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48073
《黑泽明的罗生门》是杰出的东亚史学者保·安德利尔对黑泽明的电影世界一次充满冒险和洞见的发现。作者追溯了黑泽明生命中标志性的记忆或创伤——被1923年大地震和两次世界大战接连毁灭的故乡东京,还有兄长的决然离世,抽丝剥茧地还原了黑泽明独特的美学自觉背后深刻的历史羁绊和个人选择。
安德利尔教授细致而严谨地诠释了黑泽明电影中“毁灭”“重生”和“英雄”的主题。荒城和亡兄,共同塑造了黑泽明电影中内在的声音,这些悲伤的元素贯穿了黑泽明的电影生涯,并引领我们走进黑泽明电影体系隐秘的精神核心。
如同他充满警醒和道德自觉的电影一样,黑泽明的一生也和普罗艺术运动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借助其充满寓言意味的黑白电影,黑泽明直面了死亡和道德堕落的阴影,揭示了帝国主义鼓吹的所谓理想的恐怖,并在其电影中开辟了一条自我重生的道路。本书既是对黑泽明电影叙事边界的重新勾画,也重新诠释了黑泽明的电影与当下世界的关联。
序 黑泽明,幽暗中的光(张艺谋) ○○一
相关说明 ○○三
1 序曲 ○○五
2 大门 ○一九
3 原初场景 ○三九
4 开场(狗的故事) ○五七
5 自白 ○八三
6 辩士 一一三
7 迷宫 一四五
8 证人,沉默 一七三
9 黑泽兄弟的故事 二○三
10 另一个芥川龙之介 二一九
11 慢动作 二四五
12 审判 二六七
13 安魂曲/重生 三○三
大事年表 三二九
黑泽明作品年表 三四○
延展阅读 三四二
致谢 三四九
(序)黑泽明,幽暗中的光
张艺谋
大约1979年左右,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北京电影学院小礼堂,第一次看到《罗生门》。丛林中,人物微微屈膝地“矮身跑”,光线斑驳、闪烁……时隔近四十年,场景历历在目。我很喜欢这种影像和风格,喜欢凝重的色调,还有模糊而隐晦的不确定性。我记住了这部经典电影以及导演黑泽明。
黑泽明,这个名字在中文里,幽暗又有光泽,包含着奇异的矛盾与果断。对我来说,它容易入脑,是一个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的名字,本身就电影般像从暗里射出一束光。我不知道这是自己的特点,还是导演的职业习惯使然,我总是以画面的方式来构成记忆。我的判断常常非理性,有时仅是一种带有偏见的直感。比如小津安二郎与黑泽明,假设把两个名字排在一起,我会对应联想起日本文化中的“菊与刀”,完全是感性的,也没有什么道理。我陆续看过黑泽明的其他作品,它们非常风格化,具有仪式感和令人费解的多义性,总是难以言说,又况味丰富。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罗生门》和《影子武士》。
1990年,我远距离见到黑泽明本人,是他在颁奖舞台上,我坐在下面的观众席里。黑泽明被授予终身成就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人。当时全场起立,响起长时间的掌声。我的回忆里他的个子没有那么高,其实黑泽明有一米八十几。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记忆误差,也许因为他口气里的谦逊。黑泽明说:“我觉得,我还没有弄懂电影;我真的认为,自己还没有抓住电影的本质。电影是很神奇的,但想抓住本质是非常困难的。我向你们保证,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电影。希望一路继续走下去,我能弄清电影的本质,能配得上这个奖……”当翻译讲给我们听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他作为一个长者的幽默;但我自己后来的从影经历,让我每当回想这句话,就能体会出更多的含义:“活到老、学到老”,以及天真、谦卑、勤奋与坚持。这句话,不是玩笑式的表达,它出自一个电影人的赤诚;与其说是个人品性上的谦虚,不如说是对艺术创作的敬畏。
百年电影史,涌现过无数才华横溢的导演。他们基于各自的文化、信仰、历史、经验和爱好,用影像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如果选择一些带来重要影响的导演,作为电影发展过程的中轴,那么黑泽明无疑不能被忽略,他甚至持续影响着今天的创作。
Paul Anderer先生以一本专著,来探讨黑泽明的《罗生门》,书中也多处谈及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Paul Anderer先生的著作中,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有趣的发现,让我读来获益。比如他对“门”的意象诠释,比如黑泽明自传里被弯曲的记忆,比如亡兄的印记是如何在黑泽明的电影中与我们反复相遇等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角度和知识。
我想,就像黑泽明所说的,电影对所有的电影人来说,同样是一种终生的学习。它是梦,是黑暗中的光,是幻想、慰藉和照耀。
路易斯·科尔提到《七武士》时曾说,在这个故事的核心处有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位跪倒在地的农民站了起来。 我们知道, 战斗正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
黑泽明曾在1945年写道:“电影失去了青春活力,失去了崇高志向。”尽管不断有电影被拍摄出来,但那些作品看上去就像是迟暮的老人,他们“喋喋不休、空洞麻木、心灵闭塞,”他继续补充道,“如果有人觉得这些电影意味着成熟,我们宁愿拿这种‘成熟’去喂狗。”
《罗生门》里除了开始的四位目击者之外,还有第五位证人,那就是黑泽明自己。“我所有的电影,”他曾这么写道,“都围绕着自我问题展开——这一问题起始于明治时代,在过去被当时的封建残余所压抑。也正是这种封建残余将我们引向了战争,至今阴魂不散。”
我想,就像黑泽明所说的,电影对所有的电影人来说,同样是一种终生的学习。它是梦,是黑暗中的光,是幻想、慰藉和照耀。——张艺谋
关于伟大的艺术家的肖像,充沛有力,引人深思。保罗•安德利尔谦逊低调,又游刃有余地重现了黑泽明的生活、作品及其影响。本书堪称*好的文化史写作。——詹姆斯•夏皮罗(《大转折》《李尔之年:莎士比亚在1606》作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