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159513
- 翻译研究者B读经典,翻译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
-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z早比较全面、系统研究翻译美学的论著
- 20世纪90年代翻译理论界代表性著作
- 倡导翻译理论独特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质,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独具风华的主要特征之一
- 开启了翻译学美学模式的广阔视野,使中国翻译研究界看到了翻译美学的精彩世界
- 翻译学习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得力助手,可以与《翻译美学教程》(刘宓庆、章艳著,中译出版社)配套使用
- 国内翻译界引用率高居前列;
- 影响极大 诸多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装备书目;
- 外语类专业教材或基本参考书;
- 中国原创翻译理论引领性人物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理论贡献:
- 加强了译学整体性整合研究,在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 从本位和外位的角度,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译学、当代译学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多维比较研究,为中国当代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 从共性和特性两个维度对译学的美学观、文化翻译观和翻译的价值论等等深层理论问题做了很有意义的开拓性探讨;
- 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全面地、坚决地维护了中国的理论话语权
修订版前言(2005)
原版自序(1994)
怎样学习和研究翻译美学(2011)
第一章 翻译的科学性
1.0 概述
1.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学是经验科学
1.1.1 翻译科学性的基础:双语所指的基本同一
1.2 意义的复杂性和意义转换的科学性
1.2.1 意义的多维性
1.2.2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及其模糊性(Fuzziness)
1.2.3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及其延伸性(Extensibility)
1.2.4 功能意义(Functional
Meaning)及其多样性(Diversifi cation)
1.2.5 意义的结构层级
1.2.6 功能调节意义表现的形式
1.2.7 翻译学对待意义与形式的科学态度
1.3 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
1.3.1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一:翻译分析必须重概念、判断与推理
1.3.2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二:语言表达必须灵活切意
1.4 翻译理论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第二章 翻译的艺术性
2.0 概述
2.1 语言艺术的一般特征
2.1.1 语言艺术的无限性
2.1.2 语言艺术的多样性
2.1.3 语言艺术的时尚性
2.2 翻译艺术的一般特征
2.2.1 普遍性
2.2.2 依附性
2.2.3 原创性(实现代偿性变通)
2.3 结语
第三章 译学的美学渊源
3.0 概述
3.1 西方译论发展概略
3.1.1 古典译论期
3.1.2 古代译论期
3.1.3 近代译论期
3.1.4 现代译论期
3.2 西方译论发展的特点
3.3 美学对中国译论的特殊意义
3.4 “文质相称”与“圆满调和”:文与质的统一调和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3.5 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3.5.1 “信达雅”的美学内涵
3.5.2 “神”与“形”,“神似”与“形似”
3.5.3 “化境”的美学内涵
3.6 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方法论
第四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4.0 概述
4.1 翻译审美客体的属性
4.2 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
4.3 论翻译的语言审美(一):形式系统
很明显,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质之争,正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文与质的命题在译学中的反映和借鉴,正是道家美学思想(抑美扬信)让位于儒家美学思想(文质统一)的过程和表现。由于“文质统一”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文艺创作中在内容与形式这个基本问题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因而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由于“文质统一”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翻译活动中在内容(SL 及TL)与形式(SL 及TL)这个基本问题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因而对中国古代翻译活动和译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