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70293
编辑推荐
*不喜欢有人问我:“你还在写作吗?”这漫不经心的空洞问题,我听来就像是问:“你还在呼吸吗?”——余光中乡愁诗人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备受世人推崇,拥有众多粉丝与知音。★余光中晚年散文代表作:乡愁诗人余光中2005—2015散文佳作精选集★梁实秋、龙应台、董桥等名家强烈推崇★独领现代散文之风骚,在余光中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内容简介
《粉丝与知音》是余光中2005—2015散文佳作精选集,独领现代散文之风骚。全书分三辑:忆旧、乡愁和杂话。“忆旧”中,从香港中文大学的半山到台湾大学的悠悠傅钟,再到西子湾落日圆,他回忆港台两地教书生涯;“乡愁”中,他在汨罗江现场祭屈原,游历杭州西湖,魁伟黄山,旧都西安,勾起怀古之思,回忆往昔悠悠岁月,满纸乡愁;“杂话”中,他与家人走访佛罗伦萨、东海岸,品味西方艺术,又谈昆曲、品南管、析古诗,大书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书中还收录了回忆赵丽莲、英千里、傅斯年等师友之文,清雅生动,无字写情处处是情。
目 录
第一辑 忆旧
• 西湾落日圆 ……2
• 吐露港上中文人 ……21
• 傅钟悠悠长在耳 ……26
• 文学老院,千里老师 ……37
• 显极忽隐,令人惆怅 ……41
• 诗史再掀一页 ……46
• 失帽记 ……50
• 追思许世旭 ……57
• 永怀锡公 ……60
• 袁可嘉,诚可嘉 ……62
• 赵丽莲老师墓志铭(1899-1989) ……67
• 吐露港上中文人 ……21
• 傅钟悠悠长在耳 ……26
• 文学老院,千里老师 ……37
• 显极忽隐,令人惆怅 ……41
• 诗史再掀一页 ……46
• 失帽记 ……50
• 追思许世旭 ……57
• 永怀锡公 ……60
• 袁可嘉,诚可嘉 ……62
• 赵丽莲老师墓志铭(1899-1989) ……67
第二辑 乡愁
• 西湖重游 ……70
• 皖南问俗 ……76
• 黄山诧异 ……81
• 故国神游 ……89
• 水乡招魂 ——记汨罗江现场祭屈 ……97
• 片瓦渡海 ……110
• 拜冰之旅 ……129
• 雁山瓯水 ……146
• 走过洛阳桥 ……165
• 龙尾台东行 ……168
• 太鲁阁朝山行 ……175
• 佛罗伦萨记 ……182
• 西湖重游 ……70
• 皖南问俗 ……76
• 黄山诧异 ……81
• 故国神游 ……89
• 水乡招魂 ——记汨罗江现场祭屈 ……97
• 片瓦渡海 ……110
• 拜冰之旅 ……129
• 雁山瓯水 ……146
• 走过洛阳桥 ……165
• 龙尾台东行 ……168
• 太鲁阁朝山行 ……175
• 佛罗伦萨记 ……182
第三辑 杂话
• 为梵高招魂 ……206
• 梵高光临台湾 ……210
• 人本大师毕加索 ……213
• 谈文论剑 ……221
• 笔耕与舌耕 ……227
• 不朽与成名 ……229
• 粉丝与知音 ……234
• 年寿与坚持 ——“余光中八十大寿学术研究会”致词 ……242
• 从悲悯到博大 ……250
• 句短味长说幽默 ……253
• 心猿意马,意识乱流 ……260
• 长未必大,短未必浅 ……266
• 翻案文章,逆向思维——回顾四年来的myfone简讯文学 ……271
• 与杜十三郎商略黄昏雨 ……276
• 愿昆曲芬芳长传 ……282
• 千古南音侧耳听 ……287
• 《百年佛缘》赞 ……290
• 壮哉山河 ……292
• 文心雕龙 ……295
• 笔力如砥 ……297
• 传家之宝 ……299
• 横槊酾酒——男厕所的联想 ……302
• 错从口出 ……305
• 车上哺乳不雅? ……308
• 说起计程车 ……312
• 环保分等 ……316
• 为梵高招魂 ……206
• 梵高光临台湾 ……210
• 人本大师毕加索 ……213
• 谈文论剑 ……221
• 笔耕与舌耕 ……227
• 不朽与成名 ……229
• 粉丝与知音 ……234
• 年寿与坚持 ——“余光中八十大寿学术研究会”致词 ……242
• 从悲悯到博大 ……250
• 句短味长说幽默 ……253
• 心猿意马,意识乱流 ……260
• 长未必大,短未必浅 ……266
• 翻案文章,逆向思维——回顾四年来的myfone简讯文学 ……271
• 与杜十三郎商略黄昏雨 ……276
• 愿昆曲芬芳长传 ……282
• 千古南音侧耳听 ……287
• 《百年佛缘》赞 ……290
• 壮哉山河 ……292
• 文心雕龙 ……295
• 笔力如砥 ……297
• 传家之宝 ……299
• 横槊酾酒——男厕所的联想 ……302
• 错从口出 ……305
• 车上哺乳不雅? ……308
• 说起计程车 ……312
• 环保分等 ……316
媒体评论
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他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横涉西洋文学艺术,在绵长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其文学影响,已跨越海峡两岸,诗风文采,为不少读者所赞赏。——董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