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64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794673
内容全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内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知识新 融入了*护理进展和内科诊疗技术,具有较好的先进性。
实用强 数十位护理专家立足内科临床实践,将日常护理、疾病护理、症状护理以及各项护理技能系统、清晰地呈现出来,还融入护理专家们大量的科学护理经验,便于读者阅读使用。
体积小 本书被设计成口袋书大小,方便读者携带。
全书共分十九章二百九十三节,系统的阐述了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见症状护理、气道护理、引流护理、常用监测技术、常用标本采集、专科操作护理等;内科临床护理涵盖了呼吸、消化、循环、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风湿、神经系统、传染、皮肤科等专科的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以及各专科常见诊疗护理常规,如专科的内镜检查、穿刺、介入等。全书重点突出护理常规要点与健康教育,内容全面,具有系统性。同时,贴近临床实践,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护理常规文献,并融入了*护理进展和内科诊疗技术,是一本简明扼要、方便使用的优秀护理常规查询手册。
一、 普通疾病预检分诊 /
二、 传染病预检分诊 /
三、 导诊 /
第二章内科急诊护理常规 /
一、 内科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
二、 急诊接诊 /
三、 急诊分诊 /
四、 急诊抢救 /
五、 急诊输液 /
六、 急诊留观 /
第三章住院护理常规 /
一、 一般患者入院护理常规 /
二、 危重患者入院护理常规 /
三、 转入护理 /
四、 转出护理 /
五、 出院护理 /
第四章危重症护理常规 /
一、 心搏骤停抢救护理常规 /
二、 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
三、 休克抢救护理常规 /
四、 急性中毒急救护理常规 /
五、 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
六、 百草枯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
七、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
八、 中暑抢救护理常规 /
九、 淹溺抢救护理常规 /
十、 电击伤抢救护理常规 /
第五章安全护理常规 /
一、 用药错误防范护理常规 /
二、 导管脱落防范护理常规 /
三、 跌倒防范护理常规 /
四、 压疮防范护理常规 /
五、 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护理常规 /
六、 窒息护理常规 /
七、 自伤、自杀防范护理常规 /
八、 患者走失防范护理常规 /
第六章常用基础护理操作 /
一、 病室环境管理 /
二、 床单位的准备 /
三、 晨晚间护理 /
四、 口腔护理 /
五、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 /
六、 会阴护理 /
七、 指(趾)甲护理 /
八、 床上洗头 /
九、 床上擦浴 /
十、 用热术 /
十一、 用冷术 /
十二、 卧位管理 /
十三、 制动护理 /
十四、 体位转换 /
十五、 轮椅与平车使用 /
十六、 尸体料理 /
十七、 吸氧 /
十八、 有效排痰 /
十九、 雾化吸入术 /
二十、 口咽通气道(管)放置 /
二十一、 气管插管 /
二十二、 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 /
二十三、 人工气道湿化 /
二十四、 气道内吸引 /
二十五、 气管切开伤口换药 /
二十六、 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更换及清洗 /
二十七、 胃肠减压的护理 /
二十八、 持续导尿的护理 /
二十九、 鼻饲流质护理 /
三十、 鼻空肠管护理 /
三十一、 体温测量 /
三十二、 脉搏、呼吸测量 /
三十三、 无创血压测量 /
三十四、 有创血压监测 /
三十五、 血糖监测 /
三十六、 血氧饱和度监测 /
三十七、 心电监测 /
三十八、 中心静脉压监测 /
三十九、 呼吸气囊的使用 /
四十、 膀胱内压监测 /
四十一、 腹围测量 /
四十二、 血标本采集 /
四十三、 血培养标本采集 /
四十四、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 /
四十五、 尿标本采集 /
四十六、 大便标本采集 /
四十七、 呼吸道标本采集 /
第七章常用专科护理操作 /
一、 外周静脉导管置管及维护 /
二、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及维护 /
三、 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常规 /
四、 输液港的护理常规 /
五、 单针双腔置管护理常规 /
六、 腹膜透析护理常规 /
七、 有创呼吸机使用护理常规 /
八、 无创呼吸机使用护理常规 /
九、 血液净化护理常规 /
十、 血液灌流护理常规 /
十一、 血浆置换护理常规 /
十二、 血液滤过护理常规 /
十三、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
十四、 硬膜下血肿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
十五、 硬膜外血肿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
第八章常见症状的护理常规 /
一、 呼吸困难的护理常规 /
二、 咳嗽、咳痰的护理常规 /
三、 咯血的护理常规 /
四、 恶心、呕吐的护理常规 /
五、 吞咽困难的护理常规 /
六、 呕血、便血的护理常规 /
七、 尿失禁的护理常规 /
八、 大便失禁的护理常规 /
九、 便秘的护理常规 /
十、 胸痛的护理常规 /
十一、 心悸的护理常规 /
十二、 心源性晕厥的护理常规 /
十三、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常规 /
十四、 疼痛的护理常规 /
十五、 水肿的护理常规 /
十六、 发热的护理常规 /
十七、 糖尿病足的预防 /
十八、 腹胀的护理常规 /
十九、 腹泻的护理常规 /
二十、 临终护理 /
第九章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
一、 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
三、 肺炎护理常规 /
四、 慢性支气管炎护理常规 /
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常规 /
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
七、 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
八、 支气管扩张护理常规 /
九、 肺脓肿护理常规 /
十、 结核性胸膜炎护理常规 /
十一、 肺血栓栓塞症护理常规 /
十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护理常规 /
十三、 胸腔积液护理常规 /
十四、 自发性气胸护理常规 /
十五、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
十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
十七、 肺间质纤维化护理常规 /
十八、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护理常规 /
十九、 胸腔穿刺术护理常规 /
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
一、 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急性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
三、 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
四、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
五、 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
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
七、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
八、 原发性高血压护理常规 /
九、 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 /
十、 心肌病护理常规 /
十一、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
十二、 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
十三、 心源性休克护理常规 /
十四、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
十五、 心脏电复律术护理常规 /
十六、 心导管检查术护理常规 /
十七、 心脏射频消融术护理常规 /
十八、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常规 /
十九、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 /
二十、 封堵术护理常规 /
二十一、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护理常规 /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
一、 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急性胃炎护理常规 /
三、 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
四、 消化性溃疡护理常规 /
五、 溃疡性结肠炎护理常规 /
六、 胃癌护理常规 /
七、 肠结核护理常规 /
八、 结核性腹膜炎护理常规 /
九、 肝硬化护理常规 /
十、 肝性脑病护理常规 /
十一、 原发性肝癌护理常规 /
十二、 急性胰腺炎护理常规 /
十三、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
十四、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常规 /
十五、 无痛胃镜检查护理常规 /
十六、 结肠镜检查护理常规 /
十七、 胃酸分泌功能检查护理常规 /
十八、 腹腔穿刺术护理常规 /
十九、 十二指肠引流术 /
二十、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 /
二十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止血术护理常规 /
二十二、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护理常规 /
二十三、 胶囊式内窥镜检查护理常规 /
二十四、 食管狭窄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护理常规 /
二十五、 内镜水囊扩张术护理常规 /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
一、 泌尿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
三、 慢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
四、 肾病综合征护理常规 /
五、 尿路感染护理常规 /
六、 急性肾衰竭护理常规 /
七、 急性肾盂肾炎护理常规 /
八、 慢性肾衰竭护理常规 /
九、 腹透患者并发腹膜炎的护理常规 /
十、 肾穿刺活检术护理常规 /
第十三章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
一、 血液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贫血护理常规 /
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常规 /
四、 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
五、 血友病护理常规 /
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
七、 白血病护理常规 /
八、 淋巴瘤护理常规 /
九、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常规 /
十、 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常规 /
十一、 成分输血护理常规 /
十二、 骨髓穿刺术护理常规 /
十三、 造血干细胞回输术护理常规 /
第十四章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护理常规 /
一、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 /
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护理常规 /
四、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 /
五、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护理常规 /
六、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 /
七、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护理常规 /
八、 胰岛细胞移植护理常规 /
九、 库欣综合征护理常规 /
十、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 /
十一、 嗜铬细胞瘤护理常规 /
十二、 糖尿病护理常规 /
十三、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护理常规 /
十四、 肥胖症护理常规 /
十五、 痛风护理常规 /
十六、 骨质疏松症护理常规 /
十七、 尿崩症护理常规 /
十八、 安置胰岛素泵护理常规 /
第十五章风湿性疾病护理常规 /
一、 风湿性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常规 /
三、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常规 /
四、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护理常规 /
五、 强直性脊柱炎护理常规 /
六、 干燥综合征护理常规 /
七、 白塞病护理常规 /
第十六章传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
一、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护理常规 /
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理常规 /
四、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
五、 肾综合征出血热护理常规 /
六、 艾滋病护理常规 /
七、 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 /
八、 登革病毒感染护理常规 /
九、 狂犬病护理常规 /
十、 恙虫病护理常规 /
十一、 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常规 /
十二、 麻疹护理常规 /
十三、 水痘护理常规 /
十四、 手足口病的护理常规 /
十五、 伤寒护理常规 /
十六、 细菌性食物中毒护理常规 /
十七、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
十八、 疟疾护理常规 /
十九、 鼠疫护理常规 /
二十、 霍乱护理常规 /
二十一、 布鲁菌病护理常规 /
二十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 /
二十三、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常规 /
二十四、 阿米巴病护理常规 /
二十五、 血吸虫病护理常规 /
二十六、 囊尾蚴病护理常规 /
二十七、 肠绦虫病护理常规 /
二十八、 人工肝治疗护理常规 /
第十七章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
一、 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
二、 周围神经疾病护理常规 /
三、 急性脊髓炎护理常规 /
四、 脊髓压迫症护理常规 /
五、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护理常规 /
六、 脑出血护理常规 /
七、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
八、 多发性硬化护理常规 /
九、 帕金森病护理常规 /
十、 癫痫护理常规 /
十一、 重症肌无力护理常规 /
十二、 瘫痪护理常规 /
十三、 颅内压增高护理常规 /
十四、 腰椎穿刺术护理常规 /
十五、 脑脊液置换术护理常规 /
十六、 面神经炎护理常规 /
十七、 吉兰巴雷综合征护理常规 /
十八、 脑室、脑血肿穿刺和持续引流术护理常规 /
十九、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护理常规 /
二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
二十一、 颅内动脉瘤介入护理常规 /
二十二、 高压氧舱治疗护理常规 /
第十八章皮肤科疾病护理常规 /
一、 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
二、 皮肤病外用药疗护理常规 /
三、 荨麻疹护理常规 /
四、 湿疹和接触性皮炎护理常规 /
五、 重型药疹剥脱性皮炎护理常规 /
六、 带状疱疹护理常规 /
七、 大疱性皮肤病护理常规 /
八、 银屑病护理常规 /
九、 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 /
十、 化脓性皮肤病护理常规 /
第十九章常见内科疾病康复护理常规 /
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护理常规 /
二、 冠心病康复护理常规 /
三、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
四、 帕金森病康复护理常规 /
五、 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常规 /
六、 类风湿关节炎康复护理常规 /
七、 骨质疏松疾病康复护理常规 /
八、 糖尿病康复护理常规 /
附录 /
附表1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
附表2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 /
附表3Braden压疮评分表 /
附表4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2007压疮分期表 /
附表5 Brunnstrom6阶段评定表 /
参考文献 /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优质护理的全面开展,护理人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升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跟进医疗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为患者提供安全、规范、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成为护理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升护理人员的专科照护能力,我们编写了本书,旨在为内科系统疾病护理提供专业指导,培养内科护理专业人才。
该书在吸纳和借鉴国内外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内科疾病诊疗新技术、新规范,修改与重新制定内科疾病护理常规。本书共分为十九章,以疾病为专题,以临床护理为主线,全面阐述了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以及内科常见疾病、专科护理操作技术,重点突出了内科疾病的评估要点、护理措施、康复与健康指导。内容包括门诊护理常规、内科急诊护理常规、危重症护理常规、护理安全,以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疾病、传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等。该书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且简明扼要,查阅便利,力求成为全面、系统的内科专科护理指导用书,也是一本内科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袖珍口袋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及全体护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文献,但在本书参考文献中未能一一注明,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出版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参编专家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力求达到规范、完整、全面、准确,但难免存在不足与瑕疵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与斧正。
编者
2019年1月13日
第一章门诊护理常规第一章门诊护理常规
一、普通疾病预检分诊
1医院门诊设立预检分诊台,为患者提供预检分诊服务。
2预检、分诊人员由经验丰富、判断力强、处置果断的人员担任。做到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耐心解答。所有分诊工作人员应熟悉《本院疾病预检分诊标准》,并定期培训,确保每个就诊患者符合医院服务内容。
3分诊时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指导患者专科就诊,以达到疾病专科专治、急病急治的目的。
4预检、分诊人员主动询问患者情况,按预检分诊程序熟练、准确地进行分诊,坚持先预检、后挂号。
5遇到不符合本院医疗服务范围的患者,应给患者提供相应医院的信息。
6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事件,预检、分诊人员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并启动应急预案。
十二、卧位管理
(一)评估要点
1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要求。
3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卧位习惯。
(二)护理措施
1去枕仰卧位:
(1)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将枕头横置于床头。
(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患者取此卧位。
(3)注意昏迷患者的神志变化,谵妄及全麻未清醒患者注意防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进行约束。
(4)做好呕吐患者的护理,防止窒息,保持舒适。
2中凹位(休克卧位):
(1)抬高头胸部10°~20°,抬高下肢20°~30°。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头低足高位:
(1)仰卧,头偏向一侧,枕头横立于床头,床尾抬高5~30cm,时间不适过长。
(2)观察患者耐受情况,颅高压患者禁用此体位。
4侧卧位:
(1)侧卧,臀部稍后移,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
(2)必要时在两膝之间、胸腹部、背部放置软枕,稳定卧位,使患者舒适。
5俯卧位:
(1)俯卧,两臂屈肘放于头部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
(2)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颈部伤、呼吸困难者不宜采取此体位。
6半坐卧位:
(1)仰卧,摇高床头30°~50°,再摇高膝下支架,使下肢屈曲,以防下滑。
(2)危重患者采取此卧位时,臀下应放置海绵软垫或使用气垫床,防止局部受压而发生压疮。
(3)放平时,先放平床尾,后放平床头。
7端坐位:
(1)扶患者坐起,用床头支架或软枕将床头抬高70°~80°,背部放置一软枕,膝下支架抬高15°~20°,身体稍向前倾,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软枕,让患者伏桌休息。
(2)防止坠床,必要时加床挡,做好背部保暖。
8屈膝仰卧位:
(1)平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2)注意保暖,保护隐私,保证患者安全,必要时加床挡。
9膝胸卧位:
(1)跪卧,两小腿平放床上稍分开,大腿和床面垂直,胸及膝部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偏向一侧,两臂屈肘放于头的两侧。
(2)女患者在胸部下放一软枕,注意保护膝盖皮肤。
(3)有心、肾疾病的孕妇禁用此体位。
10截石位:
(1)仰卧,两腿分开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齐诊床边缘,两手放在胸前或身体两侧。
(2)臀下垫治疗巾,支腿架上放软垫。
(3)注意保暖,减少暴露时间,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三)健康教育
1协助并指导患者按要求采用不同体位,更换体位时注意保护各种管路,更换体位后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扭曲、受压。
2告知患者调整体位的意义和方法,注意适时调整和更换体位,防止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
3如感觉不适,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七、白血病护理常规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遗传史,有无生物、化学、放射因素接触史等。
2身体评估: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评估有无皮肤黏膜苍白、疲倦、虚弱、活动后气促;有无皮肤、黏膜、鼻腔、消化道、泌尿系统出血;有无骨关节疼痛。
3辅助检查:
(1)监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情况。
(2)评估骨髓象、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等结果。
(3)X线检查有无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有无斑状影等。
(二)护理措施
l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病情较轻或治疗缓解时,可适当活动。严重贫血、高热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若白细胞<1×109/L,应入住密闭式隔离病房或层流室内,行保护性隔离。
(2)饮食:遵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谷类、蛋类、肉类等)。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化疗期间给予清淡饮食。
2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2)了解患者主诉,注意患者眼、鼻、口腔、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头痛、头晕、心悸、食欲下降、肺部感染、肝脾肿大等表现。
(3)严密观察有无头痛、颈项强直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确诊为颅内出血,立即遵医嘱给予脱水药、冰帽护脑、输注血小板等。鞘内注射药物后,应去枕平卧4~6h,观察有无头痛、发热等表现。
(4)骨关节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或镇静药。
(5)慢性白血病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脾脏迅速增大、进行性贫血、出血加重、持续或游走性骨关节痛等,警惕慢性白血病急性病变。
3预防出血: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血小板降低者严格卧床休息,严重出血者,应尽量减少注射给药,注射后局部至少按压3min;使用薄荷油滴鼻,禁止用力挖鼻孔,鼻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棉球或纱布局部压迫止血;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进食硬食;保持大便通畅;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有无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4预防感染:
(1)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用温开水或漱口液漱口,口腔真菌感染时,可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涂擦患处;每日沐浴,勤换衣裤;女性患者保持外阴部清洁,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清洁肛周。
(2)白血病患者应与其他病种患者分室居住,限制探视,限制活动范围,进行保护性隔离。
(3)注意观察有无牙龈肿胀、咽红、皮肤红肿及破损,发现感染,及时处理,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4)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各类管道、伤口敷料定时更换。
5用药护理:
(1)遵医嘱应用化疗药物。某些化疗药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大,如柔红霉素、表柔霉素、阿克拉霉素A等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为避免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化疗药物尽量通过PICC导管、输液港或中心静脉置管输入,输注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以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的刺激。
(2)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脱发时,主动向其讲明原因,并告知头发可以部分再生,指导其戴假发、帽子,维护自身形象。
(3)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长春新碱可致眼睑下垂、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损害;泼尼松可致精神性格改变、高血压和溃疡病;表柔比星及吡柔比星可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肌损害;环磷酰胺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血尿等,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3000mL以上;甲氨蝶呤可引起口腔黏膜及消化道黏膜溃疡,嘱患者勤用亚叶酸钙溶液含漱。
(4)光照可引起某些药物分解,如甲氨蝶呤静脉滴注时需避光。
(三)健康教育
l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使之学会自我护理的技巧。
2白血病经过化疗进入维持缓解期时,为延长缓解期,还需要继续治疗,以达到强化巩固疗效的目的,应让患者按计划、按时化疗,否则易致白血病复发。
3化疗间歇期保证足够的睡眠与休息,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富有营养的肉类、蛋类饮食,学会预防感染、贫血、出血的自我护理知识。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慢性期待血常规及体征控制后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