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5287
◆在阅读之外,远赴故事的发生地,会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吗?
◆韩国超级畅销书《旅行者的阅读》作者李羲仁沉思之作,我们行走是为了“阅读大地”,这是旅行与读书的关系,也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你在哪儿,你的背囊里有什么书?在这本书里,你将跟随作者开启一段文学之旅,并以新的视角重新理解文学——
在中国·绍兴阅读《鲁迅全集》《许三观卖血记》
在日本·新潟阅读《雪国》
在日本·长野阅读《人间失格》
在奥地利·维也纳阅读《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象棋的故事》
在捷克·布拉格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玩笑》《变形记》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阅读《1984》
在泰国·曼谷阅读《雷蒙德·卡佛短篇集》
在斯里兰卡·科伦坡阅读《旅行的艺术》《80天环游地球》
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阅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在坦桑尼亚·阿鲁沙阅读《乞力马扎罗的雪》
……
跟着文学之路,寻找时间留下的斑驳痕迹,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如果你在等待同行的旅伴,那么这本书正是为你而来。
从书房到远方–内容简介
“我们需要旅行,需要透过它,更替所有学过的东西:
须努力伸手,抑或给人援手;
须遇见大海就跳入大海,遇见高山就攀登高山;
须喜爱腥味和汗水,需在大雨中洗脸……
须持书前行。”
在阅读之外,远赴故事的发生地,会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吗?
在《从书房到远方》中,作者李羲仁依旧延续着深耕多年的话题:旅行与读书。他因为自己所处的可以随心所欲去到梦想之地的时代而感到幸运,也因为商业的快速迭代而感到属于旅行者的幻想正在褪色,他甚至因此停下了步伐。
而阅读使他重又回到起点,重新认知“旅行与读书”。他发现旅行的本质是“阅读大地”,而阅读大地的旅行,自然而然会成为阅读这片土地的悲伤:
“真正的旅行是悲伤的,比起愉悦,悲伤更接近旅行的本质。所谓悲伤,是名山一隅盛开的野花,是战争在残垣上留下的弹痕,是山村少女为游人露出的微笑……然而即使是悲伤的旅行,依然可以得到心满意足的喜悦与清晰透彻的教训,对此我深信不疑。为了将这种悲伤用言语表达出来,我便写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可以放背囊的书,你会在日本遇见川端康成,在考山路遇见雷蒙德·卡佛,在波兰奥斯维辛遇见君特·格拉斯,在坦桑尼亚遇见欧斯特·海明威……跟着文学之路,寻找时间留下的斑驳痕迹,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第一章 不要为寻找记忆出发
书与旅行的交相呼应 2
丝绸之路《敦煌》《楼兰》《死亡的研究》
依稀旧日,旅行的光影 16
中国江南《鲁迅全集》《许三观卖血记》《阿里郎之歌》
母亲,我的恣意独行充满亏欠 32
中国北京、张家界《热河日记》《大地》
去年的雪去哪儿了? 52
日本冬季之旅《雪国》《人间失格》《楢山节考》
变成一只飞过玄海滩的蝴蝶 70
日本九州《南方大作战》
第二章 不要为寻找希望出发
去朋友家,没有远路 88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布拉格的少女时代》
我心中的彷徨,消失不见 104
匈牙利,奥地利《第三谎言》《小说理论》《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象棋的故事》《莫扎特传》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120
波兰奥斯威辛《悠悠情愫》《活出意义来》《铁皮鼓》《鼠族》《朗读者》《奥斯特利茨》
不能起舞的革命还有什么意义? 138
捷克《变形记》《玩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三章 不要为寻找乐园出发
我想要生活的国家,想要旅行的国家 156
马来西亚,新加坡《一九八四》《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人在岛中间,寻那人而去 170
印度尼西亚《雨》《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迫切地寻找一个人,迫切地寻找一本书 186
泰国《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孤独星球:韩国》
没有麻烦,那就不是旅行 202
印度《微物之神》《微妙的平衡》
寻找毫无用处的旅行 222
斯里兰卡《旅行的艺术》《80天环游地球》
毫无危险之地根本不存在,所谓危险之地也不过如此 238
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吉姆》
第四章 不要为寻找浪漫出发
若朋友邀请就应前往,若山召唤也应如此 256
加拿大落基山脉《林中漫步》
迈向黑暗的一步 268
巴西《黑暗的心》
不论发生什么事,一起默念:哈库那马他他 282
肯尼亚,坦桑尼亚《瓦解》《人民公仆》《乞力马扎罗的雪》
旅行者们,真的看到了非洲吗? 298
坦桑尼亚《等待野蛮人》《耻》《人间食粮》《为什么世界上有一半人在挨饿》
从书房到远方前言《光韵已散去,新时代的旅行方法》(李羲仁)
去年秋冬,我又背上沉重的行囊,踏上了漫长艰苦的旅程,我对自己说,这就是最后的旅行了,之后不会再对旅行怀有希冀和留恋。我曾攀登过异常险峻的喜马拉雅山,也曾奔驰在冰封万里的西伯利亚平原,当真要面对最后的旅行时,心中不免有些伤痛。过去太久的时间里,旅行成了我生活下去的理由,它支撑着我的生命,而如今乐趣逐渐减少,内心不再激动,我感到自己不会再寻得一片土地,遇见新的故事和温暖的人们。就像一句诗,“我爱的全被摧毁”,随着旅行资源被大肆开发,越来越难找到保持着原有风貌的观光地了。旅行地的物价让人不堪重负,观光的价值好像只体现在商业意义上,不禁令人唏嘘。所以我产生了放弃旅行,在别的领域构筑自己生活的想法。
曾被纳粹驱逐出境的德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撰写过一部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被视为20世纪关于艺术与媒体的最佳论述之一。本雅明在开篇引入了“光韵”这一术语:在复制泛滥的时代,艺术作品中丧失或缺少的就是光韵。比如巴黎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无数模仿品、复制品,但它们都没有原作的光韵。本雅明提出的光韵,亦可理解为神秘感、气氛、光环。他指出,不仅是美术作品,我们时代的话剧、电影、照片、音乐乃至所有艺术形式都面临着光韵消失的问题。
不久前,我觉得我们时代的旅行也正在失去光韵。介绍旅行地风光风俗的书籍、大量旅行信息,都让旅行者原本的幻想逐渐褪色。这个时代有一种幸运,只要有钱和时间,你似乎就能去任何地方,甚至能够攀登世界屋脊;若是还把旅行当作艰难的苦行和孤独的冒险,反而会遭人取笑。然而我们时代的旅行者真的比十八九世纪的旅行者更加幸福愉悦吗?如此定论恐怕为时尚早。正如《80天环游地球》《旅行的艺术》等书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人们曾对未知的世界抱有巨大的好奇心,能够鼓起勇气全身投入其中,通过接触新事物获得最纯粹的快乐和惊喜。有评论家感慨:“看着星星寻找前路的时代是多么令人怀念。”现在,虽然我们能够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享受诸多体验,却不免产生光韵散去之感。
带着些许顾虑和激动,我在秋天去了喜马拉雅山脉,冬天完成了西伯利亚之旅。旅途比想象的轻松。从旅行回归繁忙的日常生活,自此不再怀念,决定踏踏实实地面对日常,努力地工作。但是没过多长时间,旅行的心、旅行的梦又回来了。因为缺少旅行而产生的无力感,似乎成为我身体最大的敌人。日常工作就像是一个吝啬鬼,不给我一点儿阅读的时间,想当年无论是山行徒步,还是被“囚禁”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列车中,我都能在一两天内读完一本书。不去旅行,不仅仅是阅读受到影响,生活处处都无法觅得绿洲或宝藏。我于是开始重新憧憬旅行,没办法,也许这是上天注定的命运,我只能接受。
如此说来,旅行让我更接近快乐还是悲伤呢?它拂撩我心,如诗如歌。真正的旅行是悲伤的,比起愉悦,悲伤更接近旅行的本质。所谓悲伤,是名山一隅盛开的野花,是战争在残垣上留下的弹痕,是山村少女为游人露出的微笑。无论是马可·波罗、三藏法师,还是慧超、燕岩先生,他们都一定相信,这世上存在着悲伤的旅行者。然而即使是悲伤的旅行,依然可以得到心满意足的喜悦与清晰透彻的教训,对此我深信不疑。为了将这种悲伤用言语表达出来,我便写了这本书。
在平淡的生活中,我放不下曾经涉足的土地,新闻中有关缅甸、叙利亚等国的消息不绝于耳,中国四川与日本先后发生的地震,让我久久无法忘怀。阅读大地的旅行,自然而然变成了阅读这片土地的悲伤,这意味着我们在每段旅行中都必须带上一本写有那里故事的书。
《旅行者的阅读》出版后,我收到了许多读者的鼓励和留言。有的读者把我在文中推荐的书一本一本买来阅读,又写下了感言寄来,特别是为《一日长于百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追风筝的人》等书感动不已的读者。有的读者建议我再写一部关于韩国旅行的书。有一位读者提到他很羡慕我,说自己不能在移动的汽车、火车里读书——这一点,得感谢父母给了我良好的视力。也有读者表示,旅行本该享受,何必费心阅读呢?可能对于我来说,旅行中的阅读为内心开辟了一条旅路吧。总之各位读者的话都给了我力量,在此表示感谢。
现在能为各位呈上《从书房到远方》是我的荣幸。我的书稿结合了大地与书籍,最终获得最多成长的则是自己。这是在学校和社会里学不到的,写作让我从纯真的自我出发,又学会回归自我。如果我对旅行和阅读的兴趣没有衰减,那么我就会有持续写作的欲望。
还有一点,在没有野心、没有任务在身的时候,旅行和阅读会更为幸福。也就是说,不要严格区分这样是旅行,那样才是阅读。如此,我们才能变得更自由。自由绝非放纵,而是一生中艰苦地争取、积累人生的经验。我想,这就是在旅行渐渐显得无聊、失去光韵的时代里我们可以选择的旅行方式。
祝各位在即将到来的季节里旅行愉快!阅读愉快!
李羲仁
2013年夏初,首尔晴空下
作者李羲仁具有独特的平衡感和艺术鉴赏力,他不辞羁旅之苦,通过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旅行的现场。把我们引入书籍的旅行,或者说引入了旅行的阅读。阅读这本书这个行为本身给我带来了“反思”,不是到旅行地走马观花,而是为旅行赋予了深意。大概这就是“书籍的旅行”与“旅行的阅读”完美结合。
——郑恩淑(作家,代表作《心灵漫步》)
阅读此书心中产生的一个词语便是“真挚”,并不是因为深刻的道理,而是作者作为一个行者,真挚地把生活和旅行中的感悟和盘托出。所以此书甚好。李羲仁说:“我相信真正的旅行能为生活带来变化。”人生如静水深流,放下利己和欲望,通过阅读回归到合理的生活状态吧。
——尹美娜(韩国翻译家)
从书房到远方精彩书摘:人在岛中间,寻那人而去(印度尼西亚《雨》《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你曾经在旅行中迷茫、彷徨地寻找过什么?结束了辛苦劳累的长途旅行后,在海边或是岛上惬意地度过几日,是一种难得的修养。如果要在适合休养的目的地里挑选出几个最美丽的地方,我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从新加坡坐船抵达的民丹岛,是结束了漫长的喜马拉雅山脉之行后前往的泰国南部的普吉岛和攀牙湾,是非洲旅行结束后前往的桑给巴尔……还有在中南半岛旅行后去的巴厘岛,在那里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放空身心,非常适合饱经风霜的旅客。这处蜜月旅行胜地、备受瞩目的浪漫之岛,有着一望无边的海岸线,梦幻的热带氛围,有别于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与风俗。我拿着相机,同时翻找着这里的生活和历史记述,想要了解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信仰印度教,宗教文化却与印度大相径庭;在任何一片海滩上,都可以进行海水浴。巴厘岛总会让我想起电影《南太平洋》中的海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岛的美国士兵们享受着美丽的阳光和沙滩、丰富的热带水果、各式各样的娱乐,却抱怨那里没有女人。他们经常哼唱着那首《没有什么比女人更重要》。这世界上的所有土地,所有大陆都是漂浮在汪洋之上的,但人们往往将岛与被孤立、放逐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由此书写出无数故事。
我在游泳池中央的水榭上尽情读书。躺在舒服的木床上,将一瓶啤酒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我读着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雨》。这部中篇小说我年轻时曾经读过几次,不知道为何觉得它和巴厘岛特别相配,就带了过来。每次阅读的时候,我都会有心如刀割的感觉。书中那座被囚禁在雨中的热带岛屿似乎与巴厘岛的形象非常契合。但事实上,小说描写的是太平洋上,萨摩亚群岛中的岛屿,从巴厘岛出发,要向东南方向依次经过龙目岛、科莫多岛、大巽他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相对较大的岛屿和岛国,以及澳大利亚才能到达。《雨》的故事发生地虽是太平洋中多雨的帕果–帕果岛,但这样的故事实际上在任何一座海岛上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只要是在人受欲望支配的地方,都可能演绎出故事中的那种悲伤和绝望。
故事的叙述者是医生麦克菲尔,在去往萨摩亚群岛中的阿皮亚岛的船上,他结识了既呆板又难缠的基督教神父戴维森。但是阿皮亚岛上麻疹肆虐,船员不允许上岸,他们只能停泊在附近住宿条件恶劣的帕果–帕果岛上,被囚禁在会把任何人折磨得精神失常的雨中。他们下了船后,戴维森发现自己的楼下住着妓女汤普逊,痛骂“这样的女人存在已经是耻辱”。戴维森残酷如暴君,对女子进行教化、驱逐,进而变得疯狂。他是一个教条、虚伪的人物,而旁观了无情宗教暴力的麦克菲尔,心理也在日益变化。在日渐凶猛的南国暴雨中,麦克菲尔的内心混合着不安与恐惧。
传教士的祷告流利又狂热,他滔滔不绝的时候眼泪流在双颊之上。外面无情的雨还在一个劲儿地下着,沉重的雨点带着一种人性的恶意。
有些小说描写了独特的天气及自然景观,因而大放光彩,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川端康成的《雪国》,黄顺源经典的短篇小说《雷阵雨》,而《一日长于百年》和圣埃克苏佩里小说中的“风沙”,就算只以单纯的意象出现都能让读者着迷。许多小说中,天气比人物更像是主人公,小说家成了大自然的代言人,而人物则变得微不足道。毛姆的《雨》可谓描写雨的教科书。在逐渐猛烈的热带暴雨中,传教士近乎疯狂的偏执,与他对妓女诱惑的无法抗拒碰撞在了一起,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冲突,结局向着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读过书后,谁能忘记那滂沱的热带暴
雨呢?
在泳池中潜水一阵,再抬头看向天空中灼热的太阳,用还没有干的手指触摸《雨》的书页。这样有趣的小说却只有这么薄,真是令人遗憾啊。重新阅读一本已经熟知内容的小说,往往让人乐在其中:我知道某个转弯在路口会突然蹦出来,就像在和文字捉迷藏。热带暴雨、疯狂的神父、放荡不羁的妓女,这些元素相遇、融合、碰撞,正是作者精心的安排,才使得作品趣味盎然。
概括小说内容总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与其阅读几行梗概,不如关注小说末尾反转的可能性、作品展示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它带来的教育意义。再一次读完《雨》,我对它依旧充满迷恋。这就是那种无论读过多少次都会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
岛屿给人一种被孤立、被放逐的感觉,所以常常以“人性试炼场”的面貌出现在小说中。几百年来,世界上散布着的无数无名岛屿被探险家们的望远镜捕捉到,被逐一赋予了名字,标注在地图上,世界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共同体。这是完全从欧洲视角出发的地理大发现。而深刻体现出这种时代精神的小说人物,就是格列弗和鲁滨逊了。
人类发现了岛屿,但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岛上的居民和生物,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自然遭到破坏,神话被改写,对于陌生的入侵者,岛屿原住民只能惨烈应战。当然,最初到达岛上的异邦人也怀有巨大的恐惧,但是他们很快就克服了这一点。原本与世无争的岛屿在“文明”面前逐一屈服,很多东西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如果哪里还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岛屿,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
最近读过的小说当中,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的《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以岛屿为背景,探讨了文明与人性。它是对《鲁宾逊漂流记》的戏仿和改写。在原作中,鲁滨逊因海难而流落孤岛,他以基督教徒的勤劳精神和科学理性,改变了自己不幸的命运。米歇尔·图尼埃笔下的鲁滨逊形象和故事结局则与原作有所不同。图尼埃的老师、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对文明和野蛮的洞察,对西方艰辛的“岛屿征服史”提出了质疑。图尼埃的小说中,在孤零零的无人岛——“绝望岛”上,幸存者鲁滨逊用充满了西方文明思想的头脑,凭借《圣经》及其他几样从船上找到的东西,克服了最初的恐惧与孤独,把无人岛变为自己的领土。后来他与附近岛上来的“野蛮人”礼拜五一起生活,文明与野蛮的界线在他心中打破,他最终产生了这样的感悟:“绝望岛通过我们的侍弄,已变成了沃土而不再是荒地。星期五通过我的教育也再不是野蛮人。”某一天,鲁滨逊盼望已久的救援船“白鸟号”到达了岛上,但获救的瞬间,他却陷入了迷茫之中:
鲁滨逊懂得,这28年的重负昨天还不存在,现在却已压在他的肩上了。“白鸟号”把这28年送到他面前——就像一种致命的病菌一样,转眼之间,他就变成一个老人。他懂得,对一个老人来说,最糟的厄运莫过于孤独。
与小时候读过的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中那完美无瑕的英雄形象不同,这本书中的鲁滨逊更富人性。他既胆小又容易灰心,在无人岛上,有时他会为了解决性欲而使出吃奶的力气。我小时候熟知的鲁滨逊是像神一样的人物,但这本书的主人公却是个会变老、变落魄的普通人。最终,他做出了与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完全不同的选择。
在泳池中读完书,我拿着相机走上街头,看见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男男女女汇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往巴厘岛市中心走去。他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询问之下,我意外得知他们竟是去参加此地的传统葬礼的。这样整洁、气氛明朗的葬礼真是少见,而且完全对游人开放。我慢慢地赶上他们庞大的队伍,陶醉于与我日常生活不同的美丽色彩中。
逛了岛上久负盛名的乌布王宫和印度教寺庙,这里的印度教寺庙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佛教寺庙。在巴厘岛的最后一天,陡峭的悬崖上有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演出,在夕阳的余晖中观看了巴厘岛传统的集体舞“克察舞”。以“猴子舞”为人熟知的克察舞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所有传统舞蹈中最美妙的(土耳其的赛马舞除外)。
夕阳好像在天空中燃烧,人们开始了念咒语似的大合唱。某个瞬间,我的脑海中蓦然浮现出了电影《金刚》中的一个恐怖场景:原住民们提议把女主人公当作祭品献给森林中奇异的怪物“金刚”。从小就觉得金刚的故乡是印度尼西亚的某个无名岛屿,难道这里就是我小时候在电影里见过的地方?
尽管彼得·杰克逊翻拍的版本有更加绚烂、栩栩如生的特效,但是相比之下,1976年的电影《金刚》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我会在第一次观看克察舞时想起金刚呢?难道是因为在集体舞中听到了类似金刚的号叫?在离巴厘岛不远的科莫多岛上,长度超过一米的科莫多蜥蜴非常有名,它是《金刚》的灵感的来源吗?
未知的岛屿被一座座标记在地图上,这一定是人类的进步。但是在艰难的征服和探险中,失去的东西也不少。那些不为人知的岛屿上,也许也曾生活过像金刚一样自由独特的生灵。在陌生繁华的纽约街头,颠沛流离的金刚在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恍惚地看着爱过的女人,闭上了它巨大的眼睛。金刚的死亡,既是岛屿的没落,是未知神话的幻灭,也是我童年的完结。
外面的雨还在一个劲儿地下着,沉重的雨点带着一种人性的恶意。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