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37040
《明代文学思想史(套装上下册)/罗宗强文集》讨论明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下不同文体的表现形态,以及影响文学思潮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权、思潮、社会风尚、商业运作等,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整个明代文学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原因。
引言
第一章 洪武、建文朝的文学思想走向
第一节 朱元璋对思想领域的管制
第二节 朱元璋为士人留出之生存空间
第三节 朱元璋的文学观
第四节 主流文学思想之形成
第五节 重情性自然发抒之文学观念
第六节 抒情文学观在小说中的反映
第七节 拟古文学思想之延续
第八节 辨体
第二章 永乐至正统朝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台阁文学思想潮流产生之文化环境
第二节 台阁文学思想之一特点:传圣贤之道与鸣国家之盛
第三节 台阁文学思想之又一特点:提倡和平温厚之文风
第四节 小说创作中台阁文学思想之影响
第三章 景泰至成化末、弘治初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馆阁重臣台阁文学思想的淡化
第二节 从鸣国家之盛转向写日常生活
第三节 宗自然、追求平淡情趣
第四章 弘治、正德间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文学思想领域政教文学观的回归
第二节 政教文学观在戏曲中的表现
第三节 自然抒情文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复古文学思想之先导
第五章 文学复古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文学复古思潮出现之社会环境
第二节 文学复古思潮之规模
第三节 文学复古思潮之崇尚对象: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
第四节 文学复古思潮之理论内涵:求质朴、重抒情、讲格调
第五节 文学复古思潮主要成员之理论分歧:尺寸古人成法与学古而不泥其法
第六章 历史演义小说所反映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似真非真、非真似真的创作倾向
第二节 亦雅亦俗的情趣追求
第三节 历史小说文体的形成
第四节 功利与娱乐兼重的创作动机
第七章 独抒情怀的文学思想在吴中的发展
第一节 重个性、重真情文人群落形成之原因
第二节 重个性、重真情的创作倾向
第八章 文学思想多元并存局面之出现(上)
——杨慎兼容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杨慎兼容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杨慎对待文学复古的矛盾态度
第三节 杨慎兼容的诗歌宗尚
第四节 杨慎的重情说
第九章 文学思想多元并存局面之出现(中)
——以言道、经世为出发点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重自我、重抒情、重本色
第二节 明道与经世致用的文学观
第三节 主张重建文统,提倡新的文风
第四节 关于散文法度的思想
第十章 文学思想多元并存局面之出现(下)
——真情与浅俗创作倾向的出现
第一节 真情与浅俗的创作倾向
第二节 真情与浅俗创作倾向中的戏曲“本色”说
下册:
第十一章 文学复古思潮的再起
第一节 文学复古思潮再起之因由
第二节 文学复古思潮再起之目标(上)
第三节 文学复古思潮再起之目标(下)
第四节 王世贞有关诗歌构成的理论
第五节 《诗家直说》、《诗薮》的理论成就
第十二章 容与堂本《水浒传》所反映的文学思想倾向
第一节 缘情泄愤的创作动机
第二节 人物描写求“真”的观念的形成
第三节 俗中之雅的小说语言观念
第十三章 嘉靖末至万历前期文学思想的变化
第一节 反复古的共同倾向
第二节 文学思想的核心:求真在创作中的表现
第三节 求真文学思想的理论表述
第十四章 重情观念在戏曲文学中的表现
第一节 情有所托、托有所指的创作倾向
第二节 唯情论的戏剧思想
第三节 重意趣神色的戏剧理想
第四节 重情思潮中的戏曲批评
第十五章 异议者李贽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回归自然人性——李贽文学思想的出发点
第二节 李贽的文学思想(上)
第三节 李贽的文学思想(下)
第十六章 万历后期重情说的发展
第一节 从重情思潮到公安派信口信手的创作倾向
第二节 性灵说的提出
第三节 从性灵到趣味
第四节 性灵说的修正
第十七章 自娱与适情的文学观
第一节 自娱适情,追求平淡趣味
第二节 思索人生,融哲理于诗情
第十八章 小说观念的巨大转变
第一节 新的小说题材的选取
第二节 写人的新手法:借日常琐碎物事肖貌传神
第三节 作意的解读与小说功利观的另一种形态
第十九章 以文为戏、适俗疗俗的文学观
第一节 以文为戏,于娱情中适俗疗俗
第二节 冯梦龙的情教说
第三节 情教说在通俗小说中的表现
第四节 通俗小说的理论批评
第二十章 明末重实用的文学观
第一节 回归程、朱道统,文以理为主
第二节 回归情之正的抒情观
结束语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部分引用书目
后记
作为其时主流文学思想的代表,宋濂的复古思想是师其意不师其辞,是复古而重在政教之用,是复古宗经而自树立。与之共存之另一种复古思想,是师其意亦师其辞,师其意象构造手法,亦摹拟其风格,实际上是拟古。
此一种之复古,实承元末之余绪。这从洪武初两位最重要的诗人杨维祯和高启之创作倾向可以得到说明,他们的主要活动在元末。杨维祯死于洪武三年;高启死于洪武七年。他们创作的主要倾向与文学理念,在元末都已完成。虽然在作品的情调上进入洪武朝之后有时略有变化,但自大格局而言,他们的文学思想,属于元末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杨维祯与高启,都是极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文学思想既丰富又复杂。他们身处元末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既处人命危浅之环境,又有个人情性自由挥洒之巨大空间,还有传统观念之影响。在他们的文学思想倾向里,既有复古观念,也有强调个人情怀抒发之主张。正是因为此一种之复杂性,后人对于他们的评论,也就往往从两个相反的方面说,一说他们的文学思想是独抒性情,一说他们是师古摹拟。其实他们的文学思想里,这两个方面都有。或者,在他们心中,复古与独抒性情本来统一于一体之内。由于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诗被认为有很高的成就。但是无论评价杨维祯还是评价高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拟古,而且被认为拟的很像。论高启者,甚至认为他拟什么就像什么。他们拟古,成就与局限同在。钱谦益论杨维祯,谓:“余观廉夫,问学渊博,才力横轶,掉鞅词坛,牢笼当代。古乐府其所自负,以为前无古人。徵诸勾曲,良非夸大。以其诗体言之,老苍奡兀,取道少陵,未见脱换之工;窈眇娟丽,希风长吉,未免刻画之诮。”清人吴乔论明人学唐诗,称:“明之瞎盛唐诗,字面焕然,无意无法,直是木偶被文绣耳。”他认为此一种之弊病,实由二高(高启、高樣)开其端。我人读杨维祯诗,常常可以看到李贺的影子,虚荒诞幻、怪奇裱丽之辞语意象。而读高启诗,则似杜似白。读时觉得不错,过后留不下任何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拟古,虽有过人才华,而没有独特之创造。
复古之风在洪武朝绵延不绝。然所复之古何所指,则说各不同。贝琼在《乾坤清气序》中说:“诗盛于唐,尚矣。盛唐之诗,称李太白、杜少陵而止。……长庆以降,已不复论,宋诗推苏、黄,去李、杜为近。逮宋季而无诗矣。”这是说,所复之古是盛唐。诗学盛唐而文则学韩、柳、欧、曾、王、苏六家:“降于六朝之浮华不论也。昌黎韩子倡于唐,而河东柳氏次之。五季之败腐不论也。庐陵欧阳子倡于宋,而南丰曾氏、临川王氏及蜀苏氏父子次之。盖韩之奇,柳之峻,欧阳之粹,曾之严,王之洁,苏之博,各有其体,以成一家之言,固有不可至者,亦不可不求其至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