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7200
绪 论
一 现状与评述
二 方法与重点
三 内容、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现代性自我的内在衍变
第一节 抱怨、反叛
第二节 审视、忏悔
第三节 平复、皈依
第二章 现代性自我的外在身份建构
第一节 新教牧师身份
第二节 “折中”宗教政策倡导者
第三节 英格兰民族维护者
第三章 自我现代性书写与审美同构
第一节 赞与美之诗
第二节 人与器之歌
第三节 言与画之形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插 图
索 引
后 记
序
17世纪的英国已经迈入早期现代时期,宗教文学仍盛行不衰,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无疑是那个时期宗教诗人的代表。因患结核病,赫伯特在充满动荡和纷争的英格兰只度过了短暂的40年人生岁月,他的代表作诗集《圣殿》也是在其离开人世后数月才得以出版,但赫伯特在英国文学史上却享有崇高地位,历来都受到不少诗人和作家的推崇。17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牧师、神学家、诗人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曾表达了对赫伯特诗歌的无限敬仰,认为赫伯特对待上帝是非常虔诚的,“灵魂之作和天堂之作构成了他的诗集”。20世纪的伟大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S.Eliot)、威斯坦·休·奥登(W.H.Auden)、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等都给予赫伯特以崇高评价。艾略特曾将赫伯特与威廉·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认为赫伯特虽远不及莎翁那么伟大,但“称他为一位重要的诗人是有充分依据的”。赫伯特的诗名源自他那些质量上乘的宗教诗歌。艾略特注意到,在赫伯特成为比麦顿(Bemerton)教区长之前,他广泛参与世俗活动,婚姻美满,没有一点儿遁世的迹象。然而,对信仰的渴望,对虔诚的向往,对自我的叩问,对宗教的沉思赋予了赫伯特诗歌丰富的灵感,成就了他的诗歌才华,使他成为名垂青史的宗教诗人。艾略特认为,宗教题材促使赫伯特创作出了伟大的诗歌,但同时强调,如果认为赫伯特的诗歌仅仅对基督教读者具有阅读价值,那就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赫伯特的诗歌不仅诗艺高超,更是呈现了内心世界的挣扎状态,能触动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宗教信仰和情感没有必然的联系。
艾略特的观点道出了赫伯特诗歌的本质。首先,赫伯特与英国16~17世纪的许多诗人一道,为了提升英语作为民族语言的崇高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非常注重提升英语的表达力,其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