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72337
◆由苦难成就的大诗人,用眼泪凝成诗的珍珠;燃烧自己,照亮中唐诗坛
◆文艺圈、官场,乃至整个世俗的”局外人”
◆因现实碰壁而专注精神创造,*终开宗立派
◆感到人生艰辛、难以坚持?读《诗囚》,得慰藉
◆国民教授戴建业,不仅带你走进”诗囚”的心灵和艺术,也带你俯瞰中唐诗坛的绚烂
孟郊(751-814),字东野,开中唐一代诗风的大诗人,与韩愈并为”韩孟诗派”领袖。常与贾岛合称”郊岛”,有”郊寒岛瘦”之说。
孟郊诗里名句众多,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他写诗主要不靠巧对、机心,他的风格来自他瘦硬、沉潜的精魂,归根结底,来自他磨难重重又不屈不挠的人生。他独具一格的艺术气息,使人一见就能识别。
一千多年过去,诗歌风派的一波波巨浪,淘去了许多诗人的面影,但淘不掉孟郊的声音和风貌。
韩愈曾表示,愿做孟郊的”小跟班”:”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
苏轼认为,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孟郊虽有苦寒的人生和风格,但从未失去温柔的赤子心,所以才能将母爱和中举后的快意描绘到别人所不能的境地。
孟郊的”门徒”贾岛认为孟郊”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后来的诗歌史证明了他的寓言。
孟郊,不只有”谁言寸草心”,他的人生与诗歌境界,关系到整个中唐及以后的文学走向。
国民教授戴建业,还孟郊应有的文学地位,带你认识”诗囚”的心灵和艺术。
序
引言
第一章孟郊:一个痛苦的存在–论孟郊的精神生活
第二章气直·情真–论孟郊对诗之真的认识
第三章峭激的诗情与浓郁的理趣–论孟郊的艺术个性
第四章奇崛·冷峻·苦涩–论孟郊的诗歌风格
第五章淡而浓·瘦而腴·朴而巧–论孟诗语言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韩孟诗风比较片论
第七章”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论孟郊的言贫诗
第八章社会的投影与心灵的写真–论孟郊的山水诗
第九章”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论孟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人生的道路似乎已走到了尽头,此刻他没有想到”忠节宁见输”和”孝行焉能俱”这些他苛求于屈原的问题,现在他也想到自杀了,落第无论生还是死都是耻辱,但”死辱片时痛”而”生辱长年羞”(《夜感自遣》)。之所以没有去死,与其说是他缺乏自杀的勇气,还不如说是他对举场的丑恶还没有深入的了解,更不如说是对中举还抱有一线希望。《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一诗说:”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因缄俗外词,仰寄高天鸿。”离娄是传说中能视百步之外的目明者,子野是能听千里之外的耳聪者,诗中用来指代主考官。自己这次下第不是考官不公平,也不是他们缺乏鉴赏力,而是自己这块至宝或这曲至音,决非凡眼能别凡耳能通的,要等到非常之人才能识我这非常之器。可怜的孟郊要再碰次钉子后,才明白离娄既不明子野也不聪。
第二年,他又来到长安碰运气,可是仍然没有人识得他这块”至宝”,他又一次被拒绝于进士的大门之外,《再下第》说:”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久困举场使他面目枯槁,形容憔悴(见《下第东南行》),他悲痛得心如刀绞: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岂见叶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鹤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
–《落第》
不过他再也不会天真地认为考官们是耳聪目明的离娄和子野了,他已看清举场的种种污秽,”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长安羁旅行》)。任凭你才凌屈宋,德齐古贤,如果没有过硬的后台或靠山,如果不曲意逢迎权贵,等待你的结局肯定是”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叹命》)。下面一首写于他再下第之后,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痛苦的深度,也表现了他对上层社会认识的深度: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旁。小人智虑险,平地生太行。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彰。君心与我怀,离别俱回遑,譬如浸蘖泉,流苦已日长,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项籍非不壮,贾生非不良,当其失意时,涕泗各沾裳。古人劝加飧,此飧难自强。一饭九祝噎,一嗟十断肠。况是儿女怨,怨气凌彼苍。彼苍昔有知,白日下清霜。今朝始惊叹,碧落空茫茫。
–《赠崔纯亮》
几次进出考场,始而自负激动,继而绝望痛苦,接下来便是明白真相后的愤愤不平:”王门与侯门,待富不待贫,空携一束书,去去谁相亲”(《大梁送柳淳先入关》),”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侵”(《古意赠梁补阙》)。”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我有松月心,俗骋风霜力”(《寓言》)。
胡震享说:”以时事人诗,自杜少陵始;以名场事人诗,自孟东野始。”因为他不是名场旁观者而是名场的受害人,所以他对名场种种丑恶现象的抨击就格外激切,因而成了失意于举场的寒士的代言人。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使一大批世俗地主的子弟得以走上政治舞台,打破由门阀世族一统天下的局面。”起宰相于寒门”这一历史的要求,已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从前的世家大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这只是表明世族开始走向衰微,它的淫威余焰没有完全消失,门户等级观念还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不少当朝主政的寒族又逐渐蜕变为新贵。他们一方面通过门荫爬上高位,一方面操纵举场堵塞寒门子弟的仕进之路。越到后来举场的流弊越多,考官既以此来结党营私,举子因而也借此卖身投靠,才学的较量恶变为利害的权衡。《唐摭言》卷二载:”贞元、元和之际,又益以荐送相高”。在当时出现这种现象一点也不足为怪:”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未必能鸣鼓四科,而裹粮三道。其不得举者,无媒无党,有行有才,处卑位之间,仄陋之下,吞声饮气,何足算哉”!那种环境自然迫使大批举子出卖人格和灵魂,争相”驱使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有时考试是为了障人耳目,中举者的名单考前就内定了。《资治通鉴·唐纪五七》载:”长庆元年三月,……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各以书属所善进士于徽。及榜出,文昌、绅所属皆不预。及第者郑朗,覃之弟;裴撰,度之子;苏巢,宗闵之婿;杨殷士,汝士之弟也。文昌言于上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上以问诸学士,德裕、稹、绅皆曰:’诚如文昌言’。”文中提到的这些炙手可热的公卿子弟,即使”无艺”也照样高中。
韩孟诗派中的一些著名诗人,要么久困举场,如韩、孟;要么终生不第,如贾岛。韩愈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中说:”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余年矣。”他为自己”曾不得名荐书”而苦恼,忍受着白眼和侮辱,一次次卑躬屈膝地逢迎公卿,”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地献媚权贵。他后来把自己比孟郊先中进士,一五一十地说成是比孟”奸黠”些的结果:”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