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55693
003 北京大学早晨文学社和文学刊物《早晨》
——北京大学陈建功访谈录
013 复旦大学春笋文学社创办始末
——复旦大学张胜友访谈录
022 20 世纪80 年代,被诗浸泡的青春
——吉林大学徐敬亚访谈录
043 大学生文学刊物《这一代》创办的来龙去脉
——武汉大学张桦访谈录
057 我从绿色的阳光里走来
——湖南师范学院骆晓戈访谈录
072 关于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的往事
——北京大学邹士方访谈录
079 从此,前方便是无限的荒原
——东北师范大学邓万鹏访谈录
091《红豆》生南国
——中山大学苏炜访谈录
103 撞向青铜古钟的无声
——复旦大学韩云访谈录
118 恰值年少,挥洒激情
——东北师范大学郑道远访谈录
126 关于安徽大学学生刊物《雁声》的故事
——安徽大学蒋维扬访谈录
133 与诗同行的生命,是快乐的
——吉林大学兰亚明访谈录
142 东北师范大学的诗歌往事
——东北师范大学史秀图访谈录
148 大学生刊物《秋实》的创办过程
——北京广播学院徐永清访谈录
155 让心灵化蛹成蝶,诗歌的翅膀才能飞翔
——山西大学李建华访谈录
165 那真是一段精神创造如花灿烂的岁月
——内蒙古师范学院赵健雄访谈录
174 一代学子精神文化的狂飙突进
——青海师范学院燎原访谈录
186 我的文学路,始于《赤子心》
——吉林大学邹进访谈录
197 我们是如何创办《耕耘》刊物的?
——南京大学林一顺访谈录
202 记忆即道路——见证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大学生诗歌运动
——杭州大学王自亮访谈录
220 我对20 世纪80 年代的诗歌生活充满感恩
——安徽铜陵师专江文波访谈录
237 我的大学我的诗歌
——天津师范学院唐绍忠访谈录
244 我已经熟得要烂掉了
——杭州师范学院孙昌建访谈录
256 点亮青春的一抹诗意
——贵阳师范学院穆倍贤访谈录
263 光芒不需要光芒的照耀
——中山大学马莉访谈录
293 青春的尾巴与诗歌的潮头
——北京广播学院叶延滨访谈录
310“朦胧诗”与“一代人”
——中国人民大学李黎访谈录
318 庆幸长在20 世纪80 年代
——扬州师范学院曹剑访谈录
333 一首诗的历史断面
——四川大学游小苏访谈录
343 依旧高擎当年的火炬
——北京广播学院陆健访谈录
353 当年,因诗我们走到一起
——甘肃师范大学彭金山访谈录
365 锦瑟无端五十弦
——安徽师范大学沈天鸿访谈录
374 难忘那个火热的年代
——河南大学王剑冰访谈录
389 我和诗歌的岁月
——江西师范学院张品成访谈录
400 有好终须累此生
——山西大学李坚毅访谈录
411 青春的理想和激情
——贵州大学吴秋林访谈录
420 郭力家的诗意之路
——东北师范大学郭力家访谈录
426 我的20 世纪80 年代
——浙江师范学院舟山分校孙武军访谈录
478 三十年前的风和雨
——浙江台州师专詹小林访谈录
487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暨南大学汪国真访谈录
496 诗性生命历程的“初稿”与“原粹”
——西安财经学院沈奇访谈录
519 跋一 掀开历史的辉煌一角
——张立群
524 跋二 以热爱的名义重返诗歌现场
——陈爱中
北京大学早晨文学社和文学刊物《早晨》
——北京大学陈建功访谈录
(部分节选)
问:请问北京大学的学生刊物《早晨》是如何成为《这一代》创刊团队之一的?
答:我们北大七七级文学专业的同学,入校后适逢思想解放运动兴起,文学创作风气炽盛,本班同学里有过创作经历或有意开始创作的人很多,比如后来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家的黄子平,作家黄蓓佳、王小平、查建英,喜剧作家梁左。当时还有写散文的岑献青,写诗的李彤、郭小聪、高小刚、李矗等等。大家商量在班级里办一本文学刊物,题目是黄子平起的,叫《早晨》。这是一本油印刊物,大家把平日里写成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刻印上去,张贴在三十二楼对面的墙上,也与一些高校的文学刊物交换,还投到许多杂志去。那时许多杂志刚刚复刊或新创建,缺稿子,都很重视地从中筛选。我记得,黄子平把《早晨》给刚创刊的《花城》,《花城》居然派了两个编辑专门来北大选稿子。黄子平给他们找了个空宿舍,他们在那儿选了两天,
挑走了一批稿子,包括我后来发表在上面的《流水弯弯》。其实,在这个时期,全国各高校的文学刊物或小报,也已开始兴盛。最先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珞珈山》到我们宿舍来联络。我记得来的是张桦,因为他的父亲是北大某系的干部,他家也在北大校园里,放暑假回家就到我们宿舍里来了。大家商量由武汉大学中文系发起,联合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院校的中文系,创办一个文学刊物,最后定名为《这一代》。记得随后还到张桦家开过一次碰头会,决定《这一代》的第一期在北京截稿,我们负责一部分组稿工作,在武汉大学编辑,在武汉印刷。商定第二期由北大制作,以后由各参与高校轮流制作。本来,张桦希望用我的《流水弯弯》做第一期的打头作品,但我那时已经将稿子给了《花城》。我向张桦推荐了上海作家曹冠龙的《火》和史铁生的《没有太阳的角落》。史铁生和曹冠龙当时尚无名气。《火》因语言的奇崛而格外引人注目。史铁生的小说是我们班女同学吴北玲介绍的,她和铁生一起在陕北插队。我记得史铁生的短篇小说都写在类似教师教案的硬壳本上,我一口气读完并让班里同学们传阅。《这一代》创刊号中的诗歌,印象最深的是叶鹏的《轿车从街上匆匆驶过》,似乎是这个篇名,是一首反特权的诗。但第一期还没有出版,就被“禁”了。我所见到的第一期,连正式的封面都没有,只是内文裹上一个草草印出的封面,只印着《这一代》几个红字。因此北大也就没有了编选第二期的机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