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5725丛书名: 中国当代作家论
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刘恒是文坛常青树,创作了诸多口碑佳作。《刘恒论》采用文本细读法和归纳阐释法,着重从艺术层面对刘恒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探讨,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艺术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当前研究领域成果,作者有理有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颇有深意和新意,展现出作者扎实的文学评论功底。
作品就刘恒小说和剧本创作的艺术层面进行了探讨。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创作手法进行了归纳式的梳理、分析、阐释。作品语言准确、精炼,逻辑严密清晰,结合刘恒的作品和当前研究领域的成果,大胆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颇有新意和深度。
绪 论
第一章 刘恒小说中的形象塑造(上)
第一节 追求路上的农村男人
第二节 追求路上的城市男人
第二章 刘恒小说中的形象塑造(下)
第一节 建构地位的农村女人
第二节 变革观念的城市女人
第三章 刘恒小说的创作艺术
第一节 刘恒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二节 刘恒小说的修辞艺术
第四章 刘恒剧本的创作艺术
第一节 刘恒剧本的创作艺术
第二节 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艺术
余 论
主编说明
自从到大学工作以后,就不时会有出版社约我写文学史。很多文学教授,都把写一部好的文学史当作毕生志业。我至今没有写,以后是否会写,也难说。不久前就有一份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史合同在我案头,我犹豫了几天,最终还是没有签。曾有写文学史的学者说,他们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是以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成果为基础的,如果不参考这些成果,文学史就没办法写。
何以如此?因为很多学问做得好的学者,未必有艺术感觉,未必懂得鉴赏小说和诗歌。学问和审美不是一回事。举大家熟悉的胡适来说,他写了不少权威的考证《红楼梦》的文章,但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几乎没有感觉。胡适甚至认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不如《儒林外史》,也不如《海上花列传》。胡适对知识的兴趣远大于他对审美的兴趣。
《文学理论》的作者韦勒克也认为,文学研究接近科学,更多是概念上的认识。但我觉得,审美的体验、“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精神创造同等重要。巴塔耶说,文学写作“意味着把人的思想、语言、幻想、情欲、探险、追求快乐、探索奥秘等等,推到极限”,这种灵魂的赤裸呈现,若没有审美理解,没有深层次的精神对话,你根本无法真正把握它。
可现在很多文学研究,其实缺少对作家的整体性把握。仅评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或者是某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不足以看出这个作家的重要特点。比如,很多人都做贾平凹小说的评论,但是很少涉及他的散文,这对于一个作家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贾平凹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重要。不久前阿来出了一本诗集,如果研究阿来的人不读他的诗,可能就不能有效理解他小说里面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于坚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只关注他的诗,其实他的散文、文论也独树一帜。许多批评家会写诗,他写批评文章的方式就会与人不同,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诗歌与评论必然相互影响。
如果没有整体性理解一个作家的能力,就不可能把文学研究真正做好。
基于这一点,我觉得应该重识作家论的意义。无论是文学史书写,还是批评与创作之间的对话,重新强调作家论的意义都是有必要的。事实上,作家论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宝贵传统,在1920—1930年代,作家论就已经卓有成就了。比如茅盾写的作家论,影响广泛。沈从文写的作家论,主要收在《沫沫集》里面,也非常好,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实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许多著名学者都以作家论写作闻名。当代文学史上很多影响巨大的批评文章,也是作家论。只是,近年来在重知识过于重审美、重史论过于重个论的风习影响下,有越来越忽略作家论意义的趋势。
一个好作家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甚至他本身就构成一部简易的文学小史。当代文学作为一种正在发生的语言事实,要想真正理解它,必须建基于坚实的个案研究之上;离开了这个逻辑起点,任何的定论都是可疑的。
认真、细致的个案研究极富价值。
为此,作家出版社邀请我主编了这套规模宏大的作家论丛书。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选取了五十位左右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又分别邀约了五十位左右对这些作家素有研究的批评家作为丛书作者,分辑陆续推出。这些作者普遍年轻,锐利,常有新见,他们是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介入当代文学现场,以作家论的形式为当代文学写史、立传。
我相信,以作家为主体的文学研究永远是有生命力的。
谢有顺
2018年4月3日,广州
刘恒①?是当代文坛的常青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1977)开始写小说,四十余年来一直笔耕不止。他也是当代文坛跨界非常早、非常成功的作家,八十年代末期(1988)开始撰写或改编剧本,游走于小说与剧本之间,肩负双重写作任务,且取得了不菲成绩。
刘恒的创作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各类媒体发表了许多评论。搜索百度与中国知网,有关刘恒的研究文章有近三百篇。梳理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一是与作家的对话访谈。主要是通过读者与作家的对话交流,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创作感受,同时探讨文坛某些热点问题。这是分析作家作品不可或缺的、真实且重要的资料。二是研究综述。研究者把某一个时段与刘恒相关的研究文章整理归类,分析研究现象,较为全面地了解刘恒研究的进展与状况。三是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论只有少数几篇,作品研究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又分综合性的评论和单篇作品解读两类。这类研究包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等方面的探讨,对象很具体,观点也各有千秋。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有很多论者在精心研读文本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观点、精彩的妙论,评价也十分中肯,展示了文学批评者的职责,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起到了真正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成果鲜有对作家整体创作进行宏观研究的,对作家的创作技巧、创作成就与贡献,文本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观照等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少。评论文章多集中于文本主题与基调的阐释,人物形象的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评价。使用的关键词中,出现频率高的有“灰暗”“阴冷”“压抑”“紧张”“宿命”②?等带有下沉意味的语词。粗读这些评论文章,貌似各有道理;若细心读之,则发现论者对刘恒及其作品存在误读、曲解之嫌,穿凿附会甚多。这些指向明确的语词只能概括刘恒作品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很表层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概括其创作的全部内容,更不能概括其整体创作风貌。
例如,在评论文章《刘恒和他的文化隐喻》(1994)中提道:
刘恒的抑郁色调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快感和困顿。
《冬之门》中的主人公谷世财灰冷的世界,被狰狞、昏暗的气氛所充塞,在爱与无爱之间,在企盼与冷漠之间,在人与非人之间,谷世财痛苦地挣扎着。
我翻阅着他的大量作品,被他不可理喻的宿命意识困扰着。①?
所谓宿命意识其实是宿命论的反映,就是“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②。如果仅仅把谷世财和其他作品中一些人物的行为归结为“宿命”,显然是粗浅的,是远远不够的,是浅读了刘恒,没有深入文本内核挖掘真正的文化。
在《苍河白日梦》里,无论是求长生不老的陈腐幻想,还是积极用世改变生活的变革者,他们行为自身,最终成了自己命运的否定者。在这里,刘恒不自觉地陷入到自虐、自贱、自卑、自嘲的文化讽喻的迷津里,灰暗得深刻,阴冷得透彻,构成了小说扑朔迷离的神秘景观。
正是这种宿命意识,才真正昭示出刘恒作品颇具哲学余韵的风采。
刘恒作品的深处,弥漫着、散发着这种不可遏制的文化悲观主义。他的深刻性与矛盾性,也正是表现在这里。①?
另一篇评论《最后的寓言——刘恒的〈苍河白日梦〉读解》(1993)用所谓的“现代性”来解释,也认为曹光汉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认为作家表达的是一种批判态度。
“现代性”缺少行动的能力,理性的幻觉使人无欲望和力量。拯救者/废人的不同的指称却最好地揭示了二少爷的矛盾与困境。在这里,刘恒的反思直接指出了中国现代性思想的核心,作为“主体”代码的二少爷曹光汉沉溺在幻想的世界里,他不能了解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他是一个无望的希望者,这是对“现代性”的原型人物的无情的解构。
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则以一个寓言的方式对“现代性”的话语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的文本指涉了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中有关“现代性”的众多文本,但他通过对“二少爷”的书写,给了这种现代性的话语及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心位置尖锐的批判。这个文本最好地象征着现代性话语的全面终结,也最好地标志了“后新时期”文化的特征。②?
且不说用“现代性”来解释二少爷的行为是否合情合理,可是文章下结论说他“不能改造世界”,在“耳朵”眼中“二少爷是一种彻底失败的象征。他的性的无能是与他的事业的失败相联系的”,说作家是一种“批判”态度,等等。这些论点显然是牵强附会的,是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主观臆断。
这两篇评论文章看似非常华丽、时髦,深究其观点,可以说论者并没有读懂刘恒。刘恒小说中固然有“悲观主义”,但不止于“悲观主义”;固然有对人性懦弱和麻木的批判,但也有对坚强和勇敢的赞美。他的乐观和赞美隐藏在人物的“怪异”行为中,需要读者拨开“灰暗”的色彩,在云层深处发现那些透出的光亮和希望、那些潜藏的勇气和力量。
再如,有论者在《对人生宿命的解剖与探询——刘恒小说的宿命观》(2003)中写道:
在对刘恒小说中的感情世界作一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刘恒似乎不相信世间有纯美的爱情存在,他的笔下,没有甜蜜或完满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头悬情欲之剑的人们的痛苦与绝望的挣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