有两种:让七十岁的自己衷心感谢十七岁的自己为人生做了关键且漂亮的选择,忍不住要对那个美少年(美少女)深深一鞠躬;或是,晚年的自己像一个被逆孙施暴的爷爷奶奶,绝望地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酿给往后人生的那一坛是醇酒还是割喉的强酸,开封那天才知道。酒也好、酸也罢,都需饮下。
人生最惊险之处在于,只有一次机会活着。这绝无仅有的一次使得每条路径都埋伏了悬崖空隙,看似平常的步道都有失足的可能。当然,跌入深渊的经验也有可能成就传奇,如果爬得上来的话。
倘若人不具有回顾能力,活在当下,记忆像个竹筛盘只装事件不装感受,人生是否会愉快些?然而岁月像一根具有弹性的金属线,一寸寸埋入我们的脊椎骨内,年纪越大体内的金属线越强韧,心念一转就能把我们弹回旧日时光。是以,“回头一望”等同于再次经验。只是,当年初次经验时是年轻的自己,如今经验的是孤独的熟年自己,昔日有事件相关人物互动,于今则是踽踽独行。当那根金属线把我们弹回眼皮底下的时间刻度,回来了,带着新的感受回来:当年发生什么事、昔日何种感受变淡了,于今认为发生了什么事、存藏什么感受变得鲜明生动。人生岂止需要经历而已,也必须给自己一个“诠释”。
回头一望,“诠释”之后,带回来的那颗金苹果就叫“意义”。不结果的果树还有绿叶可以招摇,没有意义的人生犹似泥沤草屑,葬送在路人鞋底,无人闻问了。
从二十世纪遵守行走规则的旧时代到二十一世纪漫天飞窜的新社会,从三大件五小件绑在身上的上一代旧价值观到赤身露体也能活得有滋有味的新世代新观念,来回穿梭,我这一代像受惊小鹿必须适应新的丛林生态,辛勤地将绑在身上的绳子一条条清除干净才能活下去。但是,总有几条是不可去除的吧,那即是我辈品行涵养过程的经纬、为人处事之准绳,若去除,我们将成无根的一代。逢此世道喧闹,在松绑某些不合时潮的观念之际,甚至,我反其道地认为,走过上世纪泥泞道路的我辈不宜全部自我清除,应该大声地向新世代说出我们的童年、少年,那些成长故事里藏有珍贵的黄金线索,说不定有一两条金绳恰好帮一个涉险的年轻人攀越了悬崖。
4.四条步道
第一条步道“当一个缪斯少年在荒街上沉思”,除了收入成长纪事还有我踏上文学之路的因缘、追寻、落籍与感触,以及来自读者的共鸣,他们何等奇情,将萍水相逢化成久别重逢,令我刻骨铭心。倏忽三十多年笔龄,回顾这条孤独之路,总有稿纸上的悸动与书册外的沉思值得说一说。
所谓少年、青少年、青年之称,在法律上各有界定,《儿童及少年福利法》指十二至十八岁者为“少年”。我不拘泥于此,但凭“青春含量”之轻重与“眼神迷惘度”之浓淡而定,即使已届龄而立之年,若仍追探生命奥义、赞叹存在,仍听得到内心深处一山一谷中有人唱着徘徊之歌的,称之为成年里仍住着一个少年,谁曰不宜?
美国女诗人埃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有一诗:
雅典的少年,请忠于
你自己,
和奥秘——
其余一切皆不实——
论者云此诗暗喻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败坏青年思想之罪名处死一事,柏拉图《斐多》对苏格拉底于狱中饮毒酒前与青年学子对话情形有生动之描述。诗人借事兴怀,以忠于自我与奥秘——那沛然莫之能御的最高存在、终极律则,寄语少年莫被浅薄的世俗功名拘绑、莫被一时的权势收服。我读此诗颇有触发,转化“雅典少年”为“缪斯少年”,借以设想那一个个在杂树乱藤中徘徊,不知文学路径入口在何处、不辨人生方向的苦闷年轻朋友。诗人卞之琳《几个人》诗中有一句“当一个年轻人在荒街上沉思”,扣合我心,借用其句,与前者合并成“当一个缪斯少年在荒街上沉思”作为辑名总览文意,同时亦有向两位诗人致敬之意。
第二条步道“散步到芒花深处”,沉笔重墨,写的是人生。其中,《爸爸的故事》与《钱币简史》两篇共构合读,更能体会每一个单独人生的背面皆有社会与历史的辙痕。
第三条“老朋友相对论”,与两位老朋友李惠绵、谢班长共谱对谈的乐趣。重返童年、追述人生旅路之际,我辈之时代风云、社会面貌再现,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第四条,收录内心深处对艺文生态与文友处境的感触,称之为“一个人的荒径”。一个笔耕三十多年的人“回头一望”前尘往事,不可能不感叹。是以,荒径上有金玉风景也有败絮路段,对他人而言只不过是风吹沙的小事,对我却是跨不过的门槛。以文字标记之,仅是为了提醒来者以此为鉴,也为了感谢一路相伴的编辑,更为了祝福正在为艺文开路的年轻力量。他们让我愿意相信,荒径的尽头可能是花径。
山林间有些步道竖有警语:“此处人迹罕至,小心毒蛇出没。”这里没有,即使当年经验有类似被毒虫咬到的痛感,如今想来,也只剩长长短短、在风中舞动的光影而已。或许这就是岁月的赠礼,让我们有机会借着回忆,在时光中漫行,领悟种种百炼钢终于化成绕指柔。
天气真好,抚额沉思的缪斯少年、世间火宅内的同行者、旧雨与新知,把烦恼这件厚外套挂在树枝上,陪我散步吧!
[内文试读]
一小方蓝天,有能力收拾那阴霾?
——呼应与回想
【作者交代】
本文由两篇应邀而写的短文组成,写之时一篇愉悦一篇沉重,两篇相隔数年,原本要丢弃,重读时竟有一种藕断丝连的情丝,遂留着。《呼应》一文,乃因宜兰县兰阳女中曾举办“阅读简媜”艺文活动,以我的作品为砖,让同学书写、竞赛,结集前老师嘱我写几句话,我读那一篇篇缪斯少女的文章既愉快又感动,遂有此文。另一篇《洪范回想》则是应《文讯》之邀为洪范书店四十周年庆而写,笔端流露不合时宜的情绪。现在,我明白为何留着了:两篇都提到落雨,也都看得到学生身影。雨与莘莘学子,充满想象的组合;野鸟窜飞之时,穿黑斗篷的恶云在天空集结之时,莘莘学子站在仅剩的一小方蓝天之下,一切胜负未定。
1.呼应
秋雨已经落了几天,今早出门时看了看天色,几朵乌云仍在执勤,看来还是得带伞。假日的校园里有一场语文检定考试,应考、陪考的人陆续涌入。铃声响了,我对应考的少年说:“祝你好运!我在门口等你。”
门口两排座位都被占领了,看报、聊天、吃早餐、打呵欠、补眠,看起来不像立刻会“弃守”阵地,空气里有旧棉被混合隔夜油条的味道,站久了会长霉。外面飘起雨来,让我误以为那几朵云跟踪我们也来考试,一听到打铃,开始认真作答。雨不大,在飘与落之间,我撑起伞,决定找一处没人没雨的地方。
就这么走着,忽然被一缕熟悉但微弱的香气吸引,是桂花香,我立刻寻找桂树像寻觅老友一般,转角处石栏边,两棵浓荫桂树依序站着,缀着星光点点的细花。我欢喜极了,靠近树,深深地嗅闻这深秋的香氛。那气息里有澄明与抚慰的力量,让人静下来,心生喜悦。我决定不走了,要桂树陪我,所幸旁边一棵杉树恰恰好遮出一处干的石栏,像特地等我来的样子。还有什么比这无意却似有意的安排更奇妙的呢?难道桂树感应到了我正要找地方读一份特殊的稿件,特地把我诱过来?
于是,在桂花那涟漪似的芬芳微波里,在杉叶落一两滴雨珠的自然怀抱里,我慢慢读着每一篇来自中学校园的文稿,仿佛看到每一个作者的容貌,有的害羞有的热情,听到他们的论述、感叹与体悟。我写过的文字,像一块块砖,家乡的学子、朋友们阅读之后,利用这些砖块砌出自己的心灵图像,传递人生感悟,令我读来亦不禁为这种奇特的呼应方式感到新奇,再次体验到文字神秘的巡回力量。读者变成作者,而写书的作者此刻变成读者,沉浸在那真挚、纯净的心灵交流之中,仿佛乘着文字翅膀返回我永远的梦土兰阳平原,这雨神驻守的水秀之地,孕育了我,也孕育无数温柔且壮美的心灵,在文学艺术上踊跃发声。我又翻了一遍手中的稿子,渴望与每一个作者约定:继续写,淋过兰阳雨水的人都有故事,把那雨水化成墨水吧!
雨似乎收了,看了看表,该回去做一个敬业的陪考人。忽然,一条高大的身影窜过来,喊了声:“你躲在这里!我找好久!”应考的少年说,只进去半个钟头就考完,花半个钟头找我。
“怎么这么快,”我立刻恢复一个妈妈的本能反应,问,“是大家一起考完了,还是只有你考完了?”
2.洪范回想
如今,我们是静静躺卧于沙滩上的贝壳,不再是让人尖叫的惊涛骇浪。
强台来袭前夕,我坐在堤岸椅上,望向乌云密布的天空,忽然浮现此语。
风雨未至,在我之上的晴朗天色与远方暗云形成对峙,明知道这晴朗终究敌不过风雨,但此时这短暂片刻,真让人觉得一小方蓝天有能力收拾那阴霾。
这种感觉也是近年来我的体会。
再怎么聪颖,三十多年前年轻的我绝对想不到三十多年后自己会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因为,按照道理,生养我的那个社会,其根柢透过我辈世代将更加根深且柢固,经由我辈世代发扬的社会,理应更加枝繁且叶茂才是。所以,年轻时的我若发挥想象展望未来,想象力再怎么狂奔,绝对想不出有一天跃登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是一本没有字的书;想不出,那饱尝慰安屈辱、受尽战争凌虐的芦苇女性,居然有人认为她们是自愿的;也绝对想不到,行车记录器与监视器变成各电视台的首席记者,一整天报道车祸,播报者与观者一起沉沦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弥留状态;更想不到,死了一条流浪狗之后,“国防部长”需献花致哀……到死都得不到道歉的芦苇阿嬷们,若在冥府遇到同样来自台湾的狗儿小白,说起彼此的一生,阿嬷们应该会在投胎志愿表上把狗列为第一志愿吧!
当我自问,为何我越来越与这社会格格不入,越来越朝隐形之人的路走,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生养我的那个社会里有一股强大的文学力量,这力量使我相信我可以在文学里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而我也愿意因这份自我期许去承担现实的磨难。但当新崛起的社会里,文学力量消退,甚至终将消失,像我这样用老派的文学力量养成的人,就变成半消隐的游民,格格不入的异乡人了。每当离谱的社会事件刺激我的心,来自年轻、文学力量根柢养成的我仍旧怀抱一丝希望,认为一小方晴朗有能力收拾阴霾,但世故的、被兴风作浪的社会狠狠教训过的我,明白一切终将被黑暗吞噬。既如此,我焉有能耐去过新兴生活。
2015年,我独自绕一趟武汉、成都、北京、上海,悄然自我纪念写作三十周年,系感慨于旅途之中,深感文学没有把我变成一个快乐的、有成就的人,但确实把我变成年轻时向往的人。2016年适逢洪范四十周年,昔年生养我辈的文学力量里,洪范占了关键地位,那一代文青鲜少未在洪范的书架前流连,鲜少未被洪范出版的一本诗集征服、被散文领到无人的角落与天地对话、被小说开了眼界。这些,滋养我辈,巩固了筋骨。这些,也让我辈身处当代群魔乱舞社会里,于失望之余,仍有力气悄悄地进行着宁静的反抗——当酷暑之日,我站在偏乡某中学礼堂讲台上,对着六七百位席地而坐的中学生朗诵文学作品,我从他们纯真脸庞、安静表情感受到,那一刻我确实把文学力量带给他们。
这是我回报生养我的土地的方式,回报孕育我的文学力量的方式,回报培植我的洪范的方式。
也是一人份的,反抗军的行动方式。
静静躺卧于沙滩上的贝壳,固然不再能引起惊叹,但谁知道呢,说不定把它捡回家的孩子,有一天因这枚贝壳的启发,奋然启程,征服了海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