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37754
1.“改革先锋”蒋子龙等28位作协作家,深入桃源采风实感
28位作者以诗歌、文言文、散杂文等形式,用*真实的情感、饱含深意的文笔描写桃源的风景与故事,多维角度展示了不一样的桃源。
2.桃源出行必读:32篇实地探访 实用旅游路线
寻访自然山川风景、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传统特色食物、文化建筑代表,随时随地发现桃源之美。
3.以看桃源的眼光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映照生命中见微知著的片段
此书内容不仅在于展示桃源的秀美壮丽以及它前生今生不寻常的背后故事,更是为大家描绘了生活的不同色彩,要去探寻生活的维度,用更好的心态和行动发现不一样的生活之美。
4.全书四色图文,精致排版,装帧精美。
高清全彩实景照片,以及蒋子龙、叶梅等采风现场书法墨宝收录,内文严选特种纯质纸张,具有良好阅读体验感,更适合收藏和阅读。
桃源速览丨实地探访丨人文景致丨当地特色
全国多民族作协作家赴桃源一线采风
28位作者深度作品集结出版
《今日桃源》是一部值得期待的作品,由全国多民族作协作家到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实地探访而写,在地理、人文、历史、经济、当地特色等方面再现桃源的传统风貌与今日风情。
“改革先锋作家”蒋子龙、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等各作家以真情实感写桃源:写它秀美壮丽的自然山河,引出“人与动植物要和谐共处、避免过度采伐砍杀,学会保护环境”的话题;写它的历史文化厚重,桃源是一代历史学家、教育家翦伯赞及著名作家丁玲的故乡,更有明代英雄大都督哈勒·八十的传奇故事,以及它的人杰地灵——桃源县一中的文理科成绩在全省首屈一指;写它的传统手工艺,这里有被称为“湘绣之魂”的刺绣、郑家驿镇的木雕,更有特色的富硒茶园和擂茶,是全国传统的粮食、油料、肉类生产大县。
接触过桃源四季风物与山川,能暂时隐遁在独特的桃源故事和风景中,不仅给现代都市蒙尘、疲惫的身体及心理以精神洗涤,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和生活,以更好的脚步去出发!
蒋子龙 桃源三章 001
丹增 保护地球尊重生命 011
胡丘陵 桃源仙境,当今乐土 025
叶梅 关于常德的三易其稿 031
冯艺 昨日桃源今又桃源 045
水运宪 枫树叶正红 055
赵晏彪 一曲悲壮的天歌 063
王樵夫 心有桃源云水间 077
贺颖 天琴桃花 097
韩静慧 花儿开过尚盈盈 115
阿凤 味觉的分量 123
何霖 何必桃源是故乡 133
吕金华 品读桃花源 141
王开 你如何不爱这山河 151
靳莉 天涯路上的甲乙丙丁 161
彭力勤 寻踪桃花源 171
阿满 沅水可以照见 179
王杏芬 风华白楼 193
向未 沅水之上 203
少一 我与枫树有个约定 215
宋庆莲 瑞兽的眼睛看桃源 223
唐益红 被风吹动的村庄 231
胡平 一个全新的桃源正驰骋而来 245
罗永常 桃源之夜 255
张惠芬 散文两章 259
龙小芬 傩送在夷望溪 267
解黎晴 诞生《离骚》的河流 273
李泽红 宽宽长长桃源路 293
什么时候能再与子龙老师坐在一起,即使不多言语,仅是从他的表情和身姿语言,就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位当代作家丰厚、多彩又透彻的内心世界。
——修晓林
叶梅在文中的思与悟、情与歌,不突兀,不虚张,却恰到好处地点醒着、打动着那些行旅的人们。
——谢有顺(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叶梅的散文,如水。清澈,明丽,深邃。如一条河流,缓缓流动,慢条斯理,娓娓道来。朴实并不华丽的描述语言中,在你有滋有味慢慢咀嚼中,她就把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的关系及来龙去脉给你讲述个透,令人愉悦中充满知识性,也显示出她丰富的人生阅历。
——郭雪波(作家、编剧)
叶梅在多民族的文化丛林中漫步行吟,却能够以个体生存经验穿越民族的历史与当下,凸显出作家的大视野和大情怀。
——郭艳(鲁迅文学奖评委)
桃源三章
——蒋子龙
桃源处处桃花源
这个题目有点绕,桃源不是桃花源吗?前者指桃源县,后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现实中的桃花源,就在桃源县腹地。
人活着,皆称“世人”,即活在当世,活在世俗之中。然而古往今来,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普普通通的,功成名就的还是穷困潦倒的,春风得意的还是失魂落魄的,无不向往世外桃源。一千六百多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今日的江西九江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也算是优哉游哉的了,却依然祈望能有一个世外桃源。于是将自己的梦想附着在一个听来的故事上,写成了《桃花源记》。
这一下不得了,天下人梦中的世外桃源,竟有了现实版。于是,文人骚客、帝王将相和各类游客,根据《桃花源记》里描述,一次又一次地顺沅江而下,按图索骥地寻找心目中的净土。
山水派诗仙李白,是绝对不会错过的,但他认定自烟溪口以内,都是《桃花源记》里所说的世外桃源:“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
千里沅江,自贵州云雾山的鸡冠岭直冲而下,穿过崇山峻岭、峡谷险壑,骤然进入湖南,地势渐缓,情致渐奇。随之又吸纳数十条溪流,到达沅陵东界时,水面宽阔和缓,气象雍容幽美,从每一个溪口进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王维到此就神思迷醉,或坐,或行,或远眺,或近观,直觉无处不是桃花源:“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韩愈却直奔主题,还未见桃花源就先被这里的桃花迷住了:“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经国学大家陈寅恪考证,《桃花源记》是写实的。但神奇的山水必然会派生出许多神话传说,这里的鲜桃甜美无比,上贡天庭。于是玉帝率各路神仙巡视桃花源,在沅江边留下雌雄剑以镇邪驱妖,保佑桃花源祥和安宁。双剑顷刻化作对峙的两座大山:壁立千仞,陡如刀切,山顶古木森森,笼盖四方;山腰为五彩丹霞,光芒闪烁;山脚溪流环绕,宛若飘飘绿带。一位和尚,通过一个农妇的罗裙,将桃花源的仙景印到菉萝山绝壁上,是谓“菉萝晴画”。笔架山下诚实的樵夫,千辛万苦送银到长沙,寻找一个叫“公平”的人……于是民间便流传开来这样一句话:“桃源人诚实,长沙人公平”——可见,青山碧水、天上人间,似乎都在呼唤一个地名的产生:它包括桃花源,又便于人们寻找世外桃源。在《桃花源记》问世六百年后,于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建桃源县。
“桃源”两字显然取自“世外桃源”。桃源县纵横近五千平方公里,沅江中游的下段、下游的上段,尽在桃源县中,烟波浩渺二百里。世人想寻找桃花源,或世外乐土,尽可到桃源县来。
于是,称“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的苏东坡来了,他确实是到世外桃源来寻求平平常常的恬静与舒淡:“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
宋徽宗的“圣旨”到了,里面装的不是命令,而是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为桃源的桃花山寺院题写的“桃川万寿宫”。
清帝乾隆在丞相纪晓岚和翰林学士周昌国陪同下来了,并为桃源的星德山钦题“南天门”匾额……
但,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明代公安派文学大家袁宏道的到来。他先是以为桃源古城就是世外桃源:“闹处云藏寺,僮来鸟亦随。仙人成邑里,烟水作城池”。烟水城里做仙客,难免流连忘返,他看的地方一多,竟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桃花源:从菉萝山脚的溪口进去,直至水心岩——那就是夷望溪,水面宏阔,为沅江第一大支流。溪中兀傲地矗立着夷望山,四围峭壁如削,平滑无寸肤,水啮其趾,跃波而出。《水经注》载,昔有蛮民避寇居之,于此瞭望敌情,故谓“夷望”。
百里夷望溪,至此停蓄深沉,碧波涟漪,随后被一次次地岸束之,岩挡之,沙回之,或自相激射,或强纳疾旋,或瞬息万变。溪不一形,倏直倏曲;波不一声,时喜时怒;水不一色,忽白忽绿。水中除夷望山,还有水心岩、龙门砥柱、大小孤山等等,“水逼削四方,环山皆水,环水皆山,周遭映带,以相逼而见奇”。
山上危岩特起,鸟道插天,俯瞰碧波,辉光万顷,倒影幢幢。溪水两岸有群峰护持,云雾缭绕,林木蓊郁。在山峰与水面的交界处多洞,有迎神洞、龙角仙殿等等,还有一些人迹罕至的神秘洞窟,入水数丈,飞沫溅空,声如奔雷——此处焉知不是神仙洞府?明人阙士骑说得好,人声貌气,自成淳古。邱荒栈断,野水闲云之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看来,李白、王维和袁宏道等等都是对的,桃源处处都是桃花源:“山有容空地,溪无不怒时。偶然岚翠起,一县绿离离”。而桃花源,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多梦的时代人类共同的梦。
桃源奇木
我生在沧州农村,上学读书后才知道,《水浒传》里的野猪林,很有可能就是参照我们村东的那片老林写出来的。里面什么稀奇古怪的老树都有,粗如磨盘的,弯似龙蛇的,高入云表的,遮天蔽日,荫气森森。老林里有碗口粗的蟒蛇,狐狸、兔子也很多,唯独没有人看到过野猪……我跟古树的情缘大概就是在童年时结下的,每到一地看到大树就格外亲,除去拍照留念,还要作详细笔记。近几年来能让我大饱眼福的,是桃源的古木。
摇钱树。我一直以为这是神话中的宝树,现实的泥土中不可能长出这种摇一下能哗哗掉钱的植物。然而在桃源县沙坪镇兰坪村,就有一株活生生巨大而繁茂的摇钱树。树牌上写着:“摇钱树,学名鹅掌木,又名‘小发财’,青檀属,榆科。此树胸径1·24米,树龄400年”。站在树前第一感觉并不是和气发财,而是气势雄浑、威震一方。树干呈浅棕色,老皮起坎布沟,坚硬似铁,枝叶扶疏,凌云直上,而不是向下。我仔细观察其叶,细脉多叉,小者三瓣,大者七瓣,并不像过去的铜钱或金币银币。至于想摇动它,更是绝无可能,想抱抱它没有两三个人也抱不过来。可为什么叫它摇钱树呢?这其中一定有个典故。遗憾的是我问了几个人,都不得其详。
含笑花。本属于常青灌木,却长成一棵巨树,树干直径1·2米,同在兰坪村,距摇钱树不过数丈。两相呼应,构成奇观。当地人称它为“含笑花王”,树龄也在400年以上,分枝繁密,叶偏狭呈椭圆形。花期是每年的3—5月,阔瓣含蕊,开而不放,故谓“含笑花”。每到花期,满天云锦;无花期,庞大的树冠像一团有根的绿云,随风浮动却不会飘散。
千年古樟。桃源丰隆寺有棵800年的吉祥老树——银杏,再往上就是焦林山脚溪坪岸上的千年古樟了。远看非常漂亮,树冠浑圆,荫如华盖。背后有连绵的青峰作衬,又高于青峰;前面揽抱着坪田,仿佛是一方保护神。走近了才感知到古香樟的雄伟,树干粗如铁塔,估计要十数人才能合围,上面系着一条红布,靠近地面的枝条上也系着许多红布条,树下摆着供果,香炉中插着尚未燃尽的贡香。古樟汲千年天地之精华,极具大自然的灵气,当地人把它当神来供奉。
行吟鬼柳。桃源千年以上的老树,还有太平铺乡的古槠和漳江镇游仙观村的古枫杨,别名“鬼柳”。“兄围487厘米,树高15米,树龄2400余年”。苍苍古木,依然刚劲挺拔,高叶架云。
树旁竟然专为它立了一块碑,碑上刻道:该树系明朝末年,由一古枫树树根萌生长成。而萌生此树的老树,长于公元前300多年的战国末期。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从此经过,并在树下吟成《涉江》一诗。后来此树历经2200多年的风霜雨雪,至公元1940年,树干胸围已达10余米,于心中空,却新叶滴翠,偕儿孙傲立江边。惜旷世古树,于日军侵华时枯死。所幸儿柳亦成古树,当地百姓珍爱,悉心呵护,为怀念屈原,故称“行吟鬼柳”。
桃花源之所以成为世外桃源,桃花源又为什么会在桃源县,除去奇绝奇佳的山水,这些稀世罕见的古树奇木,也是重要的条件。
桃源散记
近年来有许多人喜欢重复古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走得慢一点,等等灵魂。自以为是出新,殊不知国人的情况正好相反,是灵魂走得太快:急功近利,贪欲膨胀,情绪乖戾,精神张狂。而身体又跟不上,下部的腿脚滞后,于是事故不断,疾病丛生。
桃花源是可以栖息灵魂的好地方,给灵魂吸养,休养生息。
桃花源应该就是佛家所说的清净世界,即“净土”。
净土可净心。
陶渊明能写《桃花源记》,是因为他心有净土。心有净土,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净土。来过桃源的人,心里带走桃花源,即是“佛有无数,净土无数”。
近两千年来,世界发生了剧烈变化,科技迅猛发展,为什么人类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没有变?
若说人生多梦,桃花源是人类共同的梦,是梦中之梦——这或许就是人类的共性。
陶渊明为桃花源的“硬件”是制定了标准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肥沃的土地排在第一位。
桃源的山水、林木之胜,世人皆知,不然不会有“人间仙境”的美誉。但成为世外桃源的最重要条件:耕地面积145万亩,产粮全省第一,是全国传统的粮食、油料、肉类的生产大县。
在转基音“转”得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的情况下,人们愈加想往桃花源。且不说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仅从桃源人的角度来说,囤里有粮,心里不慌,才能优哉游哉的过神仙日子。
桃花源文化影响了陶渊明之后的所有重要诗人,乃至影响了民族性格。桃源县的人口在湖南居中,然而桃源的中学生,文科成绩全省第一,理科全省第二。这是不是跟桃花源的浩荡文气有关?当然也不可忽略桃源人宋教仁在家乡办学的贡献。
写《桃花源记》的人性格中还有另外一面,常被人忽略。陶渊明常读《史记》,“引司马迁为隔代知己”。司马迁的刚断决绝,谁不知道?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该有怎样的风骨?且看他咏荆轲的句子:“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正如鲁迅所言:“正因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所以,作为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并非是与世无争的乐土,也是一个出斗士的地方。“桃源三杰”中的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被尊为“中国宪政之父”。
丁玲是文坛的斗士。翦伯赞是史学界的勇者。
保护地球尊重生命
——丹增
中国从唐朝以来,凡读书人,命运中注定必须要读一遍《桃花源记》。因为这是陶渊明的千古传世之作。这篇作品不仅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宁静而又淳朴的世外桃源,令追求美好生活的读者心生向往。同时,以一个捕鱼人的生存环境描绘“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自然美景。湖水清澈、翠竹满目、土地辽阔、农田肥沃、房屋整洁、鸡鸣狗吠,桃花源存在于地球村。
地球出现生命已有38亿年,仅有4亿多年历史的人类仅仅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放牧、耕种,城市就侵占了地球陆地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把地球搞得伤痕累累、血迹斑斑,草地化为耕地,森林大量砍伐,土地出现沙化、江河出现污染,生物大量灭绝。
桃花源是令人陶醉的生活画面,更是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人类源于大自然,又归于大自然,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人类与自然是生存关系,人类与其他动物是同伴关系,共存共享于地球,作为高级动物的人要尊重其他生命。什么是生命,这熟悉的话题,无论是科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都没有共同的答案,但有一条是共性的,那就是没有比生命再珍贵的。生命是进化的结果,一切动物的存在感和再生能力,进化、繁殖、代谢、调节和感知,以及聚集和分离都是一切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侵害、霸权、剥夺其他动物自然生存状态的行为,首先是在城市里修建动物园,把各类珍奇动物源源不断地禁锢在筑牢的公园内。甚至将自由和自尊的动物关入兽笼,供人们观瞻、浏览甚至戏弄。在有限的小院、狭小的笼子里,无论粗犷敏捷、勇猛善斗、耐寒抗病的珍稀动物,逐渐使其基因变衰,神经变异,体质变弱,丧失本性。我们常在动物园里看到,狗熊作揖乞讨、豺狼摇尾求食、虎豹站立讨肉的场景。门庭若市的动物园,既是大众光顾的乐园,也是人类践踏生命的苦伤。
我在西藏时,四川成都的一个动物园为了展示雪域高原的牦牛,从西藏那典捕抓了3头野牦牛运到成都,从海拔4000多米的寒冷的高原到炎热的平原,从逐草而行到圈养食料,其生命的萎靡可想而知。2年后3头野牦牛的头颅和皮子送回拉萨制作标本。不少动物园里还能看到黑熊滚圆球,猴子走钢丝、飞鸟捡钱币之类的驯兽表演,吸引游客。人类以立岸的傲慢,歧视自己的同伴,将自然栖息的野生动物,活着观赏外形、进行科研,死了内脏当食料,骨皮做成标本,使得动物无法摆脱人类随心所欲的限制,调动和捕杀。
桃花源写的是捕鱼人,我在那里吃的是鱼肉饭。但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不见了,风中摇曳的竹林还在,大自然没有变,生活却大变了。首先是吃的内容和方法。人活着就是一口饭,吃的要文明,吃的要营养,吃的要合情。我在许多名噪一时的美食餐桌上,亲眼看见了生吃猴脑,活焖螃蟹,铁板甲鱼,火烧龙虾。据说还有被称为“四大美味”的鱼翅、鹅肝、熊掌、鹿胎。在哪些富丽堂皇的高级餐厅,海边度假的烧烤摊上,那些有钱有权,被称为尊贵的客人挥舞着屠刀般的刀叉,谈笑风生地享用这些所谓的美食。这餐桌背后的血腥、残酷的真相他们充耳不闻。8年前,我在海南的一个烧烤摊亲眼目睹,烧烤架上炭火烧得发红,一个嘴里叼着烟的人,从一旁的水池里捞起正在游动的青绿色的大虾,放在红彤彤的铁丝网上,大虾好像触了电似的颤动着,发出扑嗞扑嗞的声音,不一会儿变得火一样鲜红。又从竹筐里拿出一条活的蛇,钩在木桩的铁钉上,拿出一把闪闪发光的尖刀,插入蛇的喉咙,“咝”的一声划下,沿着蛇的身体,把肉与皮剥开。没有皮的蛇,还是活的,在架子上蠕动。最近我看了姚明代言的拒绝食用鱼翅的公益广告,不仅非常惭愧,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和高额的利润诱惑下,渔民们在大海里捕捉活的鲨鱼,用锋利的刀刃切割鱼鳍,从最大的背鳍开始,接者是胸鳍、尾鳍,有的连鲨鱼体内的内脏都不放过。身体被活着肢解,珍贵的鱼鳍被割掉之后,海洋里生命力最顽强的鲨鱼还是死不了,重新被抛进海里,海洋被鲜血染红,生命还在大海里流动,最后也许是流完最后一滴血,就饿死或被其他鱼类吃掉。口感细腻、入口即化、价格昂贵的鹅肝,如果你真知道其残忍的生产过程,谁也不会再享用这个美食。进口顶级鹅肝的生产过程是这样的:一只幼鹅被塞进小笼子,铁栅栏外只露出一排脖子,身子被固定在专门训练颈部肌肉的架子上。为了把鹅的胃撑成面袋子那么大,每天增加喂食量,等到10个星期,鹅的颈部和肠胃都练得像石头一样坚硬。然后每天早中晚三次把一根30厘米长的铁管,直捅喉咙深处,10公斤的混合饮料从这管道填塞到鹅的胃里,直到18天以后,一副比正常鹅肝大10倍的脂肪肝培育完成。这期间鹅整日不能动弹,嘴巴喉咙受伤,每天忍受着胃部的剧痛,顶级的美味鹅肝是这么做的。低价格的鹅肝是将破损的肝加上不少作料碾碎制成鹅肝酱。
人类为维持正常生存的需要,像桃花源里的人那样,食用家养的比自己低端的生物,是食物链的一环。也是满足味蕾,保持营养,生活需要,无可厚非。但是,用极端的、邪恶的手段满足一时的口舌之欲是可悲的。据科学家判断,海豚是智能仅次于人的动物,有关海豚的童话故事我们的子孙耳熟能详,充满着善良、可爱,对人类持爱的动物。有一天我在某地的海洋世界广场,观看了海豚表演。体型优美、动作灵巧、举动聪敏,摇头摆尾,撒娇似地向观众讨取掌声。就在当晚,我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看到,在宽阔的海面上,飘摇着一条大型渔船。一条活生生的海豚被众人压在甲板上,生命的力量它还在极力地挣扎,滑动。此时既没有麻醉,也没有特殊处理,两个人用钢锯切下海豚的头来,血泊之中,身躯因剧烈的疼痛还在弹跳。接下来用锯刀削下双腿,再用尖刀将身躯一寸寸地切开。我的同伴是个僧人,看到这个画面,忍不住声泪俱下,肝胆俱摧,差不多失掉常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一说到大象,便是昂贵的象牙,洁白无霞,软硬适度、典雅精致,可以做成各种雕件。通过赠礼、交易,象征日趋富贵的王廷气派。一提起犀牛,便是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昂贵的坚硬角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炎之功效。至于老虎,更是了不得,不但是虎骨酒,连那根虎鞭,生精壮阳,谁都想沾一下,是求之不得的灵丹妙药。对他们残酷的屠杀场景我还没有见过,看了海豚的下场也不过如此。人对待动物的习惯心态,都是帝王式的,为我所用,为我所领,一只动物生命悲惨的终结,是人的一桩无法洗清的罪恶。
人一般认为,动物相貌丑陋,生性粗野,弱肉强食,谈不上珍爱生命,这是错的。我在西双版纳野象谷,一位动物学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曾躲在密林丛中,近距离观察过隆重的野象“葬礼”。一头年迈的雄象,染上疾病不幸死亡。年青的野象首领,带领象群结队而行,来到死者身边。将尸体运送到树林茂密的一个小渓旁。雄象们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挖掘出很深的“墓穴”,小心翼翼地将尸体放入坑内。群象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往土坑内投去,然后,首领带着群象一起用脚踩土,把墓坑踩得严严实实。最后整个象群排成一字形,围绕着“墓穴”行走。许多野象的眼眶里充满着泪水,久久不愿离开,这是对同伴生命的尊重。大雁为了舒适地生存,悠然地繁衍,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列,年复一年,在天空中迁徙。它们飞行秩序井然,强壮的打头,幼雁居中,最后是老雁收尾,压阵。头雁在前面紧拍几下翅膀,气流就上升了,幼雁靠着这股气流滑翔,飞起来很省力。在云南昭通的一个鸟类观察站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只大雁一动不动地站在结了冰的湖面上,这湖面不大,湖的四周被大雪镶上了银边,原来这只雁在湖边草丛中栖息,可能是饥饿就跑到冰面觅食,结果两个爪子已经被冻在冰里。这时从湖边的草地上,一群大雁随着领头,腾空而起,盘旋在湖面上空,渐渐地从一字形变成圆圈形,降落到湖面。围着哪只冻在冰上的雁,脖子时而抬起,时而弯下,用利喙在冰上使劲地啄起来,那只冻雁爪子四周的冰块四处飞溅。这群大雁再次腾空而起,冻雁使劲抻拽着身子,终于爪子挣脱了冰冻,可是翅膀结上了冰,无法伸展。这时,又从空中盘旋的雁群中,4只大雁再次降下来,两左两右,用灵巧的长喙蹭掉翅膀上的冰片,啄去羽毛缝中的冰块。不到20分钟这只雁完全展开双翅,跟随前来相救的4只大雁飞入天空。这是对生命的相救,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我的家在那曲藏北草原,极美的雪山、蓝天、白云,还有大群的牦牛,撒落的羊群,悠然的帐篷。到那里你以为在生命中永远不会看到的东西,忽然就显现在你眼前。有一年我回到自家的牧场住了3天,亲眼见证了绵羊母子间的慈爱。我到的那天,一只羔羊白色的小绒毛,摇着尾巴,在羊圈外,伸出舌头舔舔草根,用蹄子创创土堆,十分可爱。我一出帐篷门,它迈着笨拙的脚步,向我迎面走来,表示亲密。就在那晚,它被大群的绵羊挤压而死去。第二天我看到那只失去子女的母羊,像失了魂似的脱离羊群,不吃不喝,孤零零地站在羊圈外朝天哀鸣。到了晚上,放牧员将死去的羔羊皮剥下来,披在另一只失去母亲的孤儿羔羊身上,还用细绳绑上,怕掉下来,牵到死去子女的绵羊身边。母羊用鼻子闻了闻皮毛,以为是自己的子女,才开始母性大发,不仅喂奶还亲昵地照顾失母的孤儿。亲情虽然是自私的,但仍然是博爱的基础,牛羊即使自己的子女死后也不愿将多余的奶水哺育不是自己的子女,这也许是动物的母爱。我曾在一个杂志上也看到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厨师常做海鲜菜,有一天下午他想做一个青炖鳝鱼。他先把在锅里的油烧热,从水池里像往常一样捡起一条鳝鱼放进油锅里,可这条鳝鱼极力弓起身体,想从锅里跳出去。厨师十分纳闷,把他从油锅里捞出来,放在菜板上,还是紧紧弓着身子,几乎用指头都分不开,但它已经死了。他拿出菜刀,把鳝鱼剖开,才发现其腹中还有一条小鳝鱼,它弓身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小生命,才努力弓起腹部。据说从此后这个厨师改行做采购员。
进入了沅水桃源段,两岸虽然不称世外桃源,却胜似世外桃源。风景奇特、环境优美,桃花八景逐一显现,美不胜收。我连忙想起了我居住的昆明。昆明是个花都,四季鲜花盛开,元月有油菜花,二月有牡丹花,三月有桃花,月月有花开,花多蜜蜂在告急。昆明是个水城,城边是五百里滇池,城中有美丽的翠湖,盘龙江穿城而过。昆明是日光城,蔚蓝的天空,整日高悬着灿烂的太阳,早晨太阳从东山露出脸,就射出强烈金光,晚上日落西山,半个天空红霞纷飞。我家旁边有个圆通山动物园。据说这里曾传出一个羊狼相亲相爱,亲密无间的故事。在人们眼里,狼是食肉动物,咬牙切齿地捕食食草动物。羊是食草动物,温顺和睦地低头啃食青草。在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这两种动物是水火不容的两类,狼代表的是邪恶,是憎恨的对象,而羊代表的是善良,怜悯的对象。在圆通山动物园出现过羊狼同在一个铁笼中,各食各的料,各管各的事,相安无事。据说相居半年之后,这两种动物厮混在一起玩耍,彼此和睦相处,相得甚观。这一消息一传百,百传千,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以新奇的目光,抢着在笼子前合影、留念。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从事文字创作的人,经常拿着板凳坐在铁笼前观察,或者在笼子前徘徊走动思考着问题。原来这笼子里关着一只在动物园出生的灰狼,管理人员别出心裁,从郊区牧场要来一只白色的小绵羊关进去。开始动物园也怕这只灰狼把羊给吃掉,甚至当着游客廝咬,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从第一天起,这不相容的两种动物,相互有点戒备,尤其是食草动物小白羊,对灰狼天生表现出一种畏惧。过了一段时间,逐渐彼此产生了信任感,灰狼睡觉自然钻进洞形的黑窝里,而绵羊悠闲地躺在空旷的席地上。这一景观使昆明动物园门庭若市,游客如云,生意兴隆,收入增加。也有人提出这是哗众取宠,有碍于伦理纲常。在有关领导的劝阻下,动物园只好忍痛割爱,把绵羊清出笼子送回老家。当它们分别的时刻,绵羊怎么拉也不愿意走出笼子。昂着头往里看,不断发出叫声。笼子里的灰狼,一看绵羊拉走,两只前蹄推开饲养员,咬断牵羊的绳索,把绵羊推进笼内。当强行拉出绵羊,关起铁门时,灰狼直立爬在铁丝网上,往外哀号,绵羊犟着脖子,往里哀鸣,难舍难分泪汪汪地相互凝视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于怎么理解,那是各抒己见了。
人类狩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时期不可能出现动物园,只有进入工业文明,人口聚集起来,发展城市,远离大自然,才在城中出现了动物园。人类对动物的心态有时是歧视性的、恐惧性的、帝王式的,有时是宠爱性的、利用性的、蒙崇式的,十分复杂。以虎为代表的高级动物和以蚂蚁为代表的低级动物,在生命意义上没有区别,要说区别那是生命价值。把老虎关进笼子里,和它对视,敢用手指指点点,用相机拍照。要不是栏杆隔着,那可能是惊恐万状,不寒而栗。动物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地球生命的最后胜利,这既是可喜,也是可悲。在动物弱小的生命之间往往是相互同情,互为因果,相依为命。国际知名生物学家西蒙斯,于1976年建立了一门新学科——“社会动物学”,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动物的奥妙。他发现人人喊打的老鼠的奇妙。有一天在野地上两只老鼠同行,后面的一只叼着前面一只老鼠的尾巴,他觉得很奇怪,亲自抓住这两只老鼠观察,才发现原来后面一只是瞎子。英国的一位妇女,养了一条狗,狗年岁大了,眼睛瞎了。家养的两只猫,似乎对瞎狗产生同情,从此无论何时何地,两只猫离不开狗。狗走路时,两只猫一左一右为瞎狗引路,狗猫相依为命。曾经希腊有个有名的歌唱家,名叫阿利翁。他到意大利演出,返回希腊就乘坐一条船。原来这条船的水手是个海盗,他知道阿利翁背的七弦琴值很多钱,而且身上还带着许多现钱。海盗在无人的大海上确定杀死他,并明确地告诉了他。当阿利翁知道自己无处可逃,只好请求海盗,在他临死之前,允许他唱一生最后一次歌。当他怀着悲痛的心情高唱的时候,发现一只海豚围着船在游动,他想与其死在海盗手中,不如自己跳水一死。一唱完歌就怀抱伴奏琴跳入深不可测的大海。那只海豚似乎听懂了优美的音乐,知道了音乐家的身价,托起阿利翁漂游到岸边,将歌唱家毫无损伤地送到岸上。后来希腊造币厂铸造了一种硬币,上面刻印着阿利翁手抱七弦琴,端坐在海豚背上的画面。
应该说人类和动物是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着大自然的恩惠。动物都有自己的尊严,如果能够接近他们,得到动物的理解和爱,那是我们人类的荣耀和自豪。江南洞庭湖畔,养鸭户徐辉,在1980年9月的一天,在自家门口的小河里摸鱼时,意外地捉到一只大乌龟。他把乌龟捧回家中,精心地饲养了一段时间。后来在乌甲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送回浩瀚无边的洞庭湖。时隔一年多,81年12月份的一个傍晚,这只乌龟风尘仆仆地回来了,爬进了徐家大院。徐家主人又惊又喜,全家商量,这乌龟情意这么深长,先留在家里住一段时间,再送回湖里。乌龟在家不仅吃喂的食物,还躲在墙角吃蚊虫,有时独自出去玩耍,每晚都要回家。徐家认为这龟能够摆脱人的利用所带来的威胁,能够自然地栖息,更幸福,更幸运。于是将其再次送入洞庭湖,他们估计再不会回来,以示隆重送别,在湖边放了一挂鞭炮。又是时隔一年,正好春节即将来临,乌龟又回来了。它一进村被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发现,他们弄来麻袋、渔网,你追我赶进行捕捉。乌龟机警地迅速爬进了熟悉的路边小巷的墙洞里,捕捉的人折腾半天一无所获,只好叫来徐家人。徐先生站在小巷路边大声喊道“老龟你又回来了,我来接你,快出来”。话音刚落,乌龟从洞里出来,爬到老徐面前。徐家人忙完农活,围着锅灶吃饭喝酒,这只乌龟悄悄爬到人群中,将头高高地竖起来,看看这个人的脸,听听那个人说什么,它就像个徐家的家庭成员。动物与人之间通过对视传递感情,徐家认为洞庭湖是它的家,到自己农舍来是访友,访友之后该回家。又一次次把它送到湖里,到了湖边的沙滩上,乌龟望着湖爬了一阵子,再回过头,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徐先生,如泣如诉,难分难舍,最终还是下水了。据说,从那时起,这只乌龟连续八年每年要么是端午节,要么是春节得回来访友。据说徐先生与乌龟结缘的新闻公之于报端,全国各地的书信雪片般的飞到这普通的农家,徐先生成了知名人士。要是这事发生在今天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徐家不仅是网红,而且可以赚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80年代初,我在西藏日报社工作,住在记者小院。所谓记者小院是两层藏式小院,曾经是一个小贵族的府邸,已经很破旧。守护大院的工人扎西住在一楼,养了两条看门护院的藏狗。两条公狗长得像黄狼,很多客人不敢进院子,吠声奇大,夜里很多人不得安睡。无论住在院里的,还是外来的客人,当面和背后对扎西怨声载道,给他造成巨大压力。无奈之下,一生行善积德的扎西老人委托在青藏公路上拉货的司机朋友,先把一条狗拉到离拉萨200多公里的当雄兵站丢弃,因为那里剩菜剩饭充足,不怕狗饿死。扎西和司机把狗装进一条肥大的麻袋里,松松地扎了口,怕狗闷死,这狗看见汽车,又扎西亲自动手,还以为跟随主人去游玩,兴高采烈地任凭主人摆布。从那天起,院子里倒是安静了,可扎西闷闷不乐,见人不说话。另一条狗耷拉着脑袋,既不叫也不吃。院里死一般的寂静,住宿的人觉得还有些不习惯。过了3个月,拉萨进入冬天,雪后的清晨,大门关的严严实实,院里的人拿着扫把扫雪。当扎西打开大门的那一刻,所有的目光聚集到披着雪花站在大门外的那熟悉的黄狗。它第一眼看见扎西,就爬在雪地上,昂起头伸出舌头,看着主人发出喜悦的叫声,摇动着尾巴,把地上的雪扫得雪花四射。再看见院里的人群,一下子站起来,跑进院子活蹦乱跳,摇头摆尾,向每一个人用鼻子闻着,亲着,不在乎曾经人们对它的憎恨和冷苦。我后来从那位司机那里得知,他确实在200公里的土路上开了一天的车,晚上住在当雄兵站,把狗放了。第二天吃早餐,多打了一份,四周寻找饿了一天的狗,可无影无踪。可以断定,当晚思念着主人的狗,踏上了返回拉萨寻找主人的路途。这200公里的路程,要跨越荒野,可能受野兽的袭击;翻越高山,可能忍受饥饿的折磨;还有江河的阻挡,绕河寻桥;过城镇,还要躲避人类的追打,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痛苦、磨难、艰辛。这条狗,怀着对主人的忠诚和感情,以坚强、勇敢、精灵抗争一切不测,回到了主人身边。这时我十分懊悔当初我们对一条有情感、有尊严,为我们看家护院的狗,采取如此冷漠,残酷的举动。我也想象不出这条狗拖着疲惫的身子,步履蹒跚,忍饥挨饿奔走在寻找家园,寻找主人的艰难路上的情景。
人类早期把收藏动物的标本作为冠冕堂皇的爱好,通过赠礼、交易、以时尚,娱乐的方式欣赏动物的外形,象征豪华的王廷气派。再后来抓捕、限制、驯服,把自由自在的动物关入兽笼,供人参观,游览,任人摆布。现在许多珍稀动物的血肉变成餐桌上的美食,满足人的贪婪、好奇、虚荣的心态。一般动物分为食肉和食草两类,只有人类既食草,也食肉,可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树上掉下的,海面飘动的都要吃。人和动物只有一个家园,哪就是地球,任何生命对地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地球这个家园,也就是保护自己。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为自己的生存发出善良之心。
桃源仙境,当今乐土
——胡丘陵
壬辰之秋,吾卸常邑之履,辅朗州之政,今五载矣!久慕武陵之美,乃瞻常德之风:枉山播德,壶瓶布道。汤家岗陶器犹白,城头山米酒尚温。雁阵南来,每渡潇湘之影;大江东去,时鸣沅澧之音!洞庭无边,涵日月之盈虚;桃源有洞,隔人天之苦乐!而尤胜者,其惟桃花源乎?千古高人,咸来瞻礼;十方韵士,莫不归心!
子骥虽欣然未果;陶翁已解甲归田。于是焉,骚人皆慕道寻津;羽客乃窥踪辨迹。草圣挥毫,临溪洞而问舟;诗仙染翰,飞羽觞而醉月。襄阳仰止,遂得桑麻之趣;摩诘神游,方传山水之魂。隐逸之宗,良有以也;田园诗祖,善莫大焉。遂令江湘逐客,皆成看花君子;始知种桃道士,原是前度刘郎。梦得赋百韵之诗,含虚流于皎镜;昌黎讽南宫之画,臻极妙于丹青。至若虚白与陈抟来访,玉蟾共吕翁登临,栖真成道、羽化登仙之徒岂可胜记!
盖桃花源者,实理想之乐士也!昔者先民避秦时之乱,入桃源而不出;尔时陶令去形役之忧,息交游而不还。弃大济于苍生之志,享独归于田园之乐。门前虽三径就荒,宅边喜五柳犹存。于是除秽理荒,朝无车马之累;荷锄戴月,夕有飞鸟之还。采菊东篱,种豆南山。随舒随卷,云无出岫之心;自酌自斟,居有饮酒之乐:良田美池,皆堪遂意无忧;黄发垂髫,并将怡然自乐。更因仁人志士,率多耿介孤直,遂使兼济之志稍减,独善之心弥坚。故千百年来,慕桃源之仙境,乐访道而寻津者络绎不绝,岂不然哉!
故桃花源者,亦游者之乐土也!为报游人深爱之恩,乃发圆梦乐土之愿:市委市府精雕细琢,苦营三年,遂使遗风古韵,重见武陵;世外桃源,再添胜境。羽客仙翁,何不重来览胜?诗人雅士,直须复往寻津!乃知秦溪秦谷,真实不虚;桃山桃源,宛然如故。抚沅澧之双弦,奏楚商之遗音;观潇湘之八景,沐渔村之夕照。步仙洞之幽幽,望炊烟之袅袅;歇亭台之翼翼,拂杨柳之依依!当此之时,其必曰:须倾武陵佳酿,以醉四海高朋!昔陶翁之醉,酒之醉,永叔之醉,境之醉,今丘陵之醉,人之醉也。
再桃花源者,现实之乐土也!春来遍是桃花水,人间无处不桃源。当今之世,园内园外,岂有异乎?观古今来是邦者,非唯恪尽职守,尤谋大展宏图。仰圆中国之梦,俯察子民之心。穿紫玉带缠城,霓灯碍月;柳叶银盘托市,层楼羞林。居人咸得衣食之足;耕者皆无税赋之忧。少者教之,壮者成之,老者养之,病者医之。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为政者,当事民乐,勿媚民一事一时之乐,乃乐万事万代之乐而乐也!
呜呼!躬逢盛世,忝序华章。今武陵人追五柳之遗风,觅心灵之乐土,乃取五百之诗家,编成诗稿;又掇朗州之方志,遂成丛书。沧浪之音不绝,文华之道不孤!余受所托,诚惶诚恐,染翰操觚,不知所云。
关于常德的三易其稿
——叶梅
与常德的缘分由来已久,多年来往于这个地方,记下的有笔下文字,难忘印象,更有留存长久的情意。2018年底再次来到常德桃源,青山绿水之间,又闻武陵熟悉的方言口音,许多往事便不由浮现于眼前,翻找出当年的一些文字,恍如昨日。
而白驹过隙,世事变迁,唯有武陵桃源仍在葱葱郁郁的群山怀抱之中,顺迹而行,见古树参天清泉长流,不能不驻足而立;听松涛阵阵,似有万语千言,但不知所云,让人思前悟后,欲探究竟。想来此地不仅是千年胜景,更是令人神往之仙境,总有一缕吹过的清风,拨动心底无边的柔情,任由它漫延开去,仿佛也融化了身体的坚壁,随风有了翅翼。
一
那年初来常德,刚与丈夫新婚,公公和婆婆均在常德市农业银行工作,我们前来探望。他们住在县农行临街的一幢灰色楼房里,楼下两层为办公和营业厅,老远看去十分气派。附近大多是平坦的农田,一片片绿而间黄的稻谷,青草覆没之中时隐时现的田埂,几眼荷花半开的池塘,城乡混合,热闹但不喧嚣。婆婆那时漂亮能干,就近从楼前的农家买来新鲜的蔬菜,是些从田里扯出的带泥的莴苣、小油菜、茼蒿和青蒜,活蹦乱跳的鲜鱼,白嫩的手磨豆腐,公公喜爱厨艺,就着做出一道道湖南口味的好菜,满屋香气缭绕。
头几天吃得开心,但却突然感到头昏腿软,成天只想睡觉,胃口全无,以为是病了,婆婆带我去常德市医院一查,医生却说是怀孕。婆婆高兴,更加起劲地买菜做饭,一天天的,住在常德的半个月里,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大盘小钵的美味佳肴。
探亲假结束后,回到我和丈夫工作的湖北恩施去,婆婆公公动了念头,说你们不如都调到常德来。这且是后话。我在恩施生下了孩子,女儿半岁时,接到让我去参加湖北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半年的通知,不禁喜出望外。学习心切,左思右想只有把孩子送到常德去,请婆婆照看。正是初秋时节,天气还很热,从恩施坐长途客车到宜昌,在红星宾馆住了一夜,二日清晨丈夫带着半岁的女儿去往常德,而我则将去武汉。在汽车站,我先把父女二人送上车,女儿还在睡梦中,小脸藏在襁褓里。客车轰轰的发动,我站在车窗下,强忍着心里的难过,招手叫丈夫把孩子举起来让我再看看,可他刚举起包裹严实的女儿,还没容我看清那张小脸,车就开动了。
我跟着跑了几步,车越开越快,我只有站住脚目送那车渐渐远去,心如刀绞。
我知道,那车开往常德,一根由此伸出的线揪扯着我的心。常德,就是那样让我铭心刻骨的。
命运的奇妙,常常让人始料不已。有一个叫风儿的女孩,也正是由于我们将女儿送到常德这件事,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风儿本是我给女儿请的小阿姨,是我一位前辈的远房亲戚,来自王昭君的故乡香溪。初见面时,她年方17,穿一袭碎花衣裙、白球鞋,脸儿俊俏,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黄而卷曲。风儿的家乡出美女,她也沾了充足的灵气,不仅苗条俏丽,爱美爱唱歌,干活也十分麻利,每天都把家里打理得窗明几净,逗弄得女儿咯咯直笑。风儿家姊妹5个,她是老大,早早辍学养家带弟妹,摘柑橘学裁缝在码头上扛包,什么都干过,见我和丈夫为孩子的事犹豫,便主动说:“我去常德看孩子,要得不?。”
我正是为难之时,学习机会难得,但孩子太小,公婆还在上班,再加上好些年未带过小孩子,怎么照顾得过来?风儿能去当然再好不过,但她一个人去到陌生的地方,如何适应呢?风儿说,“姐姐,你放心。我回一趟香溪后就直接去。”我半信半疑,心想这是她宽慰我的话,但还是把常德的地址给了她,没想到她后来真的单枪匹马从香溪赶去了。
后来的两年里,我不时找机会去常德探望女儿,每次见面,风儿总是笑嘻嘻的,一边在厨房里煮饭,一边跟抱着孩子的我聊天。但夜里,发现她会躺在小床上暗自垂泪,一定是忍不住的思乡之情。我心里也酸酸的,让她回去还是劝她安心留下,一直十分矛盾。可风儿总是转过脸来反倒安慰我,说不要紧,你放心。
那次探望过她们,离开常德是个下雨的日子,她送我出门搭车,一路上将伞尽力偏向我这边,飞雨淋湿了她纤瘦的肩膀,我侧脸同她道别,不忍看她怅惘的笑容。
女儿近三岁时回到我身边,风儿却留在了常德。婆婆给她在一家乡镇企业找了份工作,她干着还满意,后来在厂里谈了男朋友,成家立业过起了日子。我从婆婆那里不时听到风儿的信息,说她婚后生下了一个女孩儿,也是大眼睛黄而卷曲的头发,像个洋娃娃。可是男人不怎么出息,居然赌博,常靠风儿一个人挣来的钱养活全家。风儿同男人时常吵闹,那家工厂也不怎么景气,她又去干了别的工作等等。听了真让人揪心。再后来,因为女儿的爷爷奶奶也都离开了常德,信息便越来越淡,我的工作又调动了好几次,从南到北,便一晃好些年没了风儿的消息。
但我一直是牵挂她的。只要有机会,总在打听,终于前两年好不容易找到了她的电话,很激动地打过去,问:“风儿!你是风儿吗?”
一个女人用浓重的常德话答道:“你是哪个哦?”
我一下愣住了,我听出那仍是风儿的嗓音,虽然带了许多沧桑,但我没想到她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常德话,在我心里,她是那个清脆亮丽香溪口音的少女。电话中,她知道了我是谁,一口气连叫了几声姐姐,说:“好多年嗒呢,真的好想你。你都还好唦?”
我说:“我还好。”
她说:“你讲的是北京话?”她的“讲”是“gang”,常德人都是这么说的。
我忍不住笑,我说我在北京工作了多年,但人家仍然说我的话是湖北普通话,我学她说了一句:“那你gang的是常德话?”她拖长音调说:“都几十年嗒呢,口音都变成这里的口音嗒。”
风儿成了地道的常德人,她在那里生养了女儿,还有了两个外孙。年前她从微信里发来一段语音,说:“我每天都好忙的,要照顾两个外孙,还要给屋里做卫生,复式楼,两百多平方米,好累人的。”但从她微信朋友圈的视频里看到她的模样,披肩长发,不是原来的黄,而是染过的金黄,仍然苗条的身材,皮肤白皙,连雀斑也像是没了,穿一条过膝的浅粉色裙子,一点不像个姥姥。还可以看到她的日常生活,有跟女朋友一起唱歌,跟家人一起吃饭,屋里的陈设有些杂乱,但房子看去确实不小,家具也都很新潮。
看来,风儿早已入乡随俗,融入了当地。这使我想起曾听一位朋友说过,常德古来就是鱼米之乡,洞庭湖一带,往土里随便插根木棍都可以生出绿芽来。那么,更何况是能吃苦耐劳的三峡女子风儿呢?
二
15颗稻米,来自6000年前,表明这片土地曾是人工栽培稻米的发源地之一。
常德澧县城头山,那座神秘的古城遗址,是目前中国古代发现最早的、带有城墙和护城河防御性的城池,那些厚重的黄土之下藏有多少古人在蒙眜中探求生存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摸索,将可供饮食的野生稻栽培成了水稻,经考古学家的认定,这个过程发生在距今12000年左右甚至更早一些,比以前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了若干年。
由此可以证明,中国不仅是水稻之乡,更是水稻之源,并因此绵延不断地创造了农耕文明。常德一词最早出于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老子将如婴孩一般纯真自然的良好德行,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的情操称为常德,告诫人们,虽知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但仍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常怀谦卑柔软之心,包容天下,才能德行富足,自然朴实,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又古称武陵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的游记逼真地描绘了此地的美妙以及农人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古人的选择来自劳动智慧的积累,也来自这个地处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的肥沃富饶。
常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曾发生惨烈的常德会战,10万日军进攻常德,中国军队在日军陆、空军及坦克优势火力猛攻下坚守16天,仅剩数百人,老城夷为平地。但很快,中国军队奋力发起反击,再次经过6天激战,终于收复常德城。
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是一次次加深的。
自从女儿回到恩施之后,我2007年才得以再到常德,那次是从北京到湘西里耶参加笔会,回程应湖南作协之邀去往长沙,要路经常德逗留两日,正合心意。夜里住进常德文联的招待所,二日起来,发现楼后的院子里挂着《桃花源》杂志社的牌子,不觉倍感亲切。当年公婆希望我与丈夫调来,还联系了当地的一些单位,给我联系的正是《桃花源》杂志社,那次还带我去见过一位分管文化的领导,说是同意接收。一切都很顺利,但商调函到了恩施的最后关口,我却打了退堂鼓。当时正热衷于写恩施的生活,真要走时又舍不得离开了。丈夫听从了我的选择,婆婆很生气,说你们要不愿意来早说哇,让我们白费心。婆婆说的是,我一直为此心怀内疚。但后来不久公公婆婆也调动工作,离开了此地,此话也就不再提起。
阔别多年的常德让人觉得新鲜,作协主席陶少鸿领我们游走了桃花源,也从他那里得知常德桃源县有一个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是除新疆之外最大的维吾尔族群聚居地,居住着近8000位维吾尔族同胞,有维吾尔“第二故乡”之称,是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学家翦伯赞的故乡。得知这些情况之后,回到北京我与杂志社的同仁们商定,在常德当地领导及文联的支持下,《民族文学》杂志社邀约了全国数十位关注少数民族文学的评论家,在常德举办了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的座谈会。会议期间,大家专程参观了枫树乡。
枫树乡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去的那天小雪夹着细雨,女乡长帕依古丽将我们领进一间烧着炭火的屋子,大家围坐在火盆边的长凳上,听一位年过半百的翦先生讲述当地维吾尔族的由来。翦先生与翦伯赞同一个家族,退休之前是一位工程师,后来成为维吾尔族历史的研究者。他们的祖先很早就建立了珍贵的族谱,并视为最重要的财富传给后代子孙,让他们骄傲地意识到自己是有根的人。
公元12世纪,归顺于成吉思汗的维吾尔大将军哈勒,被封为折冲将军,后代世袭为元朝命官。两个世纪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平定南方叛乱,起用了哈勒的后裔、时任燕京总兵的哈勒•八十为大都督,率众将南征,进入湘楚之地。哈勒•八十英勇善战,朱元璋感念他剪除叛敌立下大功,晋封他为镇南定国将军,加封太子太保衔,并赐姓翦,更其名“八十”为“八士”,这便是常德翦姓历史的开端。
600年过去,哈勒将军留下的那支维吾尔族回族军队已在时光中远去,他们的后裔也已融入常德当地的文化,但宗教信仰和民族禁忌依然保留着,哈勒•八士将军的陵墓屹立在南方的原野上,守望着他的子孙。不远处还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朴素庄重,白墙上挂着醒目的箴言:“这里的人们,你们要珍惜五个时光,不要荒废,活着的时候不要等死;健康的时候不要等待重病;空闲的时候不要等待忙碌操劳;少年时候不要等待须发皆银;富裕时不要等待一贫如洗。”读来意味深长。
枫树乡的村民有维吾尔族、回族,还有很多汉族,他们世代相处,族群之间交友、通婚十分常见,对不同的民族习俗各自都抱以尊重,年轻一代同样如此。乡长帕依古丽有一个汉名,姓薛,她和大多数枫乡树的维吾尔人一样,不会说维语,但她长得皮肤白皙,眼眶微微凹陷,一看就有明显的维吾尔人的特征,她大学毕业之后考上了公务员,本来在常德市机关工作,因为枫树乡的需要而回到了家乡。
在枫树乡的留言簿上,可以看到许多远道而来的维吾尔族、回族的朋友热情留言。有一位小伙子不远万里从新疆骑着摩托而来,说当年祖先从新疆骑马来到南方,他也想尝试一下,但毕竟骑马有诸多不便,便以摩托代替了。他到枫树乡一看,这里景色宜人,维吾尔同胞都过得不错,便开心地说,我要把你们的情况带回新疆。
往前行走不过半里,烟雨朦胧的田野上,翦伯赞故居安然而立,那是一幢典型的南方民居,木石结构,青砖青瓦,经由常德人精心修复。翦伯赞先生对中国历史研究精深,一生著作丰富,曾主编《中国史纲要》,著有《中国历史哲学教程》、《先秦史》等。在他的故居读到他写的《我的氏姓,我的故乡》一文,他洞察古今,深远又不无苍凉地描述了自己族群的迁移,让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白旄黄铖、金戈铁马的画面。“我查我的族谱,我的氏姓与周礼翦氏之官,毫无关系,而是明代皇帝的赐姓。……而是来自新疆,所谓西夷之人也。”他写道,因为历史的飓风,他们的族群就像沙砾一样被卷刮到了新疆之外的地方,然后一代代生存下来,常德跟新疆一样,是他永远的故乡。
汉字有形有意,奇妙无比,“常德”两字看去,就是一幅敦厚朴实且富足的模样,恰如老子所云,“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养育了不少文化名人和诗文。沅水河边,“三绝诗书画,一墙天地人”,伴随涛声的十里诗歌墙镌刻了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1530首,由全国及海内外的1213名书法家挥毫而镌刻。丁玲、赵朴初、沈鹏、启功、臧克家等名家都在其中,此墙被台湾诗人余光中称为“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
枫树桃花,这些在中国文化中最美丽的植物都相恋于常德,难怪当年的哈勒.八士将军选择留在了此地。人们一直称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南京栖霞山和湖南长沙岳麓山为四大赏枫胜地,常德与岳麓山脉相去不远,秋天的枫树乡,该是怎样一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呢?那年我这样问过帕依古丽,她沉吟片刻说,早先这里有过许多枫树,但后来被砍伐了,而近年来他们正在重新栽种,或许再过几年就会有真正的枫树林了。
三
我记住了她的话。几年之后,真的有了枫林花海,百日草、醉蝶花、蓝花鼠尾草,姹紫嫣红开遍了原野,秋天到来枫叶红透,更是增添了风光无限。
2018年11月,在蒋子龙和丹增二位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几十位不同民族的作家来到常德桃源,先后参观了县城师范、枫树乡、沅水新农村等,桃源以她更为细腻丰霈的姿态令人心醉。
在桃源县城那所当年著名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黄色的墙壁上,挂着亭亭玉立的年轻丁玲的照片,她和另一窈窕女子——瞿秋白的爱人王剑虹相依而立,素净的白衣短裙,气若兰馨,手中各拎着一个小包,是当年时尚青年的装扮。丁玲曾就读于这所女子师范,她在文章中曾写道:“桃源,这个具有神奇传说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幼年时代……。桃源的县城是一个很小的城市,没有城墙,也没有很大的商店,狭窄的街道,矮小的房屋,还保持着一种中世纪的风味。”丁玲的出生地是桃源邻近的临澧县,她从桃源女子师范毕业之后,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有趣的是,我们《民族文学》杂志社所在的小院,北京后海南沿大翔凤胡同3号,正是丁玲在京城住过的地方。从暗红门楼里走出不过50米,便可到碧波荡漾的海边,凭栏远眺,可以思古念今,也可以想象丁玲先生齐耳黑发、英姿飒爽地从这里走过的情景。她可曾会想到,半个多世纪以后的桃源,她幼年眼中的小城已从低矮的房屋变为高楼林立,一条条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酒店灯火闪耀,间或还看到雕塑屹立的广场,人们怡然自得、莺歌燕舞。这一切,可以告慰一生追求光明和幸福的丁玲了吧。
我也曾在常德寻找过当年婆婆家住过的县农行,和女儿的姑姑一起,我俩先是向当地的朋友打听,又在百度上搜索了一阵,然后按图索骥找到那里,但怎么也看不出原来的痕迹。那些青草丛中的田间小路,鱼儿欢跳的池塘,一片片稻花均不知去向,眼前只是密不透风的楼群,轿车、摩托车和行人川流不息的大街。
我们怀疑找错了地方,在一处挂着“金旺地”广告牌的大门前问了一位保安,他三十来岁的样子,摸着后脑壳说:“我不晓得。”转过头往里面叫出一位年长的保安,又问他。
那位头发花白的男子脸上带着过来人的表情,指着身后的大楼说:“这就是过去的县农行呀。现在叫鼎城区支行。”
原来,身旁这幢楼就是当年那座方圆数里十分醒目的灰楼,在原来的楼层上加盖成了近二十层的高楼,一层营业厅两旁融入了喧闹的桥南商业街,而附近的农田都变成了玻璃墙光闪烁的大商场。我们在那金旺地门口照了张相,想把从前的记忆再一次凝固住,留在这照片里,但心底的一层怅然却久久不能消散。
如同许多人的乡愁一样,总免不了眷念以往所有的温馨,而将曾经的艰辛和烦忧淡了去,再淡了去。但实际上,谁也回不到从前,也不会有太多的情愿回到从前。为了今天相对富足的生活,中国人殚精竭虑,几十年里爆发式地启动了积蓄千百年来的激情和智慧,改变了贫困,用手中的彩笔描画出了新的城市、新的乡村。
常德,以及桃源,就是这样与中国无数座城市乡村一样,日新月异,从丁玲笔下的陈旧低矮、中世纪的风味化作已具有现代化、又有独特山水气息的江南城市,即便是经常来往于此地的我,也不能不感到惊讶。
记得那晚从北京飞至常德,出机场已是深夜,乘车前往市区的一路上,大道平坦车行轻盈,仿佛如流水一般滑过。我被暗夜里百合花一般开放的路灯光芒所感动,也被路旁墨黑深厚的树林所吸引,不时闪过的建筑虽然看不清,但朦胧的轮廓端庄而又妩媚,让人领略到常德人对自己这片土地的爱惜和妆点。
而桃源,让人记住的不仅是城市的风景,更有千年古树百里良田,长流的碧水,崖边的野茶,红灯笼也似的柑橘。陶渊明描写那位捕鱼人在林尽水源之处,见一山而舍船复行得以见到仙境一般的桃花源,但出得山来及郡下,太守得知即遣人随其往,却再也找不到路径。后来者也曾多次寻觅,皆未果。而今,却正如蒋子龙先生所言:“桃源处处是桃源”,我们所走过的桃源,还有常德的一些地方,皆为人间胜境,不由觉得,自己便是那入得桃花源的打鱼之人,欣欣然,心旷神怡又意犹未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