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5817
本卷收录的戏剧作品既是当代文学史上诸多名家的代表作,极具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又以不同的形式共同反映着历史的旋律与时代的主题;极具有艺术的价值,又富有思想的深度,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栉风沐雨、团结奋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学成就,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学自信,根据中宣部和中国作家协会的统一部署,我们特别策划了这套规模宏大的“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
丛书共计40卷,包含小说(中短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五个文学门类,其中中短篇小说30卷、散文3卷、报告文学3卷、戏剧3卷、诗歌1卷。在时间上,所选均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发表或出版的优秀文学作品。在版式编排上,统一按照当前规范要求,采用简体字横排方式,字词用法也遵照当前最新标准规范。
丛书邀请著名评论家孟繁华担任主编。入选丛书的作品经过了专家论证委员会的认真评审,专家评审从文学性、思想性、时代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选取了各个时期、各个体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正是这些作家作品,构筑了中国当代文学最为坚实和亮丽的文学大厦,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就是一部特殊形态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代表了新中国文学70年所取得的不凡成就。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通过这套大型丛书,读者一方面可以了解和领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高端成就,满足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和人民所走过的光辉道路,了解我们的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鉴古知今,面向未来,更好地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在篇目的遴选上,我们经过了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研究,但关于作品优劣的认定和选择的标准见仁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因此,这套书仅仅代表的是面对新中国70年文学成就的一种眼光、一个角度。同时,由于丛书体量有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理解并谅解,同时更盼批评指正。
谨以此套丛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年4月
蔡文姬
郭沫若
主要人物
蔡文姬——名琰,初归汉时估计年三十一岁。左中郎将蔡邕之女,没入南匈奴十二年,为左贤王妃。建安十三年由曹操遣使赎回。
胡 儿——初出场时估计年八岁,蔡文姬之子。
胡 女——年半岁,尚在襁褓中,文姬呼之为昭姬。后亦归汉,时年九岁。
赵四娘——文姬之姨母。此人出于假托。
左贤王——假定年四十岁左右。剧中把他作为匈奴的民族主义者,故以汉初最杰出的匈奴单于冒顿之名名之。
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假定年五十岁左右。
右贤王去卑——假定年三十岁以往,此人乃亲汉派,为曹操所信任。匈奴统治者地位以单于、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等为次,故右贤王位在第四。
董 祀——曾为屯田都尉,与文姬同为陈留人,文姬归汉后重嫁与他。为处理方便,剧中以此人为曹操派赴匈奴的正使,后升任长安典农中郎将。初使匈奴时假定年三十一岁,与文姬同年,但月份较少,并假定他曾师事蔡邕,是蔡文姬的表弟,其母为赵三娘。
周 近——假定年四十岁左右。史有此人。
曹 操——赎回蔡文姬时年五十四岁,其年为建安十三年。当年七月始为丞相,但剧中为方便计已称之为丞相。建安二十一年,晋封魏王。
卞 氏——小曹操四岁,为曹丕、曹彰、曹植之生母。本出娼家,史称其节俭勤谨,宽厚待人,菜食粟饭,不用鱼肉。曹操甚爱之,称其“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曹 丕——建安十三年时年二十二岁,其时官职不明。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剧中为方便起见,初出场即称为五官中郎将。
时间与地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至二十一年(公元208—216年)
【第一幕】
[南匈奴,左贤王的穹庐、仲春的早晨。
[穹庐设在舞台一侧,门外张彩棚,下敷地毯,设各种必要用具。
[四周有障屏竖立,间隔成一区域,当隅处每有缺口,与外通。背景可适当布置胡中景物。时闻马嘶声。
[蔡文姬,胡装,其装束如维吾尔族。独自一人在彩棚下徘徊,形容憔悴。一时又高兴,一时又有愁思不决之状。忽然又站立着,凝视着远方,似在酝酿诗意。事实上她已三天三夜不睡觉。在失眠中她的《胡笳十八拍》已经做到第十二拍了。
[侍女四人,一人抱胡女,一人抱琴。其他二人捧盘。后台合唱(音乐伴奏)(《胡笳诗》中的“兮”字古本读“啊”音,故一律改为“啊”字):“东风应律啊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啊布阳和。羌胡蹈舞啊共讴歌,两国交欢啊罢兵戈。忽逢汉使啊称近诏,遣千金啊赎妾身。喜得生还啊逢圣君,嗟别二子啊会无因。十有二拍啊哀乐均,去住两情啊难具陈。”
蔡文姬 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
[胡儿伊屠知牙师,佩弓,腰悬箭束,自穹庐对侧跑出。
胡 儿 妈!(向文姬跑去)
蔡文姬 (停步)啊,伊屠知牙师,你一早到什么地方去 ?
胡 儿 我去打兔子 ,我听见好些人在说,妈,你就要回汉朝去了,是真的吗?
[蔡文姬迟疑,叹气,掩泪……
胡 儿 (拥抱其母)妈,你在哭吗?你为什么要哭呢?回汉朝去不是好事吗?你不是经常说,要带我们回去吗?我是很高兴的啦!
蔡文姬 (索性哭出声来了)伊屠知牙师!我的儿!(抚抱胡儿,泣不成声。有一会儿,才哽咽着说)娘这几天一直没有告诉你。汉朝的曹丞相派遣了专使来,要把娘接回去,送来了很多的黄金玉器、锦缎绫罗。单于呼厨泉大人已经答应了。我已经考虑了三天,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娘就要做最后的决定啦。
胡 儿 妈,你还没有决定吗?你决定了吧,带我们一道回去,把爹爹、把四姨婆也一道带回去!
蔡文姬 娘是很想回去的。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你外公、外婆的坟墓在长安,娘只是十二年前,在来匈奴的途中去扫过一次。娘也很想回去扫墓。特别是你外公有不少的著作,经过战乱遗失了,回去我想总也可以收集得一些。娘十二年来都这样想,可是总得不到回去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娘当然是喜出望外的!
胡 儿 那么,你为什么不赶快做出决定,把我们一道带回去呢?我多么想去看看万里长城,看看黄河,看看长江,看看东岳泰山啊!
蔡文姬 (悲抑)儿呀,你不知道。娘为这事已经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了。
胡 儿 哦,难怪你这两天瘦了,我看你饭也不想吃。妈,你是生了病吗,妈?
蔡文姬 (摇头)我啊,我比生病还要难过。(徐缓地)能够回去,我是很高兴的。十二年来,我认为无望的希望竟公然达到了。但是,儿啊,娘要回去,……(欲言又止,终于决绝地说出)却又不得不丢掉你们!
胡 儿 (惊愕)怎么?妈,你说什么?
蔡文姬 (悲痛)娘要回去,就不能不留你们在这儿,留下你和你的妹妹。
胡 儿 那怎么行呢?妈,难道你不要我们了吗?
蔡文姬 不,不是!是你父亲不放你们走,他甚至于不想让我走。
胡 儿 那怎么行呢?我要和爹爹闹。
蔡文姬 我已经和你爹爹谈了三天了。我说,儿女让我带回去,没有母亲的儿女是很可怜的。他说,不行,你是汉人,我可以让步,让你走;儿女是匈奴人,我不能让步,你不能带走。
胡 儿 (愤愤然,又含着眼泪地)爹爹这样不讲道理吗?匈奴人和汉人不是一家人?
蔡文姬 儿啊,你还小。你爹爹是爱你们的,他不放你们走,你也不能怪他。
胡 儿 哼!我是妈妈的儿,那我要跟着妈妈!我要跟着妈妈!……
[赵四娘抱着胡女由穹庐中走出。
胡 儿 (回头向赵四娘纠缠)四姨婆,你知道吗?妈妈要回汉朝去了,爹爹不让我们一道去!
赵四娘 你也知道了吗?你妈和我这几天正为这件事伤心啦。
胡 儿 四姨婆是不是也要回去呢?
赵四娘 我吗,我是想回去的。伊屠知牙师呀,你长大了就会知道。一个人谁也要思念自己的故土。……但是,我已经想了三天,昨天晚上我同你妈妈讲明白了,我要留下来。我留下来照顾你们兄妹俩,让你们的妈妈好安心地回去。
[胡儿放声大哭,叫嚷着要跟妈妈一道回去。文姬、赵四娘也眼泪涔涔。
蔡文姬 四姨娘,我,我,我不想回去了。我们一道都留在这儿。
赵四娘 (苦笑)那,那,那你就太溺爱了!文姬!你应该安心回去。你的儿女,由我在这儿抚养,我保管把他们抚养成人,并且要教他们学好。有我在这儿,你安心,就和你自己在这儿是一样。
胡 儿 我要跟着妈回去,四姨婆你也一同回去!(啰唣)
赵四娘 这是没办法的,你爹爹左贤王执意不肯让你们走。他甚至于还这样说,如果要把你们带走,连你妈妈他也要让她活不下去!
胡 儿 什么,他要杀妈妈?
赵四娘 他是那样说的。他说,你妈妈是汉人,一定要走,他没有办法;你们是匈奴人,断然不能带走。如果把你们带走,那他就要把你们统统杀掉!
胡 儿 (愤恨)什么,他要把我们统统杀掉!哼!我要去和他闹!(作势欲下)
蔡文姬 (一手挽住他)伊屠知牙师,你不能那样,你怎能和你爹爹闹呢?他不肯放你们走,也是由于爱你们。……他虽然那样说,但他对我们是好心好意的。
胡 儿 那么,他为什么不让我们回去呢?
蔡文姬 你还小,你还不懂,你爹也上年纪了。他说过,如果让你们也走,他会活不下去。
胡 儿 我们劝他一道走嘛!
蔡文姬 (不禁苦笑)不行的,那是办不到的事呀!
赵四娘 (插话)伊屠知牙师,你要知道,就跟你妈妈想回汉朝一样,你爹爹是不想离开匈奴。这是一样的道理。
胡 儿 四姨婆,那你为什么不回去?
赵四娘 我不是说过了吗?我是爱你们,也是爱你们的妈妈。我要让你们妈妈把我爱故乡的情感承担回去,我要让我自己把你们妈妈爱儿女的情感承担下来。我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年纪已经老了,我如果能够把你们抚养成人,在我就心满意足了。
蔡文姬 四姨娘,二十年来我们形影不相离,你比我亲生的母亲还要疼我,我怎么能够再把做母亲的责任加在你的身上?唉!我回去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赵四娘 (含谴责意)你总爱那样说!以你的才华,能做的事情多着呢!你难道还不相信我吗?啊,我告诉你,我虽然已经六十岁,但我至少还想再活十五年,我一定要把你的儿女抚养成人,由他们的一代,来代替他们父亲的一代,一定要看到匈奴和汉朝真正成为一家。
[左贤王带胡兵四人匆匆上。
左贤王 (愤愤然)你们在胡闹些什么?胆大包天!什么叫匈奴和汉朝成为一家?哼!
赵四娘 哎,你们这一家人不就是这样的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