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378994
*本书用饱含温情与敬意的文字,深度书写了海南渔民的故事。
*封面采用210g超感纸四色印刷,为求*限度展现海南渔民生活图景。
*内文选用80g进口道林纸,质感细密柔光护眼。
用探究的笔触打捞渔家心灵史;用细腻的笔致摹状丝路弄潮儿。
两千年来,海南渔民以海为田,以礁为家,浮家泛宅,耕海牧鱼。深深海底长眠着无数沉舟覆锚,沉舟侧畔千帆过;浩浩烟波印证着世代扬帆飞棹,扬帆前头万家兴。他们用生命编织着海洋文明的历史经纬,用血泪续写着海上家国的古今传奇;小小罗盘指航程,薄薄渔经拓航线。从而,划定了中国海的文化版图,铸就了祖宗海的血肉长城!
作者以宏阔的布局演绎丝路航海史,以前瞻的目光推助海洋生态观,叙事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写人栩栩如生,如泣如诉。从而,铺陈出椎心泣血的凡人史诗、荡气回肠的中国故事。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不仅关注老船长,也深情地描画了“守望妇”不离不弃、感人泣下的故事。不惟如是,书稿内容与史实正相契合,较好地处理了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之间、国家立场与个人立场之间的内在关系。因为在南海,渔民守望*的渔场也就等于守护祖国的版图;渔民耕海牧鱼也就等于保家卫国。在这里,家与国两个概念是基本重合的。
目 录
引子:耕海绘版图
摘要:“身并猿鹤为三友,家托烟波作四邻。”在这条海上丝路纵横交织的网络间,几千年来,活跃着一群又一群瘦小平凡,甚而卑微谦恭的身影,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海南渔民,尤其是海洋文明的代表人物——帆船时代的老船长……
壹:中国风醉欧美
从天价地图说起 / 13
古地图上海南岛 / 20
罗马劲吹中国风 / 29
六百禁军换瓷器 / 38
倾尽国力为红颜 / 43
贰:祖宗海的传说
龙女情牵涨海图 / 47
梦中得宝建神庙 / 53
母女争死均得生 / 60
千载渔村祀盐婆 / 65
寻夫女人变吉星 / 71
叁:更路簿的故事
千古渔经薪火传 / 76
潭门渔民说针路 / 82
专家解读更路簿 / 94
三百俗名似珠串 / 101
航海针经更路簿 / 106
耕海牧鱼木罗盘 / 117
深耕南海指南针 / 120
王三宝与导航鸟 / 125
岛礁故事说不完 / 133
肆:老船长心灵史
海南船王黄学校 / 143
五代耕海接力赛 / 149
勇闯南沙人 / 156
渔家女人的宿命 / 166
守望冤家熬白头 / 174
江山也赖百姓画 / 180
日暮乡关何处是 / 185
捕龟状元养海龟 / 191
家谱里的耕海史 / 197
潭门渔歌真豪迈 / 204
伍:祖宗海是我家
三沙就是咱的家 / 210
伊本笔下中国海 / 218
海南侨乡宅 / 228
南海考古独臂侠 / 234
南海鱼塔成奇观 / 245
恐鲨不往浪里行 / 251
三沙渔嫂成风景 / 258
夜晚出海探鱼道 / 260
天子南库聚宝盆 / 264
蓝色史诗蓝色家 / 269
陆:瓷路比翼丝路
东方马可汪大渊 / 276
养蚕技术外传记 / 286
香茗半瓯成化窑 / 288
旅欧先驱沈福宗 / 300
几番东渡蚂蝗碗 / 309
中庸之道上瓷盘 / 315
柒:渔民的保护神
开海置郡劝耕读 / 320
冼夫人与郭石村 / 329
苏轼题赞峻灵王 / 330
水尾娘娘慈恩厚 / 335
渔岛神庙知多少 / 342
多子多孙卢多逊 / 350
渔民心中活妈祖 / 356
捌:绕不开的梦魇
丝路海盗相伴生 / 361
勇斗海盗五兄弟 / 372
朝鲜文臣遇海盗 / 380
倭寇窜扰家安在 / 390
终生含垢慰安妇 / 405
鸦片战争成永殇 / 408
玖:放歌漫漫丝路
天妃之神灵应记 / 414
荷兰使官中国心 / 416
贝壳复活为哪般 / 421
成化斗彩鸡缸杯 / 424
一舟驶遍五大洋 / 426
拾:中国海展宏图
摘要:龙旗牛旄在祖宗海高高飞扬、飒飒招展,伴着汉赋唐诗,伴着宋词元曲;伴着渔歌俚调,伴着国乐民谚;伴着南海渔民的更路手册,伴着东海船家的罗盘针尖;伴着一点点光明的渔火,伴着一曲曲英雄的礼赞;伴着一片片鼓掌的绿叶,伴着一张张耕海的白帆……
一叶白帆大于海,一面红旗映红天!
附录:耕海箴言 / 442
后记:感恩与求教 / 444
《耕海》是一部好读、耐读、值得一读的书,我愿意把它推荐给大家。
——刘格文 (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少将军衔)
渔歌冲碧落 百姓壮屏藩
刘格文
岁在丁酉,是我在海南过冬的第十个年头,一次小范围的聚会,邂逅了长期在海南工作的老乡王振德先生。份属有缘,同是河北正定人,同是新闻出版人,同是爬格子、嚼文字的人,相互间大有一见如故之感。席间,我送他一本《功业千秋——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名封辑录》,他送我一本《火山人家》,算是结下了文字之交。
王振德先生告诉我,他有一部弘扬海洋文化的长篇报告文学即将结稿,到时候想请我看看。正当北京秋风送爽的季节,果然收到了他从海口寄来的厚厚一本样书。书名《耕海》,洋洋四百多页、四十万字、二百幅图,书稿从老船长与更路簿的故事入手,讲述了海南渔民祖祖辈辈在南海生存、发展、搏击、冒险和创业、守业的漫漫岁月。
这是一部关于海上丝路的全景式、学术性的长篇报告文学。读着作者笔下流淌出的优美文字,人们会被这“祖宗海”打捞出的活色生香的凡人史诗而感动,也会对中国民间海洋文化、海南渔民远航精神有一个大致的认知。
这是一曲关于丝路拓荒者——帆船时代后一批老船长的绝唱,他们那渐行渐远、可歌可泣的心灵史令人荡气回肠。这些帆船时代的老船长,随着岁月的迁流,很多人已经归入了其日夜牵念的大海,硕果仅存的也已到了耄耋之龄,故而进行抢救性记录迫在眉睫。
这是一支关于家园守望者——传统中国后一群节烈女的挽歌,她们那如泣如诉、可圈可点的团圆梦叫人椎心泣血。正如《耕海》后记中所说:“狂放不羁的大海也是一代代渔民的生命归宿,……有多少渔嫂正当妙龄便因之孀居,苦守家园,只有屋檐下的燕子知道。”正是由于她们对家园不离不弃的坚守——扶老携幼、相夫教子、洗衣做饭,中国老船长方可世世代代相传。故而,东南沿海渔民所敬奉的渔神、海神,大多数是女性。
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耕海》这部图书,其内容与史实正相契合,较好地处理了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之间、国家立场与个人立场之间的内在关系。倘或说这些关系是杠杆,那么“家国情怀”就是其的支点。因为在南海,渔民守望的渔场,也就等于守护祖国的版图;渔民浮家泛宅、耕海牧鱼,也就等于保家卫国、开疆固边。正像作者在彩插后一页《七律·访老船长有感》之中所吟:“阵阵渔歌冲碧落,芸芸百姓壮屏藩。”
在这广袤的祖宗海里,家与国两个概念是统一的,甚而是重合的。这也刚好印证了儒家文化“三不朽”的价值诉求——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而在这部书里,海、岛、家、国,通过作者图文并茂、诗文同辉的描画,也达到了细腻而深刻的统一。
阅读中华文明史的典籍,人们得到的印象实际上是一部陆地文明史;用以统括中华文明的主要词汇,也往往是农耕、农民、游牧、牧民,以及乡土、大一统、亚细亚等等。尽管我们的祖先不乏对海洋的向往和追求,但在明代中后期以降,与其相关联的心迹与功业甚少被提及。明朝就开始了“禁海”,清朝甚至残酷地推行“迁界禁海”的指令,力图像对农民、牧民那样,严格地约束、改造渔民。于是,我们曾经辉煌的海洋文化落后了。在这方面,《耕海》一书的认识和开掘是准确的、深刻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是海洋大国。认识海洋,开发海洋,深入海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中华文明史不仅包含了博大的陆地文明,也包含了深厚的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一道,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完整躯体,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版图。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篇章;离开了海洋文明,中华文明无疑是有重大残缺的。
有人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内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由海洋商业文明走向海洋工业文明的文明大嬗变。这是人类开创的历史新纪元,因而被称为“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我们在“次地理大发现”时落伍了,这一次必须迎头赶上。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故而,谁赢得了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谁也就赢得了世界与未来。
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理论与实践的日益深入,海洋的经济价值、生态意义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于是,一些关于中国海洋文明的著述便陆续问世,王振德先生的《耕海》就是其中颇有分量的一部;作为全景式阐扬、诠释海洋文明的长篇报告文学,甚至是发轫之作。这部书稿在艺术创作上也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概况起来有三点:
,故事的纵深性与穿透力。譬如,书中写卢家人,从宋初宰相、贬琼谪宦——卢家世祖卢多逊,一直写到第二十五世、二十六世孙——潭门老船长卢业发、卢家炳父子。当然,个中有详有略,两头细针密缕,中间只是寥寥几笔带过。尤其是对帆船时代老船长的代表人物之一卢业发,更是详述其“立冬出海端午返,太平岛上过春节”的耕海生涯。无独有偶,书中写渔民世家黄家人、王家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心存百代,神交千古。钱先生还说:“中国人死去,其子孙后人作一牌位,即称神主,安置家中。子孙后人见此牌位,即如睹先人,引起纪念回想种种心灵活动……”
第二,细节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曰:“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抒情深挚而不诡谲,文风清正而不芜杂,叙事可信而不怪诞,这部作品做到了。感染力是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追求,而真实性则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范式的分水岭。《耕海》一书着力追求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心理真和形象真的有机统一,以真感人。譬如,书中写老船长伍书光,有很多真实生动、细腻入微的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悲剧性与喜剧性、复杂性与丰满性。书中写道:
伍大爷依旧靠在船帮上,面前的椰子树阔叶晒着一张渔网,渔网的下部垂悬着无数的长方体小铅坠儿,大概是用于让撒下海的渔网下沉的。小铅坠儿在腊月的寒风里晃晃悠悠,时而碰撞着他的帽舌头,发出叮叮东东的撞击声,仿佛是古代的编钟奏出的雅乐。即所谓:“月缺花残掉眼泪——触景伤情。”伍大爷心绪郁结,就用手使劲儿地弹一弹那些小铅坠儿,好像是要把满怀的郁闷和苦恼弹出去,弹得远远的。
夕照的斜晖透过渔网、树叶的缝隙漏泄下来,将这位老船长的面颊涂抹得斑斑点点,再加上他哭哭笑笑的,像极了喜剧人物——悲中带喜,喜中含悲,悲喜交集,莫可名状。
第三,作品的诗意化与想象力。有人说,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读《耕海》即可感知,作者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书中将“远古的有花植物”(1.3亿年前率先绽放)拎出来,比喻具有开拓性、开放性海洋意识的老船长,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与想象力,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说,西方作家喜欢心灵辩证法,静态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中国作家注重情节辩证法,动态地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心路历程。该书叙事风格倾向于二者的杂糅,从中可见很强的诗意化、想象力,既茂长着西方式“思想的芦苇”,也葳蕤着中国式“情感的芦苇”;思想与情感在这部书中堪称是水乳交融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顺应时代的发展,扣住时代的脉搏,拨动时代的音弦,是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和追求。党中央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近又提出了“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的指示。从国家的战略层面出发,我们当然需要更多像王振德这样赋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更多像《耕海》这样赋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感染力、向心力的纪实文学作品。
《耕海》是一部好读、耐读、值得一读的书,我愿意把它推荐给大家。
2017年12月于北京
注:序言作者刘格文先生,系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少将军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