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11461丛书名: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编辑推荐
医学心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内容简介
《医学心理学》共分为医学心理学概览、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三部分内容。**部分主要包括**章,重点介绍了心理学视域的医学、心身关系发展简史以及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主要涉及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心理应激理论。第三部分包括四、五、六、七章,内容涵盖心身疾病、异常心理、病人心理、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为了凸显教材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人格心理学的部分理论和心理咨询相关内容被有机整合到心理治疗和医患关系等章节中。
目 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心理学视域的医学 2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6
第三节 心身关系发展简史 7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8
第五节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9
第六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心理评估 15
**节 心理评估概述 15
第二节 心理测验 18
第三节 智力测验 23
第四节 人格测验 31
第五节 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37
第六节 神经心理测验 40
第三章 心理治疗 48
**节 心理治疗概述 48
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 55
第三节 行为疗法 60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67
第五节 认知行为疗法 71
第六节 其他疗法 74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85
**节 应激概述 85
第二节 应激与疾病 90
第三节 应激与调节 97
第五章 异常心理 107
**节 异常心理概述 107
第二节 异常心理的分类 111
第三节 异常心理的防治 123
第六章 病人心理 132
**节 病人心理概述 132
第二节 不同疾病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干预 142
第三节 不同类型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干预 149
第七章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164
**节 医患关系概述 165
第二节 医患沟通概述 171
第三节 医患沟通的基本技能 174
参考文献 192
**章 绪论 1
**节 心理学视域的医学 2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6
第三节 心身关系发展简史 7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8
第五节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9
第六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心理评估 15
**节 心理评估概述 15
第二节 心理测验 18
第三节 智力测验 23
第四节 人格测验 31
第五节 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37
第六节 神经心理测验 40
第三章 心理治疗 48
**节 心理治疗概述 48
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 55
第三节 行为疗法 60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67
第五节 认知行为疗法 71
第六节 其他疗法 74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85
**节 应激概述 85
第二节 应激与疾病 90
第三节 应激与调节 97
第五章 异常心理 107
**节 异常心理概述 107
第二节 异常心理的分类 111
第三节 异常心理的防治 123
第六章 病人心理 132
**节 病人心理概述 132
第二节 不同疾病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干预 142
第三节 不同类型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干预 149
第七章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164
**节 医患关系概述 165
第二节 医患沟通概述 171
第三节 医患沟通的基本技能 174
参考文献 192
在线试读
**章 绪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熟悉:医学心理学对疾病的认识、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医学心理学对医疗工作的重要性。
案例导读
梦魇猝死的案例
20世纪70年代,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迅速掀起了从东南亚向美国移民的浪潮。1997年左右,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男性难民会在夜间猝死,而且在他们的死亡过程中有几种极其相似的表现:包括死亡都发生在入睡后的*初几小时;死前在床上辗转反侧、烦躁不安,不能被叫醒,随后就很快就死去。更令人费解的是,病理解剖找不到任何死亡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多数死者都有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的心脏起搏功能失调。在发现了这种死亡是呈家族性发生后,研究者们首先考虑到了这种死亡的遗传理论。那么,这种遗传的缺陷为什么是在睡眠中被触发的呢?又是如何被触发的呢?
随着死亡案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死亡与心理、文化及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对死者的家人进行访谈后,研究者们得到了如下线索:死者及其一些近亲常常会做一些预示着死亡的梦,因这些梦而引起的焦虑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些重要的线索来自于几个被家人从梦魇中叫醒的男人,他们声称自己有几个晚上都在做超级可怕的梦,因此他们有严重的夜间恐惧。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因为我们知道,夜间恐惧会导致灾难性的、剧烈的生理改变。
随着对幸存者访谈人数的增多,研究者发现,他们中的多数在就寝之前都观看了暴力性的电视节目,而且电视节目中的某些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到他们的梦境之中。
死于梦魇的人并没有遭遇彳艮明显的创伤性事件,但他们为了支撑起家庭,在从事一个超负荷的工作同时又去做第二份工作或者去夜校学习英语,这使他们的心身处于耗竭状态。这种压力已经为他们敲响了丧钟。
所有这些线索都表明,长期的紧张、遗传的易感性、家庭争吵、暴力电视节目或者极度恐惧的梦境成了触发因素,多种因素的累积作用使得他们在梦魇中死亡。这种奇异的现象帮助我们了解到,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也许比我们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
——谢利 泰勒〔美〕著,《健康心理学》(第7版)
**节 心理学视域的医学
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了解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是很快从疾病中康复,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好。我们把目光投向与心理学密切关联的三个医学领域,它们是:心理学在健康和疾病转化中的作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心理学与医患关系。
一、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转化
(一)心理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原因
我们虽然认识到,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过程中,心理和社会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生活或是医疗实践中,我们对于这些现象的理解还有待深化。例如,患了感冒,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吃感冒药来促进康复,但是对于近期心理状况(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的关注和调试我们常常忽略。再如疼痛,疼痛在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们就诊*常见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内科医生霍华德 比彻(Howard Beecher)发现在军营的伤者只有25%的士兵因为重伤导致的疼痛而要求使用吗啡,而在后方医院,大概80%的平民需要使用止痛药。比彻发现疼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疼痛的体验和感受。此外,疼痛还与当时的情境及疼痛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而令人棘手的慢性疼痛患者常常是因为对恶性刺激敏感性高、疼痛调节机制受损并同时伴有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和糖尿病这样一类疾病的发病原因中,除了和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暴露于应激之中及愤怒和敌意的情绪有关。实际上,人类的各种疾病,都与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联。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去更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且帮助我们完善诊治和预防工作。
拓展阅读1:癌症和安慰剂效应
从癌症患者瑞特先生的治疗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安慰剂效应的戏剧性效果。治疗中,患者一直以为医生给他注射的是一种有争议的药物—克力生物素(Krebozen),医生对此药也推崇备至。事实上,克力生物素是一种没有效果的治疗,医生给瑞特先生每天注射的仅仅是生理盐水而已,然而效果却令人吃惊——肺块消失了,胸部积液也不见了。瑞特先生也能走动了,甚至又能在蓝天上飞翔了。此时的他活力四射。既然“水注射”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医生就一直使用着。后来,瑞特先生有两个多月时间都保持着无症状状态。这时,美国医学协会(Amercan Medcal Assocaton,AMA)的宣告见诸报端-“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均表明,克力生物素在治疗癌症上是无效的”。知晓这个报道后不久,瑞特先生因病危再次住院了,他的信念现在已经不在了,他*后的希望消失了,不到两天,他就在疾病面前屈服了。
——谢利 泰勒〔美〕著,《健康心理学》(第7版)
(二)心理因素也是重要的治疗因素
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的发展及新兴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给我们理解健康与疾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一项通过“学习”改变白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以白鼠为研宄对象的实验中,罗伯特 挨得和尼古拉斯 科恩将一种甜味剂和一种能抑制小白鼠免疫功能的药物配对使用,同时将两者小白鼠身上使用数次,然后单独使用甜味剂,同时往小白鼠体内注射抗原,免疫抑制现象仍然出现。学习这种心理作用,在实验中直接影响了免疫系统功能的自我调整。如果可以将这样的实验发展至人体的医学实践中,其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的改变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而下面的材料也帮助我们了解到积极情绪在对抗疾病中的作用。
拓展阅读2:大笑的魔力
诺曼 科森斯,49岁时身患绝症,康复的概率只有1/500,医生断定他只能活几个月。医生告诉他此病无药可医,也无人能医,所以患此病者只能在无尽的病痛折磨之中等待死亡的降临。听完医生的死亡宣判之后,科森斯住进了一家宾馆,他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喜剧电影,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因为电影中的滑稽场面和幽默的对话而放声大笑。经过6个月的这种自我大笑疗法之后,当他去医院检查身体时,医生惊奇地发现他的不治之症居然痊愈了!卡森斯将自己的经历发表在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来自十几个国家的3000多名医生写信与他交流。他们认为科森斯为现代医学开启了一扇窗,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身体的自愈能力。他们认为医药科学的问题在于,它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科学。只有医生和患者真正学会运用身体的自然治愈能力,现代医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而积极情绪正是开启身体自愈系统的良药。
二、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
(一)疾病过程导致的各种不适应,影响疾病预后
患病状态会导致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与急性病相比较,慢性病还会导致躯体、职业和社会生活的间断性或长期性变化。此外,慢性疾病患者要想适应疾病,就必须在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将自己的患者角色融入生活。一旦慢性疾病确诊,患者就会处于一种以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失衡为特点的危机状态。如果患者无法应对、解决与慢性病有关的问题,就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夸大症状、随意应付、神经质及健康恶化,除此之外,还常常会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慢性疾病的危机过后,患者开始慢慢思考慢性疾病究竟会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这些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如躯体康复、社会功能完善和心理健康冋题等。
(二)疾病改变我们的情绪与个性,从而影响疾病预后
慢性病会给患者带来各种情绪问题。如否认,观察发现它是慢性疾病的一种常见反应。在疾病的急性期,否认对患者应付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在疾病的康复阶段,高强度否认的患者常常会对疾病的适应性更差,对治疗的依从性也更差,往往需要再住院更长时间。再如焦虑,它是慢性病确诊后很常见的反应。对于心肌梗死康复期的患者,每一次胸痛都会让他担心心肌梗死的复发;很多癌症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始终很警觉,每一次轻微的疼痛都会引发他们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当患者在等待检查结果、得知诊断结果、正在经历治疗的不良反应时,其焦虑程度会特别高。当人们意识疾病和治疗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时、对疾病及治疗缺乏足够了解时,焦虑程度会更高。抑郁也是慢性病的常见反应。抑郁比否认和焦虑出现得晚,但是会在疾病过程中间歇不断地出现,研究显示,近1/3的住院患者报告至少有中等程度的抑郁,1/4的患者伴有严重抑郁。抑郁增加了某些疾病的风险,并推动了疾病的进程,*显著的就是冠心病。抑郁还使得治疗的依从性和医疗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因疾病和治疗产生的抑郁与慢性患者的自杀密切相关。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慢性疾病会导致患者的个性改变。在疾病期间,患者的自我概念和自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面部毁容和大面积烧伤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到身体意象;如心脏病、脑卒中等影响到性功能的疾病也会明显影响患者的身体意象和生活质量;慢性疾病还会让患者不得不依赖他人,这种个体独立性的丧失、给他人增加的负担都会对自我概念造成严重威胁。除此之外,患者的应对策略、对疾病的信念也会影响疾病的预后。
拓展阅读3:心肌梗死的归因、控制感以及康复
疾病的归因、控制感影响着疾病的适应和康复过程,丹尼尔 拜伦(DanelBar-On)对康复中心的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患心肌梗死是因为一些个人可控因素(如应激或吸烟)所致的患者更可能制订积极的康复计划,包括调整工作或开始锻炼、恢复工作和继续其他活动等;相反,那些将患心肌梗死归因于超出个人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运气或命运不济)的患者则不大可能有积极的康复计划或恢复工作,他们也不大可能继续其他活动。
拜伦同时注意到,配偶对心脏病的归因对患者也有影响。多数情况下,配偶做出的归因与患者相同时,短期康复效果好;如果患者归因是外部无法控制的因素或否认心肌梗死的存在,而配偶的归因又与患者不一致时,长期康复效果较佳。在这种情况下,配偶对内部可控制因素的归因与患者的否认倾向互相作用,会使患者更加明白自己能做点什么来减少疾病的复发。这些结果有力地说明,如果患者认为疾病是可控的,慢性疾病的康复就会而且,与传统的躯体指标相比,此类感觉是成功康复的更为重要的预测指标。
——谢利 泰勒〔美〕著,《健康心理学》(第7版)
三、心理因素与医患关系
“我感冒两周了,*终到了学校的健康服务中心就诊。你相信吗?我足足等了一个多钟头。终于轮到我就诊时,医生却只在我身上花了5分钟的时间。他告诉我,我的症状是病毒性的,不是细菌性的,因此他也无能为力。他要我回家,并告诉我多休息、喝一些果汁。我就这样无功而返。”
一名学生对在健康服务中心就诊经历的描述
(一)医患沟通是医学诊疗的重要构成部分
几乎人人都有不愉快的就医经历,包括漫长的等待、被医护人员漠视、过度的检查、草率的诊断及疗效有限的治疗等。在中国因为医患沟通不良导致的医闹、袭击医生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良好的医患沟通裨益诸多,医患沟通是医学诊疗的重要部分,在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诊疗效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学者汉普顿的研宄数据表明,一般医院82.5%的患者仅凭采集病史就可以做出诊断,需要体格检查的只占到8.75%,进一步需要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的也只有8.75%。由此可见,医患沟通本身就是诊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治疗中,医患沟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熟练掌握糖尿病相关医护和保健知识的患者,往往比不熟悉他们病情的医生更加清楚如何控制血糖。如果医护人员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并将这些知识整合到诊疗方案中,患者就能获得更好的康复。对儿童哮喘患者的研宄表明,父母能够结合严重程度、季节变更、病症及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护理较之单纯严格遵守医嘱,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鼓励患者和家属承担自己的角色,有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熟悉:医学心理学对疾病的认识、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医学心理学对医疗工作的重要性。
案例导读
梦魇猝死的案例
20世纪70年代,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迅速掀起了从东南亚向美国移民的浪潮。1997年左右,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男性难民会在夜间猝死,而且在他们的死亡过程中有几种极其相似的表现:包括死亡都发生在入睡后的*初几小时;死前在床上辗转反侧、烦躁不安,不能被叫醒,随后就很快就死去。更令人费解的是,病理解剖找不到任何死亡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多数死者都有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的心脏起搏功能失调。在发现了这种死亡是呈家族性发生后,研究者们首先考虑到了这种死亡的遗传理论。那么,这种遗传的缺陷为什么是在睡眠中被触发的呢?又是如何被触发的呢?
随着死亡案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死亡与心理、文化及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对死者的家人进行访谈后,研究者们得到了如下线索:死者及其一些近亲常常会做一些预示着死亡的梦,因这些梦而引起的焦虑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些重要的线索来自于几个被家人从梦魇中叫醒的男人,他们声称自己有几个晚上都在做超级可怕的梦,因此他们有严重的夜间恐惧。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因为我们知道,夜间恐惧会导致灾难性的、剧烈的生理改变。
随着对幸存者访谈人数的增多,研究者发现,他们中的多数在就寝之前都观看了暴力性的电视节目,而且电视节目中的某些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到他们的梦境之中。
死于梦魇的人并没有遭遇彳艮明显的创伤性事件,但他们为了支撑起家庭,在从事一个超负荷的工作同时又去做第二份工作或者去夜校学习英语,这使他们的心身处于耗竭状态。这种压力已经为他们敲响了丧钟。
所有这些线索都表明,长期的紧张、遗传的易感性、家庭争吵、暴力电视节目或者极度恐惧的梦境成了触发因素,多种因素的累积作用使得他们在梦魇中死亡。这种奇异的现象帮助我们了解到,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也许比我们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
——谢利 泰勒〔美〕著,《健康心理学》(第7版)
**节 心理学视域的医学
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了解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是很快从疾病中康复,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好。我们把目光投向与心理学密切关联的三个医学领域,它们是:心理学在健康和疾病转化中的作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心理学与医患关系。
一、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转化
(一)心理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原因
我们虽然认识到,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过程中,心理和社会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生活或是医疗实践中,我们对于这些现象的理解还有待深化。例如,患了感冒,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吃感冒药来促进康复,但是对于近期心理状况(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的关注和调试我们常常忽略。再如疼痛,疼痛在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们就诊*常见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内科医生霍华德 比彻(Howard Beecher)发现在军营的伤者只有25%的士兵因为重伤导致的疼痛而要求使用吗啡,而在后方医院,大概80%的平民需要使用止痛药。比彻发现疼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疼痛的体验和感受。此外,疼痛还与当时的情境及疼痛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而令人棘手的慢性疼痛患者常常是因为对恶性刺激敏感性高、疼痛调节机制受损并同时伴有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和糖尿病这样一类疾病的发病原因中,除了和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暴露于应激之中及愤怒和敌意的情绪有关。实际上,人类的各种疾病,都与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联。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去更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且帮助我们完善诊治和预防工作。
拓展阅读1:癌症和安慰剂效应
从癌症患者瑞特先生的治疗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安慰剂效应的戏剧性效果。治疗中,患者一直以为医生给他注射的是一种有争议的药物—克力生物素(Krebozen),医生对此药也推崇备至。事实上,克力生物素是一种没有效果的治疗,医生给瑞特先生每天注射的仅仅是生理盐水而已,然而效果却令人吃惊——肺块消失了,胸部积液也不见了。瑞特先生也能走动了,甚至又能在蓝天上飞翔了。此时的他活力四射。既然“水注射”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医生就一直使用着。后来,瑞特先生有两个多月时间都保持着无症状状态。这时,美国医学协会(Amercan Medcal Assocaton,AMA)的宣告见诸报端-“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均表明,克力生物素在治疗癌症上是无效的”。知晓这个报道后不久,瑞特先生因病危再次住院了,他的信念现在已经不在了,他*后的希望消失了,不到两天,他就在疾病面前屈服了。
——谢利 泰勒〔美〕著,《健康心理学》(第7版)
(二)心理因素也是重要的治疗因素
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的发展及新兴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给我们理解健康与疾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一项通过“学习”改变白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以白鼠为研宄对象的实验中,罗伯特 挨得和尼古拉斯 科恩将一种甜味剂和一种能抑制小白鼠免疫功能的药物配对使用,同时将两者小白鼠身上使用数次,然后单独使用甜味剂,同时往小白鼠体内注射抗原,免疫抑制现象仍然出现。学习这种心理作用,在实验中直接影响了免疫系统功能的自我调整。如果可以将这样的实验发展至人体的医学实践中,其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的改变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而下面的材料也帮助我们了解到积极情绪在对抗疾病中的作用。
拓展阅读2:大笑的魔力
诺曼 科森斯,49岁时身患绝症,康复的概率只有1/500,医生断定他只能活几个月。医生告诉他此病无药可医,也无人能医,所以患此病者只能在无尽的病痛折磨之中等待死亡的降临。听完医生的死亡宣判之后,科森斯住进了一家宾馆,他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喜剧电影,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因为电影中的滑稽场面和幽默的对话而放声大笑。经过6个月的这种自我大笑疗法之后,当他去医院检查身体时,医生惊奇地发现他的不治之症居然痊愈了!卡森斯将自己的经历发表在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来自十几个国家的3000多名医生写信与他交流。他们认为科森斯为现代医学开启了一扇窗,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身体的自愈能力。他们认为医药科学的问题在于,它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科学。只有医生和患者真正学会运用身体的自然治愈能力,现代医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而积极情绪正是开启身体自愈系统的良药。
二、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
(一)疾病过程导致的各种不适应,影响疾病预后
患病状态会导致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与急性病相比较,慢性病还会导致躯体、职业和社会生活的间断性或长期性变化。此外,慢性疾病患者要想适应疾病,就必须在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将自己的患者角色融入生活。一旦慢性疾病确诊,患者就会处于一种以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失衡为特点的危机状态。如果患者无法应对、解决与慢性病有关的问题,就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夸大症状、随意应付、神经质及健康恶化,除此之外,还常常会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慢性疾病的危机过后,患者开始慢慢思考慢性疾病究竟会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这些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如躯体康复、社会功能完善和心理健康冋题等。
(二)疾病改变我们的情绪与个性,从而影响疾病预后
慢性病会给患者带来各种情绪问题。如否认,观察发现它是慢性疾病的一种常见反应。在疾病的急性期,否认对患者应付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在疾病的康复阶段,高强度否认的患者常常会对疾病的适应性更差,对治疗的依从性也更差,往往需要再住院更长时间。再如焦虑,它是慢性病确诊后很常见的反应。对于心肌梗死康复期的患者,每一次胸痛都会让他担心心肌梗死的复发;很多癌症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始终很警觉,每一次轻微的疼痛都会引发他们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当患者在等待检查结果、得知诊断结果、正在经历治疗的不良反应时,其焦虑程度会特别高。当人们意识疾病和治疗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时、对疾病及治疗缺乏足够了解时,焦虑程度会更高。抑郁也是慢性病的常见反应。抑郁比否认和焦虑出现得晚,但是会在疾病过程中间歇不断地出现,研究显示,近1/3的住院患者报告至少有中等程度的抑郁,1/4的患者伴有严重抑郁。抑郁增加了某些疾病的风险,并推动了疾病的进程,*显著的就是冠心病。抑郁还使得治疗的依从性和医疗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因疾病和治疗产生的抑郁与慢性患者的自杀密切相关。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慢性疾病会导致患者的个性改变。在疾病期间,患者的自我概念和自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面部毁容和大面积烧伤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到身体意象;如心脏病、脑卒中等影响到性功能的疾病也会明显影响患者的身体意象和生活质量;慢性疾病还会让患者不得不依赖他人,这种个体独立性的丧失、给他人增加的负担都会对自我概念造成严重威胁。除此之外,患者的应对策略、对疾病的信念也会影响疾病的预后。
拓展阅读3:心肌梗死的归因、控制感以及康复
疾病的归因、控制感影响着疾病的适应和康复过程,丹尼尔 拜伦(DanelBar-On)对康复中心的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患心肌梗死是因为一些个人可控因素(如应激或吸烟)所致的患者更可能制订积极的康复计划,包括调整工作或开始锻炼、恢复工作和继续其他活动等;相反,那些将患心肌梗死归因于超出个人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运气或命运不济)的患者则不大可能有积极的康复计划或恢复工作,他们也不大可能继续其他活动。
拜伦同时注意到,配偶对心脏病的归因对患者也有影响。多数情况下,配偶做出的归因与患者相同时,短期康复效果好;如果患者归因是外部无法控制的因素或否认心肌梗死的存在,而配偶的归因又与患者不一致时,长期康复效果较佳。在这种情况下,配偶对内部可控制因素的归因与患者的否认倾向互相作用,会使患者更加明白自己能做点什么来减少疾病的复发。这些结果有力地说明,如果患者认为疾病是可控的,慢性疾病的康复就会而且,与传统的躯体指标相比,此类感觉是成功康复的更为重要的预测指标。
——谢利 泰勒〔美〕著,《健康心理学》(第7版)
三、心理因素与医患关系
“我感冒两周了,*终到了学校的健康服务中心就诊。你相信吗?我足足等了一个多钟头。终于轮到我就诊时,医生却只在我身上花了5分钟的时间。他告诉我,我的症状是病毒性的,不是细菌性的,因此他也无能为力。他要我回家,并告诉我多休息、喝一些果汁。我就这样无功而返。”
一名学生对在健康服务中心就诊经历的描述
(一)医患沟通是医学诊疗的重要构成部分
几乎人人都有不愉快的就医经历,包括漫长的等待、被医护人员漠视、过度的检查、草率的诊断及疗效有限的治疗等。在中国因为医患沟通不良导致的医闹、袭击医生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良好的医患沟通裨益诸多,医患沟通是医学诊疗的重要部分,在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诊疗效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学者汉普顿的研宄数据表明,一般医院82.5%的患者仅凭采集病史就可以做出诊断,需要体格检查的只占到8.75%,进一步需要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的也只有8.75%。由此可见,医患沟通本身就是诊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治疗中,医患沟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熟练掌握糖尿病相关医护和保健知识的患者,往往比不熟悉他们病情的医生更加清楚如何控制血糖。如果医护人员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并将这些知识整合到诊疗方案中,患者就能获得更好的康复。对儿童哮喘患者的研宄表明,父母能够结合严重程度、季节变更、病症及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护理较之单纯严格遵守医嘱,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鼓励患者和家属承担自己的角色,有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